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视域下“鳏寡孤独”弱势群体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2023-07-10黄玉凤李洪庆刘静温新荣
黄玉凤 李洪庆 刘静 温新荣
在共享发展视域下,广西玉林博白县政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县城东安置点“鳏寡孤独”弱势群体生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显著的不足。解决的路径在于持续改善就业、医疗、教育、娱乐、卫生体系,使特殊人群得到针对性更强的关注,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融入度。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近几年来,博白县政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实现“鳏寡孤独”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在生活、住房、医疗、就业、教育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面临诸多压力。
“鳏寡孤独”弱势群体生活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1、取得的成绩
广西玉林博白县城东安置点现住604户,共3086人。目前,各类弱势群体共218人,占居住总人数的比例为7.06%。其中,残疾人有146人,智力残疾有27人,肢体残疾有52人。没有监护人的肢体残疾者有32人,一半的肢体残疾者没有监护人。部分残疾者没有监护人监护,有46人。在该安置点中单亲妈妈家庭有22户,单亲爸爸有50户。无自主劳动能力123户,有自主劳动力4户。
近几年来,博白县政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实现“鳏寡孤独”弱势群体共享发展成果,采取了许多措施。
其一,生活上,落实城乡“鳏寡孤独”弱势群体生活保障。政府认真督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情况,对城乡“鳏寡孤独”弱势群体、因残造成生活困难的特困家庭和人员基本上都纳入城乡低保,并及时把低保金发放到城乡低保户,解决城乡困难人员的生活问题。
其二,住房上,政府为“鳏寡孤独”弱势群体在博白县城东安置点安置住房并持有房产证,具体住房大小根据入住的家庭人口做出调整,并给予一万元的家具购置补贴。入住一段时间后由政府帮交水电费,脱贫后自己承担水电费。
其三,医疗上,政府将“鳏寡孤独”弱势群体全部纳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范围,医疗保障受益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更加有力。加大大病保险倾斜力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10%,逐步提高并取消封顶线;提高大病保险的运行效率,提升服务能力。
其四,就业上,政府鼓励自主创业和就近就业,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通过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费用减免、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办法,给予就业救助。
其五,教育上,国家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给予教育救助。对在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及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教育救助如送教上门。教育救助根据不同教育阶段需求,采取减免相关费用、发放助学金、给予生活补助、安排勤工助学等方式实施。
2、存在的不足之处
就业压力大。在进行访谈的过程中,诸多受访者提到就业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博白县政府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标准,依据生活困难等级设置了不同的救济金额,这为数不多的几百元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起到了一定的救济作用,但对于提高家庭生活水平仍是远远不够,政府安排的公益性岗位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严重不平衡状态,许多贫困户家庭就业问题严峻,个别不具备劳动力的残疾人家庭停留在靠救济金过日、没有稳定工作岗位的状态。
看病拿药难。在调查人员中,残疾人士有146人,其中一些家庭会有1-3个甚至3个以上残疾人,残疾成因有精神、智力、听力、肢体、语言、视力等,对于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人士需要定期进行药物治疗,以维持正常生活,个别治疗药物价格高,贫困家庭残疾人士只有在发病时才会去拿药治疗。在有关资助政策方面,对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醫疗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补贴;对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给予补助。但这项补贴对于长期需要药物治疗的家庭来说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多数残疾人家庭希望可以加大药物补贴力度,以此减轻家庭负担。
受教困难。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安置点的居民从乡村移居县城,在保障他们住房安全的同时对于教育的支持也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也进一步实现。但对于“鳏寡孤独”中的“寡和孤”而言,仍不能很好地解决他们受教育的问题。国家对处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给予教育帮助如送教上门。但这一教育形式在残疾子女中,成效不高。残疾子女因为家庭经济困难,难以到特殊学校就学,因而只能等待“送教上门”,且送教上门时间不固定,大多数情况为一星期一次,时间3-5小时不等。
娱乐形式单一。多数受访者表示,自搬入安置点后,娱乐形式变得多样化,但整体而言,娱乐活动较少,主要娱乐方式有广场舞、象棋等;再者大多数居民习惯早睡早起干活,忙碌更是常态,在入住之后难改之前的习惯,较多时候以楼下散步为主,无多余的活动形式。据考察,该安置点娱乐设施较少,只有一个供儿童玩耍的塑料滑梯、三张乒乓球桌,缺乏基本的健身设备。另外在安置点内设有一个“儿童之家”小型阅览室及“青空间”活动室,但青少年进阅览室或活动室的次数较少。
楼层卫生差。未搬入安置点前,大多数弱势群体以农村瓦房为主要居住场所,下雨漏水是家常便饭。在入住安置点之后,住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个别楼层卫生问题较严重。经过几天的走访,发现部分楼层卫生较差,地面、主干道有较多的垃圾,电梯内有许多不明液体,墙上乱涂乱画现象较多,部分楼层常有蟑螂出没,小区草地旁的道路晚上也常有老鼠出没。且清洁力度不佳,居民“随手扔垃圾”现象较为突出。
安置点“鳏寡孤独”弱势群体
生活现状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
