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振兴视域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意义、问题与路径

2023-07-10张忠英刘锃一

辽宁经济 2023年4期
关键词:东北振兴问题导向现实意义

张忠英 刘锃一

〔内容提要〕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必须抓好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聚力赋能东北振兴,有助于描绘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蓝图、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谱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然而现如今,东北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正向引领作用,应在系统梳理所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对症下药”,以多方位完善规划设计、多维度进行内容创新、多力量加强社会帮扶等有力举措来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长效发展,从而实现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东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东北振兴;大学生志愿服务;现实意义;问题导向;发展路径

注:本文系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2022—2023年度大学生志愿服务课题“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的时代价值和长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志愿服务工作多次下达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事业的主力军与生力军。在擘画新时代东北振兴的宏伟图景中,大力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有助于描绘高等教育发展新蓝图,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谱写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可以说,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是实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有力抓手,东北振兴视域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为实现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必须具备强烈的问题意识。要在系统梳理东北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现存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长效发展的重难点问题,以多方位完善规划设计、多维度进行内容创新、多力量加强社会帮扶等有力举措推动东北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迈上新台阶,为实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汇聚强劲动力。

一、服务东北振兴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实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发展东北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是描绘东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新蓝图的关键举措,是开创东北地区社会文明风尚新局面的有力抓手,是谱写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重要途径。因而可以说,扎实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实现新发展、迈上新台阶是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推动东北地区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立德树人乃高校立身之本。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身处“象牙塔”的高校学子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而志愿服务这一道德实践途径使大学生与社会相联结,帮助高校学子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学到书斋里学不到的学问,并将个人所学专长转化为服务东北振兴的本领与技能,从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同时,这种育人方式具备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有助于培养学子爱祖国、亲社会、懂感恩、讲奉献等优良品质。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借力,有助于推动东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走深走实,有利于推动东北地区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建设事关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与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在擘画新时代东北振兴的壮丽图景中,高校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东北振兴全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当前东北地区对于高水平大学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因而,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加快高等教育建设步伐是实现东北区域跨越式发展、增强东北综合竞争力的必要之举。

(二)开创东北地区社会文明风尚新局面的有力抓手

作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路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晦涩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实践经验的鲜活凝练,蕴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社会公民的日常行为。正因如此,志愿服务恰恰是个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换言之,遵循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成为志愿者的先决条件,一个合格的志愿者必然是一个爱国者、敬业者、诚信者、友善者。大学生群体具备着一定的示范效应与引领作用,大力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其道德引领、精神凝聚与价值导向的重大功用,从而助力构建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实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财富,更需要在思想层面取得长足进步。“思想观念短板”是“四大短板”中最具根源性的一块短板。可以说,破除思想沉疴、推动思想解放是实现东北地区社会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社会活力解放与发展的重要一招,是开创东北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新局面的关键前提。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借力,发展东北地区志愿服务文化,引领社会构建文明新风尚,有助于转变东北地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筑牢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思想根基,从而促使东北地区全面释放发展活力并培育發展新动能。

(三)激发东北地区基层治理潜力是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要举措

“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处处彰显营商环境”。抓好大学生志愿服务重要一环并释放基层治理巨大潜力,有助于为优化营商环境打下坚实基础。志愿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志愿者则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力量。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既是基层社会治理协同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志愿服务内嵌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之中,发挥着道德塑造、矛盾缓和、冲突预防、民生保障等多重功能。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生力量,大学生志愿者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方式、工作载体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一定贡献,这有利于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有助于重塑东北营商环境、重振东北发展雄风。

优化营商环境是深化东北地区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基石,是事关东北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必须抓牢优化营商环境这一重要着力点。以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为借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能够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发展契机,促使投资走过山海关、更大更好的项目落地东北,从而助力实现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服务东北振兴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问题导向

坚持问题导向是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应把握的基本原则之一。服务东北振兴视域下的高校志愿服务事业应坚持从问题出发,系统梳理当前东北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所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现存问题的成因,力求“对症下药”,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迈向新台阶,实现以高质量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

(一)内容形式聚焦不够,阻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拓展深度

发展高质量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归根结底是为东北振兴战略全局而服务的。但就目前而言,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东北振兴两者联系并不紧密。大学生志愿服务并未聚焦到实现东北振兴这一热点内容,并未上升到实现东北振兴的战略全局高度。同时,东北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游离于人才培养体系或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感不高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高校志愿服务统筹设计不完善、具体推进过程不规范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拓展深度。

针对这一现状,东北高校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直面东北振兴主动作为。各大院校应积极响应东北振兴重大战略,精准对接东北振兴发展规划,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与东北地区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发展立足东北实际、具备地区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激发学子对东北地区的情感认同,培育扎根東北地区、矢志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多元主体协同不足,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效度

