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建设要真正服务于人才培养
2023-07-10刘振天
刘振天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引起了高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方案指出,到2025年将优化调整20%左右的高校学科专业点,同时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此外,进一步强化基础学科专业,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切实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深化“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和新文科”四新学科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近1300所普通本科高校共开设6.6万个专业点,与2012年相比,新增1.7万个,撤销和停招约1万个,每年专业调整和优化的比率为5%。如果以现在的专业数量为基准,未来两年多时间内将有1.3万个左右的专业面临调整,其规模可能是近年来最大的。同时,双一流大学所设的学科数量、拥有的科研力量和研究生数量,均占全国高校三分之二以上,学科设置、调整和优化的任务也相当繁重。
什么是学科和专业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将学科与专业不加区分地放在一起混用,但严格来说,学科与专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学科遵循着科学的逻辑。其一,学科首先是作为知识分类或学术部门存在的。我国学科分类中,共设学科门类14个,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军事学、交叉科学。普通高校设13个学科门类(军事学除外),一级学科110个左右,二级学科400多个。其二,学科也是从事科学研究或知识生产的组织部门。科研单位、科研团队、科研资源、科研活动、科研管理、学术团体与学术出版等也是按照学科类别进行分类的。其三,学科还是专门人才培养的实体,科研单位和研究生教育大多按照学科招收和培养学生。
专业遵循的是教育规律。专业是人才培养分类,多指本科生人才培养,即高校本科招生和人才培养主要是按照专业而不是按学科开展的。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实体。在我国,本科专业分为13个类别,下设92个一级专业,506个二级专业,由于每年高校会新增一些专业,实际二级专业的数量会更多。高校依照二级专业设置具体专业点,并以此招生、培养和管理。在学科专业目录中,有的学科专业只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开设,本科阶段不开设,如高等教育学等;有的学科专业只在本科教育阶段开设,研究生教育阶段不开设,如小学教育等。大多数本科专业在名称上是与学科相同的,如物理学学科与物理学专业,但二者内涵却不同。学科是知识分类体系,是单纯的;专业是教育分类单位,是综合的。作为学科的物理学,就是物理学而不是其他学科;但作为专业的物理学,除了遵照物理学学科逻辑外,还必须考虑社会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如社会需要多少物理学专家、物理学教师或者具有物理学知识的其他人员,同时必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个性组织教学。另外,物理学专业除了教授物理学学科知识外,还必须教授其他学科课程,如两课、外语、体育、文化艺术、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构成一组物理专业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促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什么是好的学科和专业
什么是好的学科或者专业,即好的学科专业标准是什么,这是考大学或考研時,学生及家长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一些新闻媒体、高校以及社会上的一些组织,每年都会推出大学排名榜。实事求是地说,这些排行榜有一定价值,可以为人们提供某方面参考,但也免不了片面,容易造成误导。排名榜以简单划一的标准,掩盖了高校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个别化。不同层次、类型和功能的高校很难放在一起比较。比如,一所文理科综合大学与一所单纯的艺术类学校根本不具可比性。因此,对大学排名榜要一分为二看待。
即便退一步,我们权且认为排名榜准确,但一所高校整体排名靠前,也不意味着其学科和专业办得都好。高校通常开办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科专业,不可能所有学科专业都一样出色,总有长有短,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或特色学科专业。
优势或特色的学科专业,就是好的学科专业。所谓好,有一系列评判标准。一是合适,即与自身办学条件、定位符合,学科专业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目标明确,学科专业间相互支撑、形成了良好生态;二是声誉好、质量高,能够招收好的学苗,吸引优秀人才,学生就业和创业质量高,后续发展前景好;三是学科专业力量强,师资队伍或科研团队数量充足、素质高,科研与教学投入多,培养的人才多、产出成果多,能够及时转化,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良好的办学条件与经费投入保证,包括现代化的办学场所、实验场地、先进的仪器设备、充足的教学和实验器材与经费投入;五是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不囿于成见,团结合作,能够以先进的科研理念、教学理念指导工作;六是以人为本,为学生发展和成长着想,积极开展探究式、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注重研究团队建设,学生有机会和条件参与实验室建设及科研创新工作,自主学习,宽容失败,学生能经常得到良好的学习和科研体验。
如何建设好学科和专业
明白了学科专业内涵,弄清了好的学科专业标准,才能不断提高学科专业质量,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建设好学科和专业,需要对以下三个方面予以重视。
其一,要确立和调整好高校的目标定位。努力使学科专业设置与学校整体目标、功能定位相协调。在我国,本科高校大体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型,又可分双一流大学、地方高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双一流大学主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科技和文化成果,因此,其学科专业设置必须体现和有助于实现一流高水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院校应该把重点放在适应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上,着力建设好应用型学科和专业,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之间关系,不宜盲目走一流大学的路子。
其二,一定要重视内涵和质量建设。长期以来,一些高校重学科专业设置而轻学科专业建设,导致学科专业有名无实。对于高校而言,学科专业是十分重要的稀缺资源。有了学科专业才能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才能从事相关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才能有各种各样的指标,从而带来事业发展空间。因此,高校通常会想方设法争办新的学科专业。但从历次高校学科排名和本科教学评估情况看,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严重不足,学科专业重复设置和分散设置,结构不合理,关联度、支撑度不高,社会认可度低,一些新的学科专业办学条件缺乏,生师比过高,实验、实习、实践课程无法开出,学生能力得不到锻炼。所以,必须加强学科专业队伍建设、拓展资源、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凝练研究方向,找准主攻方向,强化学科专业特色。
其三,必须加强管理和质量保障。管理就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率和效益,必须向管理要质量。每一所高校都设置有一定数量的学科和专业,其间多少不一、强弱不一。不论怎样,高校间都要加强交流合作,共享学科和专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需要破除高校画地为牢的封闭办学观念与行为,高校内部、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高校与产业、高校与政府都要开放,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跨界融通,合作办学、合作招生、合作育人、资源共享、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办学和提高质量创造广阔前景。要加强协调,学科专业设置中切忌不管有无条件、基础和需要一哄而上,或者不顾学科和专业发展稳定性与生态性规律,一刀切地撤销学科专业;要做好撤并学科专业人员与资源安置、重置以及培植新的方向工作;要加强质量保障制度和文化建设,强化学科专业质量标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常态化的学科排名、教学评估、专业认证等质量监测,以此作为学科专业设置、动态调整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