APP下载

初中音乐“可视化”教学策略实践

2023-07-10徐永林

艺术大观 2023年18期
关键词:可视化教学初中音乐可视化

徐永林

摘 要:音乐中暗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是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初中音乐以中外名家的经典之作为主,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爱国元素以及集体主义思想,挖掘隐形的德育因素实现美育三重境,以“可视”化教学为抓手,让直观体验融入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合作、多样化表达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笔者基于初中音乐课堂的现状,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可视化教学课堂,引导学生于丰富的情境中感受抽象的视听艺术,触摸音乐家的灵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音乐;美育三重境;可视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8-0-03

可视化教学是基于数据、信息和知识可视化的时代推动下,融入教学过程中,将音乐学科的艺术性、抽象性以及流动性直观地展示于教学活动中,通过影像、视频、图片等方式帮助学生有效理解音乐知识,深度感知音乐内涵,创设丰富直观的情境体验领悟音乐的魅力。《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音乐教师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资源丰富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可视化教学课堂的创建,让音乐这门“视听艺术”变得触手可及。

一、现阶段初中音乐的教学现状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音乐学科因不被“重视”而导致依然出现“穿新鞋,走旧路”的教学现状。新的教育理论,因教师能力、课时限制、教材枯燥、学生兴趣不大等原因,呈现出“两张皮”,教师在各类学习、教研中空有一肚子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开展和应用却处处“受阻”[1]。

(一)重理论轻感受

音乐的美是什么?是春天哗啦的流水,是夏天燥热的蝉鸣,是秋天飘扬的麦浪,是冬天静默的飘雪。音乐中的美,是融入情境感知的灵动内心。而在当前的中学教学中,教师被教学目标所制约,重视基础乐理的传授,学生于课堂教学中无法感受音乐的灵动气息,而被各类音符、节拍、强弱所困扰。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科目较多,音乐应为学生呈现的是欢动自由的氛围,让学生于音乐的艺术中放松身心,过度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中学生内心的学习需求。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音乐理论知识犹如“天书”,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掌握一定的乐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音乐中传达的情感。理论与实践,应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立足音乐课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需求,较好地将理论融入实践中,不一味地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而是应于教学过程、实践过程中体会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正如蔡元培教授所说“礼为德育、乐为美育”,通过课堂教学真正唤醒了教育的本真,让教育内在的力量破土而出,而这股力量,就是“美育”[2]。

(二)注重形式忽视互动

虽然音乐学科并不属于中、高考项目,但很多音乐教师仍然被“应试教育”的模式所影响。一方面,多数教师接触的教育模式影响了教师的创新力度,另一方面,与音乐教材中教学目标中知识技能的要求有关系。新课标中强调培育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而美是什么,是眼睛看到的,是耳朵听到的,是手部可以触摸,身体可以感知,心灵可以达到共鸣的。而这是初中教师欠缺的,音乐学科在学校,以及家长和学生心中的地位是“可有可无”的,随着课改及“双减”政策的推出,校园中举办了较多的以音乐为主的实践活动,以及跨学科教学理念的推行,音乐学科也逐渐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入,于实践中可以看出音乐的应用能力有所提升。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将时代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实践中,实质性地推动音乐教育落实“以美育人”的功效。教师应当摈弃传统的教学进度、教学目标,而是能够融合教材与学生真实的生活,注重课堂实效,将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渗透于教学活动中。

二、可视化教学于音乐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音乐教学不是简单的唱歌活动,更不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的重复过程,音乐活动具有多样性,它是基于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以及音乐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展开的。很多音乐教师都非常享受音乐课堂中的互动环节,学生于音乐中自如的表现,于音乐中表现出愉悦的表情,是教师感觉最幸福的时刻。这是音乐触及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能够获得最好的课堂效果。将可视化教学融入音乐教学课堂,将打破传统教授课堂的枯燥性,于“三重互动”中,深度体验音乐的魅力。

(一)师生互动,转教于学

师生互动是最简单也是传统教学的方式,但区别于教师讲授学生复述的模式,可视化的教学环境,让音乐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音乐是视听的艺术,但音乐也是审美的艺术,音乐是可以看到的,借助信息媒体技术,让音乐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调动已有的音乐知识,分析自己的感受,沉浸式体验音乐创设的氛围中。在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打开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比如,在歌唱活动中,借助图片、视频,让学生了解歌词,潜移默化中感受歌词的诗意、趣味以及文化特性[3]。

