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东来:为读者建一座长明的“城市灯塔”

2023-07-10王梓霖

教育家 2023年24期
关键词:图书馆员东莞图书馆

王梓霖

2023年3月,李东来退休了。在与图书馆朝夕相伴的39年里,这位中国图书馆界赫赫有名的“行者”,有21年在广东省东莞图书馆度过。在这里,最为人熟知的故事莫过于2020年的“图书馆留言”事件。现如今,场馆内的图书“巴别塔”已成为一道新风景。

“让更多的人享受图书馆”

“来东莞打工17年,我来这里读书12年……想起这些年奔波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2020年6月,受疫情影响,农民工吴桂春因没有工作机会,打算离开这座城市。临行前一天,他到图书馆退还读书证,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段如情书般炙热的文字。图书馆工作人员深受触动,拍照发送到内部群。不久,图片出圈至公共网络,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人们为之动容,也有人好奇,农民工吴桂春為何会对一座图书馆产生如此特殊的情感?而了解故事发生场所的人并不意外。因为,这里是处处充盈着人文气息的东莞图书馆。

东莞图书馆历来都有保留读者留言的传统。李东来还记得,2005年新馆开馆那年,同样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则留言:“图书馆在规模上并不是很大,可她却像一个港湾,每个人都可以进来,求知识、避风雨或是歇歇脚,这是一个属于大家的图书馆。”留言的最后,这位读者继续写道:“我希望所有的公共设施,都能够完全敞开大门,没有障碍,不问姓名、不问籍贯、不问年龄、不问教育程度、不问进来的目的……”从这两则相距15年的留言背后,李东来看到了人的需求和图书馆的价值。

时间回溯至2002年。那一年,东莞图书馆新馆有了设计草图,39岁的李东来正在辽宁省图书馆担任副馆长。被设计图纸和建设规划吸引的他,通过人才引进计划来到东莞,成为新馆首任馆长。来东莞后的头两个月里,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解了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图书馆发展现状,而后理清工作思路,撰写了《东莞图书馆新馆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2002-2010)》。在纲要的指引下,新馆的建筑设计和功能布局中均注入了浓厚的人文关怀。比如,为了使市民的阅读更便捷,发挥新馆的龙头和中心作用,实现了总分馆形式的集群式发展,着力促成“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的服务模式。又如,改变了以往传统图书馆闭架阅览的模式,围绕“人在书中,书在人旁”的理念设计内部空间,使读者能与书籍零距离接触。再如,回应“能不能晚点闭馆?能不能不闭馆?”的诉求,在参照其他行业经验的基础上,设置了我国首个无人值守的24小时阅读空间。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二次分配的产物,要以保障普惠均等、实现信息公平为目标。开馆前,李东来根据东莞市人口构成和读者需求,确立了东莞图书馆的办馆理念:休闲、交互、求知。有人不解,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什么将求知功能排在最后?

李东来认为,让市民先走进来是最重要的。“不管他们进来做什么,只要走进来就好。不一定要看书学习,走进来吹吹空调、喝口水,坐下来休息一下也行。”除了像吴桂春一样的农民工,图书馆还接待过因丢失证件而走投无路的台湾商人、躲避家暴的一对母女。在李东来心中,图书馆的服务本质是“让更多的人享受图书馆”,不设门槛、不收费用,人们可以平等地进入东莞图书馆,自由地寻求身体或心灵的“桃花源”。

“更多、更好、更专业”

李东来始终认为图书馆员是图书馆运作的关键与核心。理想的图书馆员是什么模样?过往的经历和那些记忆中的面庞使李东来很早就有了答案——平和、亲切、富有智慧、受人尊敬。

“越早遇见图书馆就越幸运”。十岁时他初次走进图书馆,初中时拥有了一张沈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借书证。李东来拿到来之不易的借书证,感到无比幸福。“这可以说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在各项条件还欠发达的20世纪70年代,书是了解世界、认识自我的最好媒介,但当时的读书条件并不充分,而图书馆有那种氛围。”自此,他开始了与图书馆的一周一会,在书籍里探访广阔而精彩的世界。图书馆的陪伴,对他产生了莫大的影响。闭架阅览的年代里,图书馆馆员根据读者需求推荐相应的图书,他们的亲切温和、博闻强识给李东来留下了深刻印象。高考时,李东来的第一志愿就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专业。大学里,他最常拜访的地方也是图书馆。令他至今难忘的是201阅览室里,深受读者喜爱的图书馆员李鼎霞老师。“李老师毕业于燕京大学,是每一位读者最好的解惑人。她甚至记得某套丛书、某一章节中谈论的主题。往往在了解了读者的需要后,就能够给出最合适的阅读建议。”

不同于以往,如今开架阅读已成为普遍形式,但图书馆员仍需从专业角度思考如何提升专业能力、专业情怀,实现自己的价值。“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接纳和依赖,除了靠功能布局等外在因素的吸引,更凭借内在因素的挽留。而后者正是图书馆员的责任和使命、智慧和创造、专业和价值所在。”基于这样的认知,李东来在日常细节中,对所有同事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家都在想方设法加大各种服务的宽度。”东莞图书馆馆员王艳君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道。她是2020年帮吴桂春办理读书证退还手续的工作人员。那天,她注意到吴桂春在办理退还手续时反复摩挲读书证:“舍不得退可以不用退,你拿着就好。”王艳君大学时读的是计算机专业,后又进修取得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因为喜欢观察人、与读者互动,从技术部门走到了服务台。回答各类读者的询问或疑问时,王艳君总是非常耐心:“馆员的工作有时候更像心理咨询师,在处理读者问题时首先要安抚他的情绪,再去解决问题本身,多站在读者角度考虑问题。”

