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合理运用初探
2023-07-10顾军
顾军
摘 要: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关键课程,音乐课程的科学开展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欣赏能力。体态律动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随着音乐节奏摆动身体,体会音乐的特点与情感,深刻理解音乐内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能够鼓励学生学习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推动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落地。因此,文章简要分析了体态律动的概念与特点,探讨了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小学音乐教学运用体态律动的原则及策略,旨在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为学生搭建愉快学习的平台,促成学生的全方位、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体态律动;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1-0149-05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体态律动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的动作与韵律感紧密结合,便于学生从音乐中获取有效信息,展示学生的肢体动作,在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理解音乐的同时激发其表现欲望与想象力。当前,许多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不强,学习态度比较消极,究其原因,现阶段的音乐教学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对学生来说吸引力不足。教师应积极探索新颖高效的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其音乐素养。体态律动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同时感受到舞蹈与音乐的美,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学习,为教学有效性提供保障。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指出,对音乐理论的学习重点并不是为了掌握一些固有名词,而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在对基础知识讲解后,教师可引入体态律动教学法,让学生在舞蹈中感受音乐的节奏、拍子、时机、强弱和音色,高效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一、 体态律动的概念与特点
(一)概念
体态律动又被称为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最早由著名音乐学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达尔克罗兹提出在音乐教学中应用体态律动,改变以往反复练习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以身体运动展现音乐的节奏、力度变化及快慢,在掌握相应技术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的美感,生成濃厚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特点
体验性、趣味性、游戏性是体态律动的突出特点,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认知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优化其音乐学习成果。首先,体验性表现在体态律动可以让学生以身体律动感受音乐节奏与力度,学生的学习体验较好;其次,趣味性特点指的是体态律动往往由多种教学手段展现出来,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形式更加多样;最后,我们可以将体态律动看作一种师生互动的游戏活动,通过充分交流与快乐游戏,学生对音乐有了更多的了解,会自然而然地爱上音乐学习。
二、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让音乐知识变得更为生动形象
尽管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普遍较强,但其年龄尚小,认知经验有限且自制力不足,在学习一些抽象理论知识时,很难准确理解知识,有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弄明白,同时学生也很难长时间保持专注学习的状态,很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而转移注意力。鉴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征,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辅助其理解音乐知识,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生动呈现音乐知识,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体态律动的应用就能让音乐知识变得更为生动形象,增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提高音乐教学的交互水平。例如,在教授节奏知识时,若教师单纯以口头讲解的方式进行,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若教师能够以肢体动作展现节拍与音律,并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则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节奏,理解节奏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培养是小学阶段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音乐教学也不例外。相关实践研究显示,体态律动的应用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跟随着音乐节奏进行拍手、点头、拍腿等动作,当学生熟悉音乐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新体态动作。或者,教师可在完成基础知识讲解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即兴表演,鼓励学生创新表演形式,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知
体态律动的运用可以将一些抽象的音乐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更有体验感。以往的音乐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讲解知识并进行示范,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习积极性不强。体态律动的引入能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比如,教师可与学生讨论体态的韵律表现,也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肢体语言的重要性,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增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更好地传授音乐知识,教师可随机播放一些音乐片段,让学生先感受音乐,再以动作表现音乐,这样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及创造力。当前,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问题普遍存在,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反思教学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导致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不高。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教师要借助体态律动教学法,构建轻松、开放、自由、高效的音乐课堂,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而乐于学习音乐,逐步提高自身音乐鉴赏能力。
(四)提高学生掌握音乐的能力
