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著导读的编排情况及教学策略
2023-07-10阮颖欣
阮颖欣
内容摘要:“名著导读”是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栏目,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名著导读”栏目主要由八个部分组成,为“读什么”与“怎么读”提供了参考;“名著导读”分为“引读课”“推进课”与“总结提升课”三种课型,旨在是激发阅读兴趣与示范阅读方法。了解“名著导读”的编排情况,聚焦课例,从而把握教学策略,也就有助于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关键词:“名著导读” 教学 部编本初中语文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1]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单独编排了“名著导读”这一栏目,强调阅读名著的重要性。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研讨”的学习任务群,[2]“整本书阅读”日益成为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2017年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栏目的编排也得到了完善,栏目分设的部分相对完整,既提示“读什么”,也为“怎么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事实上,“名著导读”的教学仍然参差不齐,教师不读书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学方式固定,对“名著导读”的重视程度不高,以至于学生也不阅读;此外,教师没有明确“名著导读”的教学课型,一昧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讲解名著,没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本文将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的编排情况入手,聚焦课例,探析“引读课”“推进课”与“总结提升课”的教学情况,从而把握一定的教学策略,提出相关建议,探索促进“名著导读”教学的秘妙。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的编排情况
“名著导读”栏目采用“一托二”的形式进行编排,每一册教材共有4部主推荐阅读名著与2部自主阅读推荐名著。教材中每部主推荐阅读名著包括了“插图”“名家点评”“作品简介”“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等部分,旨在讓名著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使整本书阅读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部分,促进课外阅读的发展,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3]六册教材12个“名著导读”栏目,12篇主推荐阅读名著,每一部主推荐阅读的名著都强调某一种一般阅读方法或某一类文体阅读方法的学习,12种阅读方法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形成了一个方法体系。此外,“名著导读”栏目主推荐阅读的名著由浅入深,由中国作品到外国作品,旨在全方位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单独设置的“名著导读”栏目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包括“题目”“插图”“名家点评”“作品简介”“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和“自主阅读推荐”;少部分主推荐阅读的名著还包括了“精彩选篇”部分。此外,教材中部分“名著导读”与所在单元也有一定的联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名著导读”教学课例评析
“名著导读”,从课型上,可以分为“引读课”、“推进课”和“总结提升课”。[4]
“引读课”是在学生还不太了解此书的情况下进行的,“引读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此外,对于一些对本书有负面理解而没完全理解的学生而言,“引读课”的另一个目的则是纠正学生对本书的看法。“推进课”是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分阶段推进进行的,既能了解学生前期的阅读成果,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角度,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保持学生阅读兴趣,推进阅读整本书。“总结提升课”是在学生阅读完整本书后进行的,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成果,引导学生由“了解”到“理解”,是对学生初读这本书的总结提升。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今“名著导读”教学现状,本文按照“引读课”“推进课”与“总结提升课”三种课型,选择相关教学课例进行总结与评析。聚焦3种课型,分析“名著导读”课的导读内容与导读方式,揭示当今“名著导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探寻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引读课”教学课例总结与评析
“引读课”导入方式多样,有图片导入、视频导入、问题导入、题目导入、评价语导入等,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董一菲老师的《朝花夕拾》引读课中,从题目导入,引导学生运用“析字法”理解题目寓意;接着引导学生关注目录,整体感知作品描写了哪些人和事,通过阅读目录,学生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作品。再者师生共同研读《狗·猫·鼠》与《阿长与<山海经>》,研读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但是教师忽视了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而不是学生提出来的,学生阅读过程中是在解决教师的疑惑,而忽略了自己的阅读疑惑。
董老师在引读课中,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内容,接着研读选篇,分析结构、品味语言,最后体会思想感情与艺术风格。导读内容丰富,教学流程完整,但是缺少具体的读书方法指导。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朝花夕拾》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读书方法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旨在引导学生读作品时要有当下意识,思考和挖掘经典名著的当下价值。《朝花夕拾》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经历有相似的地方,但是董老师在引读课中没能给出明确的阅读方法,因此学生与经典还是有一定的隔膜。[5]
肖培东老师在《艾青诗选》引读课中,以“名家点评”为抓手,以他人的解读调动学生的思考。首先是用牛汉的评价语导读,感受艾青的大形象;接着简介《艾青诗选》的由来并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创作风格;最后读聂华苓的评价谈感受,顺势明确阅读诗歌的方法。肖老师巧妙运用教材中的“名家点评”,通过他人的评价引发学生的思考。《艾青诗选》编排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主要任务是学习诗歌,任务一中的其中一首诗歌《我爱这土地》恰好选自《艾青诗选》,学生在学习《我爱这土地》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鉴赏诗歌的方法,肖老师把握住了这一学情,并在名著导读中重点引导学生从“这一篇”过渡到“这一本”。[6]
(二)“推进课”教学课例总结与评析
学生阅读一部名著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教师在“推进课”上可以了解学生前期的阅读情况,也为接下来的阅读提供建议。