除了对图书馆员队伍建设的重视,李东来还意图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为读者提供更专业、体系化的服务。

比如1998年,李东来在辽宁省图书馆任职期间,推动了数字图书馆系统在辽宁馆的正式使用,中国第一个数字图书馆由此诞生。再如,东莞图书馆里系列专题图书馆的建设,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多种选择:国内第一家漫画图书馆,为孩子们提供了高质量的漫画读物;国内首家粤剧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文献阅读、视频欣赏、展览及研究参考服务;等等。另外,多彩的活动、创新的形式也彰显出一座图书馆的专业智慧。自2005年第一届“东莞读书节”开启以来,东莞图书馆组织的这项活动已连续开办了十几年。为使阅读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图书馆员在设计读书节活动时打破时间局限,分别以一天、一周、一个月为单位,组织周期性的读书活动。此外,考虑到东莞这个拥有数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里,不少人因工作繁忙不方便去固定场所阅读,东莞图书馆还将“流动图书车”开到了工厂,供工人定期借阅图书。

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回归与再认识

步入21世纪,中国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对公民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与之相伴的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满足。城市公共图书馆在这样的情况下得到发展,又以自身发展反哺社会。“吴桂春留言事件为什么能在网络上收获超过十亿的阅读量?我想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击中了每个人的内心。大家都有内在的精神需求,而图书馆能够给人提供精神成长的丰沃土壤,激发人们内在的精神需求。”李东来说道。而读者在图书馆中收获精神成长的过程,实际上也属于自我教化的过程,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得以实现。

近年来,李东来数次提到要重视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回归和再认识。首先,这由图书馆自身性质所决定。公共图书馆属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虽然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仅有百余年,但它从诞生起就被赋予了承担社会教育的责任和期待。早在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图书馆观念传入,梁启超等人在北京“最初着手之事业即图书馆与报馆”,其主编的报纸《清议报》上曾刊载一篇译文《论图书馆为开进文化一大机关(译太阳报第九号)》,主要观点是提倡建立公共图书馆,认为公共图书馆是学校之外的又一大开进文化的机关,重点介绍了公共图书馆的八项好处,其中第二条写道:“图书馆使凡青年志士,有不受学校教育者,得知识之利也。又学校既卒业生,及在校中途罢业之学生,苟欲增其智识,则以出入图书馆为便。”

其次,李东来认为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图书馆有着天然的优势。图书馆储藏着丰富的资源,读者能在馆员帮助下自主选择。“这里发生的教育是一种自然的教育、环境的教育,可以激发个体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知识,追求更好、更均衡的生活。在如今不断变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拥有自主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不然我们拿什么去和人工智能竞争呢?”

为了让这种自然发生的教育对更多人产生影响,提高市民的社会认知、文化素养,东莞图书馆采取了多种方式。比如早在2005年,东莞图书馆就依托当时比较先进的E-Learning技术,开通了“市民学习网”。此外,在图书馆中划分针对不同群体的教育功能区,比如“礼仪之家”专门开展儿童礼仪教育。“市民学堂”常态化开展涉及社会、时政、阅读、教育等各方面的讲座,至今已举办近800期。

2014年“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后东莞图书馆有计划地开展了更为聚焦“阅读推广”的活动。《中国图书馆学会章程》明确地将“推动全民阅读,促进知识的创新与传播,为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作用”作为学会的重要任务。作为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李东来对新形势下的“阅读推广”有自己的理解:“图书馆如果不做阅读推广,就会活力不足,甚至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完整的图书馆。社会阅读的拐点已经到来,在数字化时代,大家互相影响,在相互分享中获得最大化的信息收益,阅读活动就有了新的落脚点,探索阅读新模式势在必行。”

阅读理念的传承,教育职能的回归,图书馆社会化的更多参与,让东莞图书馆走在城市图书馆的前列。读者姚菲菲和女儿就是“阅读推广”活动的受益者。2016年的一天,姚菲菲看到东莞图书馆故事会的信息,申请带女儿小桃子去听故事。那次活动的年龄要求是3岁以上,一岁半的小桃子没办法参加。姚菲菲问工作人员:“那我可以去给孩子们讲故事吗?我可以讲自己的原创童话。”可能是被“原创”二字吸引,也可能是被她的执着打动,工作人员同意让她试试。就这样,姚菲菲带着小桃子走进“莞芽故事会”。从参与者到组织者,几年来,她成为东莞图书馆活跃的阅读推广人之一。

李东来总结道:“我们现在给孩子提供的物质环境越来越优渥,但很多时候在精神世界的养育上还不太充足。2000多年前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它反映的理念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认知,即一个好的读书环境对学习尤为重要。而如何为人们提供这样的环境,需要图书馆人认真思考,也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

离开东莞图书馆前的那段时间,李东来以馆内旋转楼梯为落点,打造了自己心中的图书馆“巴别塔”——楼梯的玻璃上被排列整齐的书脊图贴满,读者可以通过扫码阅读相应书籍。

堅守一份信念,执着一份事业。从一位普通读者成长为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李东来为图书馆事业倾注了青春年华和无尽智慧,使其成为无数读者心中长明的“城市灯塔”。而今,李东来仍倾心投入再发现图书馆行动中,他与图书馆的故事,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图书馆员东莞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员之歌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图书馆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用博弈理论解决图书馆员排班问题
新入职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问题探讨
提高公共图书馆员素质与读者服务水平的思考
去图书馆
走进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