案例1:《多彩的汉族民歌》可视化课前活动。

汉族民歌是民歌的一个种类,但汉族民歌因地域文化的不同也有非常多的分类,基于产生和演唱场所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这三类民歌都有较强的特点,在教学前夕,教师以“我喜欢的民歌”开展小调研,借助学习平臺,引导学生于班级群里分享自己喜欢的民歌的视频和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在课前初步体验民歌文化。近年来,随着媒体的发展以及音乐的融合,民歌也以崭新的形式呈现于学生的生活中。此项小调查,让课前学习变得“可视化”,拉近“民歌”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和学生在群内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对音乐喜好,便于教师制定或者完善教学活动。

“学生不听你的课,问题不在于学生,而在于你的课能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初中生于音乐课堂中多数表现出“懈怠”的情绪,对较为有深度的音乐活动参与性不强。教师找到学生的音乐兴趣,让过程变得可视化,在课前活动中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于课堂教学中融入流行音乐元素,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音乐是一门非常有带动力且富有魅力的学科,从课堂中激发学生深度了解音乐的积极性。我为什么喜欢这首歌?这首歌有什么特点?这首歌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学生结合兴趣主动去探究,变教于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生生互动,共性探究

生生互动的课堂环节,是音乐课堂中最活跃的一个环节,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真实的感受,于情境中自主交流,达成情感的共鸣。交流有目的也有过程,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可视化的交流环节,引导学生用多样的方法进行自主的探索,于欣赏感知、演示示范、探究表达等多个活动过程中,由小组基于主题在交流过程中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轻松自由的互学环境,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都被展示,音乐无对错,学生于交流和示范的过程中梳理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4]。

案例2:“舞曲”合作环节。

《青春舞曲》属于新疆民歌,歌曲中有较强的韵律感和民族色彩。教学过程中融入《校园圆舞曲》来进行对比教学,交流环节,引导学生感知两种不同旋律音乐中表现出的共同点,在音乐中感受青春的活力,启发学生珍惜青春的美好时光。可视化教学的过程中出示了多个舞曲的应用场合,并构建出“校园毕业舞会”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自我感知和交流的过程中选定一首作为首支舞曲。自我感知的形式是开放的,学生于小组中可以通过打节拍、歌唱、跳舞等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感知。八年级的学生大多不主动进行课堂表现,可视化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感知过程,学生直观感受到了舞曲的欢快律动之情,在自主交流过程中尝试体验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两首歌曲有异曲同工之妙,旋律轻快,都暗含着珍惜光阴的意蕴。问题设定出矛盾点,结合学生的喜好去“说服”同伴,在争辩的过程中学生融合课堂教授的乐理,可視化呈现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梳理内容去表达。答案不是唯一,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达过程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可视化的互动环节,不只是引导,而是学生的互动也让教师“可视”,让学习过程“可视”。

八年级学生在课堂中会更多关注到同伴的反馈,比如很多同学觉得自己唱歌不好听,把握不好音乐的旋律,因此在课堂中总是“悄悄的”,还有学生内心有很多的想法,但是总是羞涩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可视化的交流环节,是教师隐到学生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方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擅长唱歌的唱歌作为示范,肢体协调的进行韵律示范,记忆力强的同学分析乐理,集体合作过程中让学习过程简单化,多元化[5]。

(三)生乐互动,能力迁移

音乐不分国界,不分阶层,不分年龄段,同一首歌曲在不同人的耳中都是不一样的。但音乐的魅力正是在此,于旋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歌词是文字的音乐,而旋律是情感深处的互换。中学音乐教材中有非常丰富的中外名家的音乐作品,或激昂,或抒情,或灵动,或清醒,尤其是乐队表演过程中的现场呈现,更能够于视、听中给学生带来强烈的体验。现场听取演唱会的机会非常少,也不适用于教学中,既然我们去不了现场,就将现场带到课堂中来,实现面对面与经典对话,于氛围中感受音乐,于课堂中激起学生的精神共鸣。