邹欣老师在《海底两万里》推进课中,引用“知乎”上网友对作品阅读价值的质疑,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带领学生阅读原文,感受小说的科幻价值和文学价值,推翻“知乎”上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思考。邹老师发现有部分学生对《海底两万里》的价值同样存在质疑。面对学生对经典的质疑,邹老师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行阅读,寻找作品中的科幻价值与文学价值,否定质疑。但是,教师缺少一个引导的过程,而且缺乏思辨。教师开门见山地指出作品中有些语句充满了科幻色彩,有些地方设置了悬念,而不是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体会,忽视了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
徐杰老师在《红星照耀中国》推进课中,聚焦“目录”,以“小标题”为抓手,引导学生梳理小说内容,检查学生整体把握的情况。徐杰老师对课型的定位明确,作为一节推进课,教师先让学生通读目录,回忆印象最深刻的人或事,了解学生的初读成果:接着选点回顾,猜猜选段隶属于哪个小标题,继续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随后视角转换,再读目录,看看哪些小标题写到了普通红军战士;接着聚焦选读,分层次,拟小标题,这一环节锻炼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与概括能力;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推敲语言,评价小标题,锻炼学生的评价能力;最后,修改小标题,深化理解。徐杰老师的《红星照耀中国》推进课中灵活运用“目录”,巧用“小标题”,虽然“目录”编排于名著的前半部分,但学生很容易忽略“目录”的重要性,徐杰老师利用“目录”进行导读,以“目录”为抓手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为学生如何阅读名著提供了更多的提示,拓展名著的阅读空间。
(三)“总结提升课”教学课例总结与评析
“总结提升课”是在学生阅读完整本书后进行,侧重于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感悟,引领学生提升阅读品质。[7]对比彭莉琼老师与徐杰老师的《骆驼祥子》总结提升课,两节课都实现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这一效果。
彭莉琼老师的《骆驼祥子》总结提升课,课前活动颇有创意:从祥子的社会关系入手画思维导图;设计祥子的个人微信。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到祥子的社会关系。教师试图让学生帮助祥子设计一个微信,并呈现出祥子的个人信息与聊天记录,一方面,符合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深入感知祥子的人物性格。问题探究环节,教师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是“祥子的悲剧,谁之过?”第二个问题是“祥子只能堕落吗?祥子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迪?”学生在讨论这两个问题时,需要回顾前期读书情况,在文本中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能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又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内容。彭老师的作业设计也很有特色,可供选择的作业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读后感,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第二层次是写课本剧、采访稿、小传等,这一作业有助于学生深入分析祥子的形象。第三个层次是写探究性小论文,教师提供10个专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也可以另找专题,以写促读,学生写小论文时需要反复查阅书籍,既能激励学生再次深入阅读作品,又能锻炼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彭老师的作业设计体现了思辨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徐杰老师在《骆驼祥子》总结提升课中,引导学生围绕“攒钱”“赚钱”“谋钱”,感受祥子的性格并探究其堕落的原因。教师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供学生讨论,以“攒钱”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梳理情节,检查学生的整体内容的把握。第二环节以“赚钱”分析祥子的性格缺陷以及当时社会的背景。第三环节抓住祥子“谋钱”的细节,深化对祥子堕落的认知。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哪些人影响了祥子“攒钱”理想的实现?谁应该为祥子的堕落负责?”,引导体会社会对祥子的影响,感受祥子的前后变化。[8]徐老师抓住“钱”这一线索,带领学生探究小说的主题,教学活动既有情节的梳理,也有选点聚焦,精读片段。学生在“钱”的讨论上,增加了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同为《骆驼祥子》总结提升课,徐老师抓住“钱”进行专题教学,体现了“捕捉闪回”的阅读策略。“专题教学”一般是围绕着一个专题,对作品内容进行整合。专题通常是指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或者比较重要的人或物,例如:《骆驼祥子》中的反复出现的“钱”;《西游记》中的重要人物“孙悟空”。徐杰老师在文本解读中抓住“钱”,以“钱”为抓手分析祥子的人物形象,深化对祥子的认知。可见,徐杰老师在总结提升课上,用自己的解读带领学生对作品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积累阅读经验。
三.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实施建议
虽然教材编排的助读系统为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是“名著导读”的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课型不明确、导读方式死板、缺少读书方法指导等。结合教学课例品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一)读前“导”,激发阅读兴趣
1.设计有趣的读前导入
大部分时间里,学生接触的都是单篇阅读,由“单篇”转变为“名著”,学生往往会感觉陌生,甚至会有畏难情绪。要想让学生由“不读”到“读”,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起学生想读这本书的愿望,一旦学生“读起来”了,“名著导读”的教学就有抓手了。如果要激发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那么“导入”至关重要。导入的方式有很多,每一部名著的导读方式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进行选择,目的都是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例如:杨世娟老师在《傅雷家书》导读课中,以三个问题导入,提出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种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导入,以问题促进阅读,更有助于学生深入阅读。
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助读系统,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名家点评”进行导入。
2.鼓励学生制定可行的阅读计划
名著内容多,篇幅长,需要一定的阅读时间,为了促进学生阅读整本书,教师要鼓励学生制定可行的阅读计划。教师也要根据名著的特点及学情,确定阅读这本书的时间、每天阅读的时长以及成果展示的方式。例如:阅讀《红星照耀中国》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学生共同制定计划,“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时间需要多久?”“每天阅读多少时间?”“阅读后采用何种方式展示阅读成果?”[9]
与此同时,还要兼顾课内外阅读,名著阅读更多的是依靠学生在课外的自主阅读。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可以尽可能地布置阅读任务。一方面,阅读整本名著需要学生的坚持,学生带着任务阅读能激发起坚持读完的意志;另一方面,阅读不只是为了读,还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写作能力等,合理的任务往往能起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3.示范具体的读书方法
