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县走出康养路
2023-07-10陈小玮
陈小玮
大禹故里、藏羌走廊、大熊猫栖息地、康养胜地、感恩之城、成都一小时经济圈、生态优城、文旅美城……总人口只有10万余人的汶川,创造出了以全域旅游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群众脱贫致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汶川县是阿坝州的南大门,是从四川成都进入阿坝州,首先必经的一个县。除了交通便利、气候凉爽宜人之外,汶川去年又入选四川省首批省级生态县,这给原本高规格的旅游资源又增分不少。
近年来,汶川县坚持一三产业融合,生态康养游已然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乐活村,农家乐的康养跃升
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由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公布,汶川县三江镇乐活村榜上有名,也是阿坝州唯一的上榜村。
“这个榜单不需要村上申报,是依据大数据产生的。”乐活村的党支部书记赵勇向记者介绍道。
乐活村位于汶川县三江镇西部,距三江镇6公里。四面环山、三面临水,一条公路穿村而过。路两边的民居有着明显的羌藏风格。
2020年5月,村级建制改革,三江镇的龙竹村、邓家村、河坝村三村合一,组建为乐活村。该村距汶川县城95公里、距都江堰50公里、距成都105公里,夏季凉爽,有避暑天堂、康养圣地之称,还有着“熊猫家园,珙桐之乡”之美誉。
2000年,乐活村一些心思活络的人,依托潘达尔景区(后被纳入三江旅游风景区中,因现已划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内正处于整改当中)率先搞起了农家乐。该景区既是大熊猫的集中分布地,又是世界最大的“植物活化石”珙桐生长区,还能体验藏、羌民俗文化以及茶马古道文化,对游客很有吸引力。游客多了,需要就地解决餐饮等基础性服务,便催生出了农家乐。后来,随着成都的一些中老年人来避暑,一些农家对原来的农居加以适当改造,提供起了短租服务。
2010年12月,赵勇当选为原龙竹村村委会主任,三年后当选为原龙竹村党支部书记。
龙竹村地处高半山,平均海拔1300米,基础设施滞后,经济来源单一。2015年,原龙竹村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村,全村有23户贫困户,占全村总户数(91户)的25.3%。
山高、地贫,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挣钱养家,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没项目、少門路、无资金、缺劳力……这些均为脱贫路上的拦路虎。
汶川县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提出依托气候、区位、生态环境等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旅游,打造川西北特色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经过“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通往三江的路宽敞方便,一个小时便可以到成都。村民的居住环境变得整洁优美,具备夏季康养旅游、避暑纳凉的有利条件。
2015年,赵勇修建了“云顶山庄”,尝试开办农家乐。一年后就接待了800人,实现收入近50万元。他的成功让村民看到了希望。赵勇与村两委会成员商议,整合资源带领村民一起发展农家旅游。村两委会整合集体经济扶持资金45万元、绿化和附属设施建设资金65万元、南充市顺庆区人大捐赠资金3万元,开启了前期项目建设,吸纳63名贫困户,每人300元的项目发展扶持资金,共计18.9万元投资入股,在村里新建了6栋特色小木屋及基础配套设施,以发展较为成熟的云顶山庄为中心,修建了银杏小筑休闲木屋群及其相关配套设施,交由赵勇统一管理,每年向村集体缴纳12万元租金,其中40%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剩余60%用于村民“分红”。“银杏小筑”小木屋一开业就异常火爆,订单一直排到了8月底。
村民刘贵友将自家的2亩土地入了股。他说:“入股后,我每年有5500元的固定收入。农家乐建成后,我和老伴儿还能在这儿打工,今后的生活不用愁了。”
龙竹村通过“能人带动致富、助推集体经济”的模式发展生态康养旅游,2017年实现旅游纯收入9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这一年,龙竹村还成功申报“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通村道路狭窄成了制约农家旅游发展的瓶颈。在龙竹村两委会的积极争取下,引来投资100多万元,将以前3.5米宽的通村公路扩建到了8米。