首先,音乐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运用能化抽象为具象,让学生在身体运动过程中清晰感知到音乐的节奏、力度变化及快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其次,对小学生来说,对音乐节奏的掌握是音乐学习中的难点,引入体态律动可以让学生借助不同的身体动作感受音乐节奏,轻松掌握这一重要的音乐元素。再次,对学生音乐感觉的培养一直是一线教师关注的课题,通过将身体动作与音乐韵律紧密结合,可以让学生借助实践理解音乐的变化及传达出的情绪。比如,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学生会转换自身的身体形态;随着音乐力度的变化,学生会调整敲击的力度,使其符合音乐传达出的情感,由此逐渐形成乐感。最后,新课标实施背景下,对学生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体态律动的应用为即兴编创训练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听到的音乐进行律动创编,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推动其音乐核心素养的发展。
(五)更好地满足教育要求
新课标实施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需要调整优化教学方案,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突出音乐教育的特点,体态律动的运用则可以满足相关教育要求。针对促成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这一要求,体态律动的应用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学习,根据个人对音乐的理解表现音乐,以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能够推动学生的全方位、个性化发展。针对突出音乐教育特点这一目标,体态律动的应用能够让学生以身体动作展现音乐的节奏、力度变化及快慢,在实践中更好地感受音乐,进而尝试创造音乐,突出了音乐教育的实践性与创造性特点。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体态律动的应用效果显著。但在实际音乐课堂中,体态律动的使用率并不高,一方面,部分教师的肢体表现力稍弱,难以为学生呈现有感染力的体态律动;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体态律动属于陌生事物,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抗拒心理,这是可以理解的,教师需要持续优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自然融入体态律动。
三、 小学音乐教学运用体态律动的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体态律动的直接目的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因此,具体实践中,教师应遵循目标性原则,高效整合各类优质的音乐教学资源,设计贴合教学内容的体态律动活动,有针对性、方向性地引导学生,提高音乐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及有效性,发挥体态律动的作用与功能。
(二)主体性原则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体态律动的作用,教师不单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入体态律动,也要引导学生关注体态律动,对体态律动的内容及形式形成一定了解,从而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为此,教师应坚持主体性原则,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态律动的内容、价值及意义,理解体态律动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尝试将体态律动与音乐结合。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体态律动,才能发挥体态律动的价值,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推动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
(三)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驱动力,尤其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其进行音乐学习的前提。因此,在引入体态律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此举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与完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趣味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特点、学习兴趣等选择合适的音乐律动内容,让学生在乐中学、做中学,获得理想的学习成效。
(四)生本性原则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授给学生基本的音乐知识,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体验音乐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体态律动的应用能够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具体实践中,教师应遵循生本性原则,结合学生的音乐素养、肢体协调性,分析音乐作品的教学需求,选取适合学生的体态律动内容,促成学生更好成长与发展,展现体态律动教学法的优越性。
四、 小学音乐教学运用体态律动的策略
(一)以体态律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际音乐教学中,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借助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好奇心,辅助体态律动教学的顺利开展。比如,在教唱《秧歌舞》时,教师可创新教学方法,与学生一同装扮上特定的服饰,在欢快的伴奏中扭着秧歌走进教室,营造热烈活跃的学习氛围;在《法国号》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在讲解基础知识后,指导学生跳一跳华尔兹的基本舞步,感受三拍子的舞步的自信与美感;在《森林狂想曲》一课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乐曲的分段设计掌声、小辣椒以及踏步三个动作表现,接着,教师在乐曲伴奏下展示动作,要求学生进行模仿,从动作变化中感受乐曲三个乐段的差异;在对《拍手唱歌笑呵呵》教学时,仍可采用体态律动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如下:首先,教师可在备课环节结合音乐内容设计舞蹈动作,并在授课时教授给学生。当学生基本掌握动作后,教师可让学生串联一系列动作,在音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其次,教师应纠正学生不规范的舞蹈动作,确保学生动作与音乐相协调,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体态律动的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体态律动的引入以更轻松愉快的方式呈现了音乐学习内容,让音乐课变得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以体态律动增强学生音乐感受
体态律动教学是对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突破,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发挥好引导作用,以师生的愉快交流合作提高体态律动的应用效果,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才智与个性。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动作,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比如,在《天堂》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师生共同在音乐伴奏下跳舞,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会运用听觉感受音乐的节奏变化,用心灵体会音乐的情感起伏,精准捕捉音乐传递出的情感。
(三)以游戏律动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
孩子的世界是玩耍的世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将游戏活动与体态律动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比如,在教学《雪花》一课时,笔者就以“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贯穿教学过程,让一节课轻松又快乐,学生在玩乐中掌握了音乐知识。又如,《童年的游戏》一章以学生普遍喜爱的游戏为主题,设计了打花巴掌、陀螺等游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好学生对游戏的喜爱,将游戏与体态律动结合,优化音乐教学效果。《幸福拍手歌》是本章节的重要内容之一,本首歌曲节奏感强,可引入体态律动教学法,让学生跟随音乐做出相应的动作,具体如下: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整首歌,指出其中需要学生随节拍活动的点,让学生形成初步认知。其次,教师为学生示范身体动作,讲解注意事项,并提醒学生要做到全神贯注,注意音乐的节奏,抓住时机做出正确的动作。最后,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播放音乐,指导学生跟随音乐节奏做出拍手、跺脚、拍肩、握手等动作,能够正确做完所有动作的小组将会获得一定的奖勵。本课教学中,教师将音乐、游戏、体态律动三者结合,显著增强了音乐学习的趣味性,也提高了音乐教学的效率。
