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教育研究

2023-07-10李旭耿为为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1期
关键词:设计教育文创设计融合创新

李旭 耿为为

[摘 要] 江苏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审美和创新思维。运用设计创新、设计表现、工程应用的能力,解决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等实际问题,培养服务产品、装备及环境设计创意领域的一流专业设计人才,能够很好地适应行业及社会发展需要。以非遗紫砂陶艺的当代发展状态为例,基于地方传统文化的形成机制探索现代设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理念、传播目标,借鉴国外前沿设计课程融合模式、方法、体系,探讨我国设计教学的新生态。

[关键词] 设计教育;传统文化;融合创新;文创设计

[基金项目] 2023年3月—3023年9月镇江市社科应用课题旅游专项“基于可持续杠杆点理论的镇江‘人文名城产品体系设计研究”(2023LYL01)

[作者简介] 李 旭(1990—),女,江苏徐州人,博士,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可持续产品服务系统研究;耿为为(1982—),女,江蘇徐州人,硕士,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讲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表达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1-0021-04[收稿日期] 2022-11-25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指出,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1]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2]。一方面,要持续提升传统文化的跨领域传播力与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要传承我国灿若瑰宝的文化遗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动力[3]。为响应“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及党的二十大精神,满足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建设需求,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出发的设计教育模式更加契合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设计人才培养需求。不同于目前大部分设计专业所采用的基于教学大纲的课程模式,从文化发展需求(包括传承需求和传播需求)出发,遵循“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反向整合课程模式[3]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一、始于地方传统文化现代性发展需求的设计课程

要了解中国,需要了解其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1]。因此,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是高校设计课程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也是当代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保障。始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满足现代发展需求的产品设计课程模式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需要课程参与者对地方传统文化具有正确的认识。从属性定义,传统文化是特定区域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区域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地区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从内容定义,传统文化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物质、制度和精神的文化实体与文化意识。因此,传统文化包括文化实体即物质,以及文化意识即非物质,存在不同时期的形态特色。简单来说,传统文化没有特定形态且具有持续发展属性,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中不能忽略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需求。

“文创产品设计”作为大三下半学期工业设计专业选修课程,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为在设计专业方面具备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知、提炼、设计、转化的能力,在综合素养方面具备跨专业合作能力、辩证思考能力,这是从传统文化出发的培养需求。由于传统文化创意理念构建的复杂性,作为设计实践类课程,它必须综合考虑产品的创新性、文化性、市场性、实用性、工艺性、地域性以及体验性,防止学生在方案形成过程中局限于片面评价。例如,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一书中数次描写了现代西方游客对传统东方美学的体验。从文化性与工艺性的角度分析,传统庭院建筑的古典意境和庭院中营造的东方韵味以及隐藏于花石草木间的露天厕所,都是基于传统文化的优秀设计。然而入夜以后,谷崎润一郎却感受到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设置于户外的、需要从温暖的室内走出的、穿越大半个庭院才能到达的、在过程中感受到冷风阵阵的露天厕所,这种美学体验并没有那么舒适。这个案例一方面表明设计传统文化创意理念必须从多角度建构;另一方面是想佐证地方传统文化本身应当具有的发展属性。文化传承的需求并非将传统文化“标本化”,这违背了教学大纲中培养能够很好地适应行业及社会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的初衷,以及当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文化发展需求。如祁庆富老师论述的那样,传承的本质就是文化的延续[3]。目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许多设计教育课程已经在传统文化生态建设中进行了探索。

日本广岛大学造型艺术学博士、清华大学陶艺高研班导师、宜兴市创意紫砂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传统手工工艺大师周胜敏,立足传统,在传统基点上融合创新,在保留传统工艺手法的同时融入现代设计手法:或将金属感不规则几何图案与饱满稳重的梨状经典器型结合,或将黄金比例蜗牛螺旋元素融入产品造型,或将大胆的现代配色通过釉面以泼墨的意象呈现……目前,其多件作品在国内外参展并获奖。除专业研究专项文化的研究机构外,许多高校的设计课程将传统文化的现代探索作为设计需求和实践课程的重点。在面向广泛参与者的工艺课程中,也不乏对现代设计与传统手工技艺相结合的思考与尝试。如清华大学陶艺高研班日用陶瓷设计系王耀玲教授,从当代需求出发,基于赏用结合原则,对购买者的现代器皿使用需求进行产品跨度的延伸。文化生态已经开始形成,为文创设计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设计案例。

