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设计与实施
2023-07-10沈颖淼沈雪珺
沈颖淼 沈雪珺
【摘 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研制评价标准、确定评价主体、选择评价方法,设计注重“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评价、指向学习效果提升的结果评价、激励主体发展的增值评价。实践证明,这样的评价能够对课堂教学起到导向作用,能够反馈教与学的效果,能够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关键词】素养导向;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设计与实施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价的内涵较为丰富,包括学生的认知情况、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就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践中,受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评价工作容易出现误区,如:评价主体比较单一;评价客体相对被动;评价中介传统单调。这些误区会影响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业质量标准以及针对教学评价提出的评价原则、内容、方法、环节,积极改进当前的教学评价模式,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的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评价设计
(一)研制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指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是评价方案的核心部分,是人们价值认识的反映。它表明了人们重视什么、忽视什么,具有为被评价者提供努力方向的作用。在素养导向下,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需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将道德教育、核心素养等纳入教学评价体系,达到铸魂育人的效果。《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融合国家、区域、学校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不同标准,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等维度出发,构建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评价标准体系。
(二)确定评价主体
首先,要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促进作用。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评价学生的主要责任人。因此,在设计教学评价方案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做好对学生的评价,也做好对自我的评价。
其次,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评价需要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比如借助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接受评价的同时,也有机会成为评价的主体,从这个角度反思学习内容,获取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最后,要发挥家长在评价中的辅助作用。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引导者”除了教师,便是家长,家长对小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为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内容,与家长一起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家长可以充当评价的辅助者,对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将课堂上形成的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选择评价方法
一是实施动態化评价。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知识掌握情况等来调整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解决他们的学习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二是落实增值性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进步幅度以及其增值表现,将多元评价贯穿学生学习的始末。针对不同层次构建增值性评价体系便于教师直观了解学生的阶段性变化,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是开展表现性评价。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开展实践评价,精心组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探究生活中蕴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个人核心素养。
四是巧用信息化评价。教师要积极运用信息化工具开展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地掌握课堂教学数据,提升评价数据的准确性。比如,利用信息技术随时记录学生在课堂测验、课堂发言、作业质量、道德素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表现,精确计算学生的综合成绩等。
二、评价实施
(一)注重“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评价
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学业质量,探寻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标准》提出了构建“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模式的要求,在评价中,教师可以按如下路径展开。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围绕环保教育、自然灾害两大单元主题开展教学评价,把道德素养、学习能力、社会实践和课堂探究等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
首先,教师可以围绕《地球——我们的家园》这一课设计教学评价标准,把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信息整合能力和课堂发言积极性等作为教学评价要素,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包括汽车尾气污染、白色污染、水污染等,让学生明确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鼓励他们运用案例阐述环保的重要性,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环保小妙招。
其次,教师可以开展拓展性评价,引导学生根据单元主题创作思维导图、手抄报、演讲稿,鼓励他们把学习体验转化为个性化作业,以此评价他们的环保意识、单元知识点掌握情况,进一步加快“教—学—评”一体化建设。学生可以围绕环保教育、自然灾害设计思维导图,明确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把道德与法治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指向学习效果提升的结果评价
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评价要求教师以思想教育为前提,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为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引导他们在探究学习中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发挥教学评价指标的促进、激励和改善作用,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明确教学评价具体要评什么、评价的目的是什么、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以此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比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国家机构”这一单元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人大代表的产生过程及其担负的社会责任,教师设计了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学校资源和社区资源走访身边的人大代表,了解他们的工作职责。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生的课前实践成果为学生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以此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学生认识到人大代表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每个人都应该具有主人翁精神。
在本次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自评的方式,让他们结合学习过程中的见闻和感悟,从自己的角度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有学生在分享自己的反思时谈道:通过实际采访自己才认识到人大代表是多么平易近人,可以将人们的想法反馈给国家,让人们的生活越來越美好。由此可见,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评价不仅能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也能促使他们理性分析所学内容,深化学习效果。总体而言,引导学生进行自评、自我反思,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影响。
(三)激励主体发展的增值评价
《课程标准》提到的增值评价指的是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体现出来的进步程度或努力程度。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并给出增值评价。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构建持续性、系统性的增值评价,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在评价标准上,教师应突出课程的建设性、教学的形成性以及学生的发展性。此外,教师还应引入多元评价体系,从课堂、家庭等多个角度完成增值评价。
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整体特征,从第一节课便为学生建立成长手册,结合学生在各年级中的学习目标设置“我与社会”“成长足迹”“我的转变”“家风传承”“温馨瞬间”等记录模块。例如,一年级时,教师对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进行记录,绘制学生一个学年的成长画像;二年级时,着重对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记录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转变;三年级时,开始对学生的社会行为进行增值评价。这样,在结束每一学年的学习任务之后,学生可以将整个学年的学习过程整理成贴合自己实际情况、记录自己成长轨迹的手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给出评语。实践证明,借助增值性评价能够丰富学科的教学评价模式,突出课程的整体性和一体化,帮助学生实现持续、健康成长。
无论在什么时期,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以科学的方式设计教学评价,以多元的渠道实施教学评价,为学生提供科学有力的帮助和指导。实践证明,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评价能够对课堂教学起到导向作用,反馈教与学的效果。该教学评价更注重过程,能够让教师及时就学生的学习表现与进步情况进行评价,从而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林青.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表现性评价的思考与探索[J].新课程,2021(43).
[3]范文雪.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探索多样评价智慧: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评价[J]. 课程教育研究,2021(15).
[4]曾文燕.素养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新路向[J].中小学德育,2022(6).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