乡村旅游的发展,吸引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陆续回乡,有修建农家小木屋开办农家乐的,有发展猕猴桃、山竹、中药材、土鸡、生态猪等特色种养殖业的,原本销不脱卖不掉的蔬菜、山野菜、土鸡、土鸡蛋、土蜂蜜、腊肉一时成了抢手货,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增收。
2018年,乐活村被中央统战部和“同心·共铸中国心”组委会选定为全国102个中国健康好乡村之一,也是四川省唯一的中国健康好乡村。
2020年,原河坝村、邓家村、龙竹村合并,取名为乐活村,寓意村民将会永远快乐地生活下去。赵勇担任乐活村的党支部书记。
“去年6月底,家里30多个房间就全部预定满了。”乐活村村民陈碧一年凭三个月的旺季,就能有四五十万元的收入,她对当下的生活很是满足。
现在,乐活村农家乐逐步形成了“抱团发展”的趋势。藏家风情园集中了28户做农家乐的村民,硬件基础设施以及软件服务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风貌,以及保留完整的锅庄舞,成为游客来这里游玩的首选。接待高峰期,藏家风情园里的农家乐经营收入每户都在20万元以上。
成都退休干部肖和联是三江避暑游的常客,她和朋友一起连续十一年来这避暑,希望以后能到这里来“抱团”养老。
现在乐活村经营农家乐的有142家,占全村405户的35.1%。去年,全村接待游客21万余人次,带动经济收入4000万元。农家乐的发展,拉动了种养殖户的收入,而且覆盖范围不仅超出了本村,也超出了三江镇。
对经历过大灾大难的汶川人来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八个字分量很重。
2020年,赵勇带着汶川县三江镇9个村的村民,驾驶着6辆大货车,满载100吨新鲜蔬菜,日夜兼程近20小时,途经四川、重庆和湖北三省市近1300公里抵达正处于新冠疫情的武汉。货车上悬挂着一幅标语:“汶川感恩您,武汉要雄起!”同时,他们还将10万元以现金的方式捐助给疫区人民。
回到汶川,赵勇从隔离点出来后,便带领村民在山上种樹。1200亩地种3万多株樱花树,实现生态恢复的同时,也在重塑景观。
疫情期间,乐活村与以前比订单变少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所下降,这让赵勇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
今年2月,乐活村从吉林选购了200头优质西门塔尔四代肉牛,这将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经赵勇多方争取,在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2022年县乡村振兴局下达了防返贫动态监测项目——乐活村养牛场建设项目。按照每头牛实现2800元利润的保底价格将养牛场委托给专业公司进行代养经营。作为防返贫动态监测项目,收益资金将按照每人500元给全镇已脱贫的270人分红,分红金额达13.5万元。随着养牛场的发展,后期给脱贫户分红的比例还会逐步增加。同时,肉牛排出的粪便经过处理以后,将用于全村1300亩的猕猴桃肥料,实现种养循环、绿色发展。
汶川县三江镇素有成都后花园的美誉,有目前全县最大的康养综合体——康养半岛,年均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全镇共有农家乐400多户,从业人员1000余人,全镇人均收入超过18000元。
为避免同质竞争,赵勇已经在考虑如何让康养型农家乐提档升级。村子周边没有著名的风景区,对年轻人而言吸引力有限,现在的中老年主力消费人群,对居住环境要求也不高,干净、整洁、卫生即可,但年轻人更喜欢有腔调的民宿。为了扩大消费人群,乐活村也准备发展高档民宿,为将来的升级换代做准备。
生态游,冰雪资源催生示范村
“从这里进去,就是巴布纳森林公园。”克枯村第一书记钟毅指着公路上一座造型独特的拱门介绍道。森林公园大门以羌民族图腾羊头为主题,融入了冰瀑、杜鹃花、草甸等森林公园的诸多自然景观元素。 “巴布纳”是“大寺”二字的羌语发音,意为美丽富饶、令人向往的地方。
2018年12月,钟毅到克枯村担任第一书记,现在已迈入第五个年头了。
站在不大的观景台上,能看见对面隐在云雾缭绕的村落,那就是克枯村大寺组,一个坐落在900公顷森林公园内的小村落。森林公园内最闻名的是大寺冰瀑,是距成都最近的冰瀑,每年11月底至次年2月初,来观赏冰瀑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
2020年,克枯村与大寺村合并为新的克枯村,原大寺村委会办公室就闲置了起来。2022年,村里将其改造为了游客接待中心——“无忧·问香缘”——一座三层高的现代化建筑物,蓝灰色的全玻璃外立面,顶层是阳光房,内有电梯传菜系统、精品接待包间等配套设施。
从“大寺小意”民宿出发,沿着新建的观光游步道徒步30余分钟,即可达冰瀑景点。冬天的冰瀑景观令人赏心悦目:冰瀑层层复挂,叠叠冰笋,在阳光下变幻出奇妙的光泽,有的仿若利刃出鞘,剑指青天;有的酷似大象汲水,憨态可掬;有的串串并列,宛若门帘;有的薄如蝉翼,晶莹剔透……
“无忧·问香缘”后面半山腰有六座小木屋。小木屋有着高耸的尖顶,一层是一个小小的客厅,坐在沙发上透过大落地窗就能看见远山隐隐的白雪。二楼卧室摆放了一大一小两张床,这是一个亲子房型。木屋外有一个木制小露台,下方是一个不大的汤池,用深浅不一的蓝色马赛克砌就。