(四)从多角度融入体态律动
音乐节奏、音乐内容、音乐情感、音乐理解是最基本的小学音乐教学因素,在融入体态律动时,教师可以上述四项教学因素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对音乐课程内容的学习。
1. 基于音乐节奏融入体态律动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构成,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切入点。为更好地发挥体态律动的作用,教师应认真研究音乐节奏,运用多种方式促成音乐节奏与体态律动的融合,让学生高效完成音乐学习。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作品,自然融入体态律动,完成对学生的引导。一般情况下,身体摆动、拍手、摇头、打击乐等都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常见的律动,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创新拓展。例如,在教学《大海啊,故乡》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用手打节拍,指导学生控制拍手的力度及缓急,让学生结合歌词内容充分理解该曲目表达的情感,感受到该曲目的魅力,产生一定的思考与感悟。接着,教师可引入打击乐器,引导学生关注不同打击乐器打击时的力度与打击效果。通过引入拍手、打击乐等律动方式,学生既能有效完成对曲目的学习,又能了解到打击乐器相关的知识,丰富自身音乐知识储备,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体现体态律动的应用价值。
2. 基于音乐内容融入体态律动
体态律动的运用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但要充分理解音乐情感,就需要结合音乐本身的内容。尤其对小学生而言,其音乐素养发展有限,仅通过聆听节奏,学生并不能快速准确地把握音乐情感,需要以歌词为辅助,有方向地感受音乐。在融入体态律动时,教师可尝试以歌词为载体,指导学生基于歌词完成律动任务,提升音乐教学效果。以《小螺号》曲目教学为例,教师可根据歌词中的“吹”“听”“飞”“笑”等动词设计动作,让学生一边唱歌一边做动作,从而对歌词形成牢固的记忆。比如,唱到“小螺号,嘀嘀嘀吹”一句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吹螺号的动作;唱到“海鸥听了展翅飞”一句时,教师带领学生做海鸥飞翔的动作。除此以外,教师也可将学生分为演唱小组与动作表演小组,两组学生同时表演并交叉配合。比如,第一遍表演时,A组学生演唱,B组学生表演动作;第二遍表演时,A组学生表演动作,B组学生演唱。这样不仅能优化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还能锻炼学生的表现力与欣赏力,最大限度地提升体态律动的应用效果。
3. 基于音乐情感融入体态律动
在传达情感层面,音乐这一艺术形式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运用体态律动时,教师可从音乐情感角度入手,让学生主动进入体态律动状态。由此,既能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音乐感知能力。例如,在《我们的田野》曲目教学中,该曲目的音乐形式宽广、优美,传达了创作者对田野的喜爱、向往之情,为帮助学生感知音乐情感,教师可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奏摆动身体,想象音乐中描绘的田野、河水、稻田、湖面、荷花、芦苇等景物,仔细感受音乐的内涵与情感,发挥体态律动辅助教学的作用。为让学生更好地展开想象,教师可在播放音乐的同时展示有关田野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田野的生机与美丽,为体态律动的进行做好情感铺垫。在律动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与作品情感相互呼应,能准确地把握作品传达出的对田野无限热爱的情感。
4. 基于音乐理解融入体态律动
尽管小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待提高,但其仍是音乐课堂的主体,教师要重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体态律动,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容与情感,也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的音乐理解融入体态律动。同时,教师要认识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需求,调整优化教学活动,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关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主动走近学生,通过多重渠道了解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学习能力、音乐学习特点、音乐学习兴趣等,将收集到的信息制作成音乐档案,并定期更新档案内容,为日常教学提供指导与依据。引入体态律动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比如,有的学生音乐素养较高,他们喜欢以舞蹈形式展示音乐;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他们更愿意以手势表达音乐;也有的学生享受音乐营造的氛围,他们喜欢随着音乐摆动身体。教师可给予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及个人兴趣偏好自由融入体态律动。例如,在《洋娃娃与小熊跳舞》曲目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由表演,观察不同学生的表现,再对不同学生进行协调,使其能够在表演层面进行配合。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又能发挥体态律动的作用,让音乐教学更加丰富多样。
(五)掌握好体态律动教学的“度”
小学生天性好动,难以做到长時间保持专注,教师应把握这一特征,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动作展示歌曲,在轻松自在的状态下完成音乐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要把握好体态律动教学的“度”,并非所有的音乐作品都适合融入体态律动,一些贴合教学内容的体态律动也不一定适合小学生。例如,在教学《踢毽子》这一管弦乐合奏曲目时,很多教师都会让学生随着音乐模仿踢毽子的动作,从而感受乐曲。踢毽子这一游戏活动对学生的协调能力及平衡能力要求较高,在融入体态律动时,教师不单要考虑其是否贴合音乐作品的内容,也要思考其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要随着音乐做出踢毽子的动作有一定难度,学生可能会跟不上音乐节奏,部分身体素质欠佳的学生会感到十分吃力。为此,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合理融入体态律动,以免给学生的身体造成负担。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体态律动效果显著,能够让音乐知识变得更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知,提高其把握音乐的能力,并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切实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使其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及方法,深入研究体态律动的内涵及特点,在实践中创新体态律动的融入方式,推动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苟晓霞.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艺术,2023(1):45.
[2]林可丽.音乐律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研[J].成才之路,2023(2):121-124.
[3]张静玉.浅谈节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运用[J].读写算,2022(32):59-61.
[4]林君.音乐课中体态律动教学法的运用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2(27):71-73.
[5]徐维阳.浅议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课堂中的实践运用[J].艺术评鉴,2022(9):129-132.
[6]张耀娟.潜心欣赏,感悟音乐魅力[J].新课程导学,2022(12):54-56.
[7]洪倩颖.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的三种策略[J].江苏教育,2022(9):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