案例3:《茉莉花》欣赏课堂。

《茉莉花》可以说是中国音乐的名片之一,不仅在本土流传甚广,有多个版本(如中国民歌版及江苏民歌版),甚至对国外音乐的影响也非常大,我国多个重大场合都有其的身影出现。教学目标为能够从歌词、旋律线条、节奏、音域等音乐要素分析中国民歌《茉莉花》并进行背唱。得益于《茉莉花》的婉转抒情及流传甚广的特性,学生已有了初步的体验,在旋律响起之时都能够跟着不由自主地进行哼唱。因此教学过程中,选择将“音乐会”带进课堂,借助投影将少儿音乐团、国家音乐团,以及国外音乐团的演奏都直观地进行呈现,引导学生感知同一首音乐的不同演绎方法,并能够尝试于管弦乐的表现中感受旋律、节奏和音域。茉莉花融入了非常多的元素,可以说是每一个乐团演绎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宏观呈现出音乐的多元性,实现以美启智、以美育德[6]。

可视化教学的背后是丰富的网络资源,这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非常优渥的条件。音乐的学习是多样的,不局限于一种学习方式,不固定于一个教学模板,不急于达成教学目标,放大以美启智,以美育德的育人理念,让音乐不只是乐理,而是学生最真实的感受。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条件,构建音乐学习的天地,引导学生于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探究不同的音乐背后的创作背景,表达的文化内涵,体现的民族要义。

可视化教学不是单指教学应用,而是指学习的全过程,更是让学生看到音乐,触摸音乐,在音乐中健康成长的反馈。

(四)可视化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的评价是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双向全面发展。可视化教学的有效应用,将评价标准量化进行直观呈现,在每一个学习环节的过程中都将起到总结和推动的作用。比如,在演示环节,学生共同制定量化标准,投屏展示。学生在个体活动、小组活动以及集体活动中均能够对标标准进行客观的评价。融入学科专业评价元素进行总结和反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评价的方式是多元的,标准是分层的,引导学生对标量化标,分析自身,评价他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全面发展。

(五)可视化课堂展示

音乐演示环节是课堂中的重点,在此环节借助可视化教学,融合录制进行多样的呈现,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学生参与音乐表演的积极性。分角色演唱,集体合唱,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很多教师于环节结束后进行简单的评价,学生于过程中的表现无法直观地进行再现。在教学环节中融入课堂再现,将第一课时、第二课时进行紧密联系,或者深入环节引导学生在表现环节中由集体转为个体,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利用平板、手机全程录制学生表现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现和集体的表现进行点评,融入反思环节进行多样的展示[7]。

(六)可视化宣传展示

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在舞台上闪闪发光,但所有的孩子都会有个舞台梦。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融合新课标跨学科教育理念,于课堂活动中引导学生用文字、绘画、弹唱、跳舞等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记录课堂中的创意表达,学生于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形成有效的宣传内容,展示于日常学习课堂,学校公众号、家校互动平台,让以美育人实现以美促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表现的意识。

三、结束语

可视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实现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以美促行的育人过程。渗透音乐专业知识于学生自主活动过程中,将直观教学反馈于过程性评价、多样性表现以及学科宣传的过程中,为学生构建轻松、愉悦的氛围,走入音乐的世界,感知音乐的多样性,沉浸式体验音乐的魅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邱敏莉.浅析高中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可视化运用[J].世纪之星——交流版,2021(26):78-79.

[2]陈奂.探讨可视化技术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兴趣激发[J].语文课内外,2022(22):157-159.

[3]任赫.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2022(04):136-138.

[4]候婧颖.信息技术与初中音乐教学有效融合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以电影《音乐之声》音乐赏析教学为例[J].教育界,2020(08):34-35.

[5]周乐.以美育人:初中音乐课程德育功能的渗透路径研究[J].世纪之星——交流版,2021(23):76-77.

[6]王国红.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学生美育教育的策略探讨[J].学周刊,2023(01):160-162.

[7]李加桂.初中音乐互动教学的构建[J].女人坊(新时代教育),2021(20):1.

猜你喜欢

可视化教学初中音乐可视化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方法探讨
计算机图形学教学模式探讨与改进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历史可视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试论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