“汤池建好后我亲自试过水,尽管是冬天,穿浴袍从木屋出来进到温泉池里,一点也不会觉得冷。”钟毅笑着说。
天下着雪,泡在暖暖的池子里,呼吸着冷冽而清新的空气,对着雪山放空发呆……仅仅想一想就无比惬意。
“山坡上果树已经种了十多年了,需要新的增长点来推动产业发展。”钟毅指着不远处的果林说。
克枯村是汶川无忧花果山的核心区域,种植车厘子1400余亩,青红脆李1300余亩。前几年青红脆李收购价是每斤8-10元,车厘子价格可以达到每斤30-40元,农户收入很可观。但随着全县乃至邻县的同类型水果产量的增加,出现同质化竞争,水果单价也开始下跌。
如何打破僵局,为群众增收闯出一条新路子?
2019年,在省林草局的支持下,克枯村扩大在李子树下套种羊肚菌的规模,从最初的3亩扩大为35亩。
村民余祥拿出2亩地套种羊肚菌,当季就收获了1200斤羊肚菌,分鲜菇和干菇售卖,获得纯收入6万多元。自此一发而不可收,现在他租用管理村里10余亩地,利用大棚种植羊肚菌,还和邻近的大门村王红卫合伙投资30余万元,在大门村建了12亩大棚,推广种植羊肚菌。
同时,克枯村试点养殖黑鹜鸭。参与试点的一户农家,用1亩地饲养了1000只黑鹜鸭,五个月便获得了19520元的收入。
2017年,在原四川省林业厅的帮助下,以原大寺村全村范围为界,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了四川省巴布纳森林公园。该森林公园占地936.27公顷,公园内共有植物554种,动物229中,蕴藏着冰瀑、高山杜鹃、草甸等自然景观。前些年也有游客来冰瀑游玩,但都当天往返,村民只能靠提供餐饮消费、以及出售土特产挣点小钱。
省林草局派驻汶川帮扶工作组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认为克枯村在成都两小时经济圈内,目前当地生态旅游已有年10万人次的客源基础,具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的条件。
2021年,在帮扶单位省林草局的支持下,克枯村编制了《克枯村乡村生态旅游规划策划方案》(2021-2025年)。规划分三期,涵盖整个“十四五”发展期间,规划总投入5000万元。截至2022年四季度,克枯村生态旅游建设已整合省林草局帮扶资金、阿坝州人民政府支持旅游发展资金、中央以工代赈资金、州县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2058万元,争取到位明年开工项目资金1220万元,合计投资3278万元。一期打造森林公园内冰瀑景观和大寺·小意服务集群。二期以公园内高山草甸、杜鹃等打造康养步道、生态露营、滑草等体验项目。三期在克枯河坝区域打造以羌文化体验、农家乐、夜生活经济为主的服务接待功能区。一期项目建成后,预计克枯村年接待游客10-15万人次,按照人均消费100元计算,年生态旅游收入将达1000-1500万元。所有项目建成后,克枯村每年游客量将达30-50万人次,实现3000至5000万元旅游收入。
去年年底,一期项目进入到试运营期间,游客们三三两两走进小木屋拍照打卡。来自成都的游客黎浬体验后表示,“这地方真的是太美了,我要把我的好朋友、闺蜜都带到这儿,住小木屋、泡温泉、赏美景、品美食。”
村民张光桃将家里200多平方米的住房出租给旅游公司经营。公司出钱装修,一次性租用八年,每月能有1500元的租金,八年期满后可续租,也可以自己经营。对能在家里打工,吃上旅游饭,他很满足。
村民达树康在县城买了房,村里的老宅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每年只在农忙时节回村上住几天。看着村里发展旅游,他也想回来开民宿,但苦于没资金。在村两委会的动员下,达树康把房子以每年1.8万元租给村里,由第三方公司重新装修成焕然一新的羌式楼房,并已在春节期间试营业。
“我们引进专门公司来做旅游,纯利润的20%交给村集体用来分红。”钟毅强调说,“现在毕竟还是市场的培育期,利润不会太多,主要还是希望公司把示范效应做出来,吸引村民参与进来,共同将旅游市场做大,实现产业的调整。”
去年,克枯村还被评为“2022年度四川省鄉村振兴示范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
践行“两山”理论,收获真金白银
2022年11月19日至20日 ,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南昌年会上,生态环境部为第六批51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授牌命名,汶川县名列其中。此前的2019年,汶川成功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021年,汶川荣获四川省休闲农业重点县和2021年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县称号,并上榜2021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2022年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省级生态县,获评“2022年四川县域生态旅游目的地”。“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已成为汶川的“新标配”。