教材“名著导读”栏目具体编排了“读书方法指导”部分,教师要注意利用好教材推荐的读书方法。教材中每一部主推荐阅读的名著都推出一种阅读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阅读策略。由一般阅读方法到一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学生在一部又一部名著的学习中,不断积累阅读方法,有助于阅读更多名著。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文本解读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例如:《骆駝祥子》中分析祥子的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圈点与批注”的方法学习祥子的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
(二)读中“导”,保持阅读激情
1.了解前期阅读情况
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读书进度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及时引导、点拨。教师也可以通过安排读书小组,设计读书排行榜等,营造氛围,激励学生阅读。读书小组要有竞争意识与阅读意识,组内成员相互鼓励,相互督促。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设计好导读内容,例如:徐杰老师在《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中,以“目录”为抓手,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目录”在一本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阅读书之前先要了解目录。徐杰老师抓住“目录”引导学生阅读,为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提供了方向。其实,名著中的序言、简介等也为检查学生阅读情况提供了一定的角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书中的助读系统,利用助读系统了解这本书,提高概括能力和快速阅读能力。
2.研读阅读中的疑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有很多疑惑,有的疑惑是由于学生阅读不够深入而提出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到书中找答案;有的则是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研读。“推进课”上,学生可以分享自己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在课堂上共同解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回答学生的疑惑时要有文本依据,不能脱离文本。其次,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经验替代学生的阅读经验,师生阅读理解有分歧时,可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学生之间相互辩论,教师既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也要尊重学生经过深入思考的观点。辩论会的目的不是得到一个统一的观点,而是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从原文中找答案的习惯。
(三)读后“导”,提升阅读能力
1.利用好“专题探究”
学生读完一部名著后,都会有自己的思考与解读,对于作品有一定的感悟,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分享阅读成果。教材中每一部主推荐名著都安排了“专题探究”的部分,每个“专题探究”都推荐了至少3个专题,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也可以自己另找专题。部分专题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深入阅读,学生在再次阅读阅读中,阅读的品位得到一定的提升,有助于解答初读时的疑惑。教师在上“总结提升课”时,可以通过专题教学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抓住一个点将文本内容“重构”,关注名著中反复出现的语言或结构,教师也可以从中入手进行专题教学。例如:《骆驼祥子》中的“钱”,围绕着“钱”,将故事内容“重构”,深化对祥子的认知。[10]由此得知,教师在文本解读中,要善于抓住反复出现的点,在反复中探索“专题教学”的依据。
2.利用好“自主阅读推荐”
“名著导读”的目的不只是引导学生读这一本书,而是引导学生读更多的书。每一册教材的“名著导读”栏目都推荐了两部自主阅读的书目,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选择其中一部阅读,也可以推荐更多相关的书籍。与此同时,“名著导读”中的推荐“精读与跳读”“圈点与批注”“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和“摘抄与做笔记”都是基本的阅读方法,学生阅读作品时都可以灵活运用,将所学付诸于实践,建构自己的阅读经验,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单篇来引导学生读整本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完单篇后去阅读整本书,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学习更多的读写方法。[11]教师通过“名著导读”的教学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名著是世界文化的智慧结晶,阅读名著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单独设立“名著导读”栏目,可见其重要性。
“名著导读”教学还需要不断地完善,教师要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己要有读书的意识,同学间要营造“好读书”的氛围,阅读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阅读更多的名著。“名著导读”栏目分设的七个部分为教师教学与学生阅读都提供了广度与深度,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灵活利用。
“名著导读”是初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指导。“名著导读”强调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整本书阅读”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既要阅读名著,也要阅读非经典名著。总而言之,无论是“名著导读”,亦或是“整本书阅读”,两者都强调引导学生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1.
[3][4]王本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阅读设计与教学实践[J].语文建设,2018(6).
[5]曹丽芳.统编新教材背景下初中生经典阅读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8.
[6]张艳艳.“这一个”和“这一群”——评董一菲老师《朝花夕拾》整本书导读课[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8).
[7]肖培东.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诗选》名著导读教学思考[J].语文建设,2018(11).
[8][9]郑丹.名著总结课要处理好三组关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26).
[10]胡严媛.“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的编写及教学策略研究[D].黄冈:黄冈师范学院,2019.
[11]冯善亮.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名著导读:变化与对策[J].语文建设,2017(5).
[12]祁寿娟.“整本经典名著阅读教学”进课堂的几种基本课型[J].青少年日记,2017(3).
[13]顾晓莉.名著阅读教学的三种课型探索[J].文学教育,2022(1).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