二、基于融合创新的设计探索与实践

本着服务社会、与时俱进的原则,要完成适应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培养,江苏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工业设计人才,为课程体系搭建跨学科合作平台,以培养学生的跨团队协作能力。江苏科技大学曾与其他高校设计专业举办线上线下混合的快题设计工作坊,但是存在同质化严重、协同度低的问题,文创设计课程需要可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域的协同创新团队。可以通过地方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案例论述设计实践中协同创新的必要性与必然性。如在《陶瓷专有名词中英文对照》中,紫砂的名称有“purple granulated”“purple sand”“terra-cotta(赤陶)”三种。為了解紫砂陶艺在国际上的传播现状,学生在YouTube和TikTok等主流视频网站和短视频平台上进行搜索,基于先前课程中与宜兴邑鼎堂紫砂艺术研究院、宜兴市创意紫砂艺术研究院、荆溪龙隐紫砂工作室、观砂堂等优秀团队的交流与学习,学生对检索结果充满期待,希望紫砂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符号被世界知晓。“purple granulated”是紫砂陶艺目前在文章写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翻译,但意外的是,YouTube与TikTok上的搜索结果五花八门,有颜料、彩绘、软陶等多种分类,在播放量总榜单排名前200的视频中仅有一条出现了紫砂元素。虽然在学术上基于紫砂原材料属性这样翻译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种语言不具备唯一性,显然不利于紫砂文化的传播。另一个紫砂陶艺的学名译为“purple sand”,当我们在TikTok上进行搜索时,所出现的结果与紫砂相差甚远,全部是“紫色的沙”。在前50页视频搜索结果中,仅有三条真正与紫砂陶艺相关,相关文创产品即使在设计中体现了现代感,且符合目标推广范围的主流审美,但是依旧存在因为文化语言没有与时俱进,在通过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面临失语的风险。至于紫砂陶艺第三个名称“terra-cotta”的搜索结果也没有带来惊喜,虽然终于出现了陶艺相关的内容,但是由于“terra-cotta”词源为拉丁语“赤陶”,所以依旧和紫砂没有关系。或许这样的名称可以在跨领域文化传播过程中更加有效地表达什么是紫砂陶艺,以及紫砂陶艺的一些属性,但无疑也是对传统文化特质的抹灭。

课程前段调研显示,如非遗采茶灯、二十四节气、马面裙等,也同紫砂陶艺的跨文化传播情况相仿。马面裙的名称依旧是简单的音译“Mamianqun”,而国际友人无法通过新媒体了解马面裙作为我国民族服装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故事,不了解“马面”原本是指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当设计创新难以独立完成课程任务时,多个学科协同才能全面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相应而言,构建多学科合作的设计教育融合创新体系,是工业设计专业进行文创产品开发的有效培养模式,而融合创新的教育模式在国际设计课程中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英国建筑联盟学院本科课程注重对学科界限的突破,通过超出学科领域的实践项目选题,不仅引导学生对专业的领域知识进行思考,还在设计过程中致力于为学生构建多地域、多文化、多学科、多领域的交流平台。例如意大利Alessi研发中心,作为意大利企业整合国际化设计资源的成功典范,融合创新使各领域的学科界限更加难以区分:建筑师、设计师一直在专 业化(specialization)和普遍化(generalization)、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和手工业(craftsmanship)间徘徊。英国布鲁内尔大学通过多学科合作,建立了科技与设计教育的融合创新体系,为设计专业的学生从事高科技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一套完善的培养模式,包括多元跨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学团队、设计理论结合设计实践的工作室、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自主研究和探索课程、学习+工作+学习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师资配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实现科技与设计教育的融合。 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从社会层面系统构建了整合创新的课程体系,在社会创新设计课程中通过多元的理论指导和社会范围内特定目标的创新实践,完善整合创新的系统性课程体系。例如,融合理工科研究和发现事物的本质、艺术设计学科研究和发现人类的精神需求的多元成员展开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

国外融合创新案例为我国的设计教学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但我国发展需求、文化体系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必须深入剖析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国际属性、社会属性,以及发展属性、时代属性。融合创新势必有利于发展基于当前我国文化发展需求的设计教育,通过将价值导向与设计过程相结合,明确设计实践目标的实现并保证设计过程的开放性,从而形成学生的设计思维与促进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需要在社会范围内协同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生态和社会氛围,共同开创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生态。

结语

综上所述,旨在推动地方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设计教育模式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观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设计人才培养需求。本研究在设计发展需求层面论述了文创设计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理解,即探索当前时代下传统文化的存在形态,在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中构建跨学科交流平台。对国际设计前沿高校中丰富的融合创新设计实践课程模式的研究,笔者发现在构建设计培养模式时需要注意:融合创新的设计实施不能仅聚焦于一次或数次设计课程教学以及实践的策划、组织、开展,而要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完善。中国历史悠久,要将地方传统文化特性应用于提升产品故事属性、深化产品内涵、传播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建立文化自信。本研究虽以非遗文化紫砂陶艺为例,论证设计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实践,但我国地方传统文化灿若星辰,本文仅为高校设计教育提供发展思路,更多的设计人才培养方式值得探索。

参考文献

[1]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EB/OL].(2022-07-15)[2022-10-13].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476865.

[2]習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2-11-13].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刘晓山.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巩固拓展非遗扶贫成果[N].中国文化报,2020-11-13(4).

Research on the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Design Education: Taking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Design of Zisha Pottery,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an Example

LI Xu1, GENG Wei-wei2

(1.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Jiangsu 2121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e, Xuhai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 China)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design major in Jiar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ims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artistic aesthetics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Through the ability of design innovation, design performanc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product system service and experience, cultivating first-class professional design talents in the creative field of product, equipment and environment design helps them well adapt to the needs of industr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study takes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intangible purple clay art as an example, explores the inheritance concept and communication go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odern design education through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discusses the new ecology of Chinese design teaching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mode, method and system of foreign cutting-edge design curriculum.

Key words: design educ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cultural creative design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文创设计融合创新
手艺精神对现代设计教育的意义
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标志设计趋同化的思考
小学“优课”教学模式的多元分析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