震后重建时,汶川在国家制度优势的强大支撑下,坚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汶川地区向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社会深度转型。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标准,把全县作为一个景区来规划,把集镇作为一个小城来设计,把村庄作为一个景点来建设,着力形成产业有特色、处处是风景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汶川县通过抓农业转型,促田园变公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休闲农业转型发展。以威州镇为核心,辐射绵虒、克枯等乡村发展甜樱桃基地3万亩;以漩三环线特色产业圈为纽带,发展猕猴桃基地5万亩;以水磨、映秀、银杏、草坡为节点,建立高原、生态、特色花卉基地1万亩;以各村社养殖小区为基础,农业企业为龙头,因地制宜发展跑山鸡、跑山猪为主体的家禽家畜1000万只(头);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使特色农业产业带成为观赏体验风景带。
到2021年,汶川县接待游客36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7亿元,分别比地震前增长446.9%、757.4%;休闲农业产值达2亿元,同口径增长200%;农民人均纯收入5152元,增长26.7%,其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3倍以上。
近年来,汶川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突出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着力发展以大熊猫生态旅游业为旗舰,以竹产业、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药材、森林康养等为支撑的特色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这是汶川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点绿成金、转绿为金、添绿增金的“两山转换”路径,实现“高颜值”生态推动全域高质量发展。
2019年,汶川出台了《高质量建设天府汶川生态康养慢生活度假区实施意见》,让“天府旅游名县”提升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齐头并进,持续丰富汶川旅游业的品质与内涵,进一步夯实全域旅游发展基础。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在县域南部大力培育以乡村度假、古镇村落、特色民宿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在县域中部,持续丰富四季业态,将绵虒镇建设成川西北地区更具时尚性、文化性、国际性的美食娱乐文旅小镇;在县域北部,建成灞州、威州无忧·花果山特色采摘体验休闲区,深入推进阿尔沟旅游综合开发,全面推动从干旱河谷到无忧·花果山的华丽转型。
民宿孵化也是汶川深化“天府旅游名县”建设提升的一项重点工作。截至2020年,汶川已经在全县范围内培育出500多家乡村酒店(农家乐),其中包括59家星级乡村酒店(农家乐)和21家“熊猫级民宿”。
围绕“区位、海拔、温差和藏羌文化”四大核心优势,汶川县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连续多年谋划康养旅游产业,2018年为康养汶川基础配套年,2019年为康养汶川业态布局年,2020年为康养汶川项目攻坚年,2021年为康养汶川品牌培育年,每年投资约40亿元,持续优化配套。还设立了3000万元旅游产业专项发展资金,推动康养避暑、冰雪体验两大产业类群的高质量发展,让游客在汶川实现全域可游,游出“生态兴”、游出“自然美”。
绿色发展给汶川带来了三大变化。
“灾区”变“景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治理,森林覆盖率由震后的38.1%提高到56.85%;纵深推进“三治岷江”系统工程,岷江流域出境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
“荒山”变“金山”。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鼓励果农种植,充分利用“两山”土地资源,突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推进“两大胜地”建设。