1、就业环境严峻,工作来源少
就业是弱势群体生活的根本保障。目前,社会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要求日益提高,[1]弱势群体受自身条件限制及当前社会环境影响,就业率低,且渠道闭塞。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水平低、身体素质差、社会实践经验欠缺、劳动能力弱;当前社会对弱势群体就业包容度较低,存在歧视,市场岗位多,但录用弱势群体的却很少;弱势群体就业渠道闭塞,主要依靠熟人介绍且大多不符合其期望。
2、医疗保障水平不高,政策宣传不足
医疗费用占弱势群体家庭支出比重大。部分家庭有残疾人员或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高昂的药品,但医保报销的额度小,且部分药品未纳入医保,治疗费用高昂有返贫风险。此外,弱势群体对医疗保障政策了解少,不知道自己是否符合申请医疗求助的条件,甚至不知如何申请。可见,医疗保障政策仍需加大宣传力度。[2]
3、社会地位较低,教育方面受到漠视
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在教育领域中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常等同于“差生”,[3]其学习成绩、技能掌握等被习惯性地与正常学生对比,且特殊教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对弱势群体投入的教育资源较少。家长文化水平低,未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年幼时便承担家务,无暇顾及学习。加之弱势群体家庭收入少,对于部分被迫改变现状的家庭来说,无法支持子女教育,造成其未能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此外,弱势群体中的孩子,心理比较敏感、自卑,受到他人歧视时,心理压力大,选择逃避,不愿和他人进行交流,更不愿到学校接受教育。
4、延续原有的娱乐方式,社交圈变窄
弱势群体搬迁至安置点后,仍延续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文化娱乐方式单一。在搬迁前弱势群体的社交圈比较固定,主要基于血缘和地缘,搬迁后弱势群体大多闭门而居,阻断了邻里之间的交流,社交圈变窄,无形中阻挡了一些有意义的娱乐活动的开展。[1]
5、缺乏归属感,主人翁意识淡薄
弱势群体搬迁至博白县城东安置点后,对周边环境陌生,适应期漫长,缺乏归属感,把自己当做“客人”,各方面的管理依赖于社区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安置点环境“自治自管”的意识,易忽视环境卫生问题。
安置点“鳏寡孤独”弱势群体
生活现状提升的对策
1、持续改善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弱势群体进行正面宣传,改善当前就业环境。大力发挥社会慈善救助及先富带动后富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现状。政府可联合附近企业,为弱势群体提供一些岗位并进行系统岗前培训,让具有行为能力且培训合格的人员上岗就业。结合安置点现状,可由书香社区扶贫小组牵头联合居民在市场创建超市,作为集体经济经营,超市中的岗位面向安置点的弱势群体招聘。
2、着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给予弱势群体更大的医疗优惠
加强医疗保障政策的宣传力度,持续完善残疾人保障制度,给予更多优惠,以此减轻这类家庭的负担,更好地享受共享经济的发展成果,与全国人民一起携手迈进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3、构建受教育网络体系,促进教育公平
弱势群体教育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可构建弱势群体受教育网络体系,依托现有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进行构建,采集这类学生的相关信息录入系统,为其教育保驾护航。这对残疾学生来说可以有效解决“送教上门”的时间冲突及教师知识经验有限、精力不足等局限性。弱势群体受教育网络体系的构建,可以保障其受教育需求,调动其内在驱动力,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接受教育,对促进教育公平具有深远意义。将残疾学生送到特殊学校是最佳的选择,残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況及需求在系统进行报名申请,通过后,就近入学。此外还需关注残疾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其减轻自卑心理,更好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目前爱心助学呈良好发展势态,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得到广泛关注,但帮助时长较短,呼吁社会各界能够延长期限,不少家长期许爱心助学能够持续到子女大学毕业。
4、丰富娱乐生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保障物质基础,在原有基础上提高阅览室及活动室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多种娱乐设施,增设器材,满足人们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宣讲活动、广场舞比赛、象棋比赛、举办晚会等。博白县作为世界客家人第一县,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同时有着“杂技之乡”的美称,绿珠女、采茶戏深入人心。在继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社区可积极调动居民的热情举办相关活动如客家文化宣讲、杂技表演等,让居民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5、加强教育引导,优化居住环境
绿色环保,构建宜居家园的理念备受推崇。加强环保教育,养成“社区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意识,摒弃恶习对于安置点的居民来说尤为重要。小区物业可在人流量较多的地方设立垃圾投放点,张贴环境宣传知识,设立奖罚制度,规范安置点居民的环境行为。良好的环境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小区要加大防治虫害、鼠害的力度,为居民提供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世映,袁凤琴:《教育促进易地扶贫安置点社区搬迁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践路径研究》,载《安徽农学通报》,2022(8):32-35+62页。
[2]迟艳艳:《农村残疾人对医疗保障的适应性行为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1。
[3]柴江:《规范性教育政策的效应研究——基于学校场域中“弱势群体”利益保障的视角》,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4):23-26页。
作者简介
黄玉凤 李洪庆 刘 静 百色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温新荣 百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