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思维在德育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探究
2023-07-10李雯姝
李雯姝
摘要:立足新课标,运用思辨性思维开展德育工作,符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方向及发展要求,因此,该项教育工作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阐述思辨性思维在德育课堂中的重要作用,从多个层面对思辨性思维在德育课堂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思辨性思维;德育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课堂地位的凸显,指引学生深刻感受学习过程,从而加深学习感悟,以此优化学生学习方法。立足新课标,发挥思辨性思维在德育课堂中的作用,有助于德育效果的提升。作为小学教师,要树立思辨性思维,在这一思维的指引下进行现代化德育课堂的构建,为学生提供思想道德学习层面的指引。
1 思辨性思维在德育课堂中的重要作用
立足新课标,明确思辨性思维在德育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是教师树立正确德育观念并开展高质量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思辨性思维有助于学校传统德育模式优化,并更好地显现德育的实际功能。在传统学校教育工作中,思想道德层面的教学因不涉及考试,该项教育并未被正式纳入学校教育的范畴之中。关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很多教师长期采用单一化教学方法,德育教学模式相对陈旧落后。在思辨性思维的指引下,教师的德育思维得到了调整,教师主动改进传统单一化的德育方法,从不同的层面入手进行德育课程构建,使德育课程信息得到高效传递,进而使传统德育模式得到优化,使德育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另一方面,该项教育工作的科学实施,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立足于新课标,在思辨性思维指导下的德育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带来思想道德学习方面的良好体验,使学生思想道德认知快速提升,并促使其形成健全品格,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全面,这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立足新课标,思辨性思维在德育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思辨性思维在德育课堂中的应用,需要教师紧密结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主动调整传统单一化的德育思路和德育方法,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提高重视程度
在新课标背景下,学校教师要客观看待德育工作的实际价值,对德育予以足够的重视,将德育真正纳入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在革新自身教育理念的同时,要围绕德育工作的实施进行科学规划。在德育规划中,根据学校分配的课时,教师应合理安排德育内容。在教育规划中,要尽可能对每个环节的德育工作予以细化,使形成的方案可以为德育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提供科学指引。在引起重视的基础上,为了确保德育方案的科学合理性,校领导、德育教师需要围绕方案进行系统讨论,不同教育工作者从各自的角度提出改进建议,通过一番商讨和改进,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德育方案。
在引起重视的基础上,教师在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中要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一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德育活动不可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所设定的阶段性目标要尊重客观事实,不可好高骛远。二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在思辨性思维的指引下,教师所设计的德育活动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改进传统课堂上的灌输式教育方法,创造各种机会,指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多样化的德育学习活动中,在学习中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使其获得独特学习体验,并有比较理想的学习收获。三要坚持创新性原则。在思辨性思维的指引下,学校教师要注重德育方法创新层面的探索,通过创新突破教育困境,努力将德育提升到新的高度。
2.2开展案例教学
在思辨性思维的指引下,学校教师要主动改进与调整传统教学方法,借助真实的案例引发学生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在自主思考中产生新的认知,以达到更为理想的德育效果。在该项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先从学生身边的案例说起。对此,教师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密切观察,还要与学生家长沟通,进而全面了解学生群体中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将发现的上述信息整理成各种教学案例,在德育课程中向学生呈现。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要使学生近距离了解其身边出现的不道德行为,教师要指引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明确认识到上述不道德行为对自身及他人所带来的伤害,从而让学生警醒,主动改掉并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3恰当安排辩论性活动
在思辨性思维的指引下,教师可以围绕关于道德争议的特定事件,安排学生进行辩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能够引发多元化、深层次思考,再加上教师的恰当指引,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效果更好。比如,在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道德理念的传授中,教师可以围绕“面对需要帮助的老人是否提供帮助”这一话题安排班内学生进行辩论。在整个辩论活动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同时还要对对方的理由进行质疑和反驳。在激烈的辩论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指引学生深刻思考该话题背后所包含的思想道德问题,然后明确告知学生,不论任何情況,任何人只要需要帮助,我们都应该毫不犹豫提供援助,即使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很可能给自己带来影响,但是这绝不能成为拒绝帮助他人的理由。在经过此次辩论学习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习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的同学,从而使这一道德理念得到更好的传播。
2.4做好教学评价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很多教师不注重教育评价工作的开展,将学校安排的各项考试测验作为唯一评价方式,然而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方法不足以形成全面的教学反馈。在思辨性思维的指引下,学校教师可以将教学评价当作德育工作中的自我检测,在自我检测中,及时发现教学方法使用中存在的漏洞并及时弥补。在该项活动中,教师要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是否提高作为核心评价指标,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动,评价指标也需要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在案例教学中,要以案例是否贴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是否具有说服力作为评价指标;在辩论性教学活动安排中,要以该活动是否能够增强学生的思辨思维作为评价指标;在传统文化的融合中,要以学生是否得到思想上的深刻启迪为评价指标;在文化课程渗透教学中,要以学生思维是否得到发散作为评价指标。
综上所述,思辨性思维在德育课堂中有着重要作用。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目标,主动调整传统教育思维,从不同的层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层面的指引,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功能,助力学生的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卉.植根课堂 立德树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J]. 启迪与智慧(下),2020(2):86,88.
[2] 王华斌.探寻新时代有效德育策略[J]. 小学教学研究,2021(17):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