“家园”变“花园”。实施“生态立县”,在全国率先发布“熊猫指数”,居民健康状况综合得分90.79分、居民总体幸福感得分92.6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20.4%,全民“大健康”格局进一步构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全面提升。
汶川抢抓国家、省、州关于支持生态康养旅游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用好用活“康养汶川”区域品牌,按照“大美养眼、气候养身、生态养康、文化养心”发展思路,聚焦“+旅游”发展思路,积极培育夜间产品、数字文化、冰雪运动、野奢民宿养生游、运动康养赛事游等新场景新业态,促进“康养汶川”区域品牌在文旅、农旅、体旅等产业上的深度融合。高标准编制《汶川县“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汶川县乡村振兴规划 乡村康养旅游发展规划》《汶川县羌人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策划》《汶川县重点村寨旅游业态策划》等系列规划成果,分年度制定了康养旅游规划实施方案,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构建“1+6”现代服务业体系,形成了“3+3”避暑胜地、“1+3”冰雪胜地发展格局,“无忧城”跃升为“无忧地”。
2022年,汶川县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为目标,加快构建北部冰雪休闲胜地、南部避暑康养胜地发展新格局。记者了解到,汶川县聚焦“两大胜地”建设,投资7.25亿元建设32个文旅项目,积极培育夜间产品、数字文化、冰雪运动等新业态,阿尔沟羌人谷滑雪场开门试营业,赵公福地生态旅游区和无忧花果山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级景区。成功举办承办“甜樱桃采摘节”“大禹华诞”“首届岷江大峡谷赏花音乐节”“第二届数字国际熊猫节”等节庆活动,汶创HUI亮点纷呈,连续两年上榜“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汶川特别旅游区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排名全省第二。
目前,汶川县威州镇因地制宜探索“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生态发展之路,让“沉睡撂荒山”蜕变为“无忧花果山”;水磨镇完成从高污染工业区到国家5A级旅游区的华丽转身,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映秀镇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教育教学之首,用生态文明之光点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汶川县生态价值(GEP)达515.37亿元,是地区生产总值的8.3倍。
生态康养旅游成为汶川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汶川县深入推进构建“北部冰雪休闲胜地+南部避暑康养胜地”的格局,北部打造以阿尔沟滑雪场为核心,集运动、观光、体验等业态于一体的冰雪休闲产业链条;南部依托大熊猫、大健康品牌,打造一批集生态、艺术、教育于一体的避暑康养新场景。截至2022年上半年,汶川以旅游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县GDP比例达34.6%,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文旅品牌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文旅产业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 通过“两大胜地”的建设,以及“一区两地六示范”的布局,汶川还承担了主动融入、主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使命。
冰雪运动游持续火爆,民俗休闲游成首选。 2020年,汶川实现旅游总收入51.09亿元,游客接待675.2万人次;2021年, 实现旅游收入58.65亿元,接待游客651.63万人次;2022年,受疫情影响,接待游客量以及旅游收入尽管低于2020年,但兔年春節,游客量达23.57万人次,同比增长53.71%;旅游收入累计为18853.36万元,同比增长75.67%。
记者了解到,面向未来,汶川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两山”理论,全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倾力构建“北部冰雪休闲胜地、南部避暑康养胜地”新格局,以“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夯实汶川绿色生态高地,建设汶水羌山美丽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