社会各界是促使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为新时代东北振兴聚力赋能,不仅需要发挥高校育人主阵地的关键作用,更需要校内外多方主体通力合作来保驾护航。然而现如今,东北地区校内外的实践育人聚力整合不到位、实践平台构建不完善,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效度大打折扣。

一方面来看,部分群众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可度不高,这极大打压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当前,东北地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一些群众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囿于形式化,服务成效囿于浅表化。可以说,虽然社会上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较多,但大学生志愿服务并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有力帮扶。

另一方面来看,构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动平台是促使大学生志愿服务顺畅开展的关键所在。构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动平台,实现志愿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开展。但就现实情况来看,东北各大院校并未与兄弟院校、社会之间构建对接平台,或是所建设的对接平台尚未成熟,致使志愿服务的供需存在矛盾。因而,要让大学生志愿服务赋能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社会各界必须广泛凝聚共识并聚集实践育人合力,以高效联动的对接平台为载体支持,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开展更为井然有序。

(三)配套政策建设不全,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执行力度

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事业的必然要求。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相关中央文件也对志愿服务这项内容作出了明确要求。足以见得,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东北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相继出台《志愿服务条例》,坚持以制度与法规为硬性约束,为志愿服务工作筑牢了制度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东北各地区《志愿服务条例》更多的是强调志愿服务者这一整体,较少强调或者没有强调大学生这一志愿服务的生力军与主力军。可以说,专门聚焦于大学生群体的《志愿服务条例》亟待出台完善,东北地区各级地方政府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学分转化、学业深造与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力度需进一步加强,从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东北振兴同向同行。

三、服务东北振兴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推进路径

为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聚力赋能作用,解决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的重难点问题已然成为当务之急。因而,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志愿服务工作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导,以多方位完善规划设计、多维度进行内容创新、多力量加强社会帮扶等具体举措凝聚育人合力,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东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规划设计,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保障

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抓手对东北振兴聚力赋能,必须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要站在东北振兴发展大局上看待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并将规划要求真正落实到位、体现到位,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其一,全局关照东北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东北地区各省市发展并不均衡,这就要求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必须考虑和把握各方面的实际差异。举例来看,东北地区省会城市与非省会城市之间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别,因而围绕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制定规划时既要考虑整体性,又要注重地区差异性。

其二,洞悉东北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与东北振兴全局的关联性。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并不是孤立发展的,而是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紧密结合的。一方面,大力发展东北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有助于描绘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蓝图、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谱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为实现东北振兴发展提供强大力量,另一方面,实现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又能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良好的舆论环境等多方支持。可以说,两者是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关系。因而,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必须放置在东北振兴战略全局中进行细致考量。

其三,从现实与未来相统一的角度规划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要想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充分赋能东北振兴,并非一日之功,而需久久为功。因而,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顶层设计必须设置具体明确的现实目标与眼光长远的未来目标,并将其有机融入《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等重大发展方案之中,进一步加大對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力度。

(二)注重内容创新,统筹大学生志愿服务对接需求

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东北振兴发展两者有机结合,必须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形式。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志愿服务工作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导,从学生需求出发设置志愿服务项目库,以大批红色精神为底蕴支撑,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与东北振兴发展的有机衔接。

其一,坚持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立足学生需求,遵从学生成长发展规律。高校既要针对学生基本能力素质发展需求设置必修的志愿服务项目,也要针对学生提升能力素质发展需求设置选修的志愿服务项目,设置完备的志愿服务项目库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同时,东北各大院校要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的管理,完善志愿填报、培训、考评等多个环节的组织纪律,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提质增效。

其二,坚持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以大批红色精神为底蕴支撑。东北地区蕴藏着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一大批植根东北地区的红色精神更是具备着强大的凝聚力与感召力,这正是东北振兴特有的区域文化优势。高校志愿服务要大力宣传东北地区志愿服务标杆案例,传承挖掘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先进精神,在服务过程中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红色血脉的赓续。

其三,坚持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以东北振兴为实践育人素材。东北地区各大院校应结合自身专长特色,积极响应东北振兴号召并努力作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立足东北具体实际的专题志愿服务项目如科技助农、精准扶贫、社会实践,等等。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激发学子对东北地区的认同与热爱,引领学子发现在东北地区大有可为,培养一批热爱东北、扎根东北、服务东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三)加强社会帮扶,凝聚大学生志愿服务多方力量

要实现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东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便要加强社会帮扶,以良好的社会公众舆论氛围、以完备的志愿服务对接平台、以充裕的志愿服务资金支持,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向好发展。

其一,提升社会大众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可度,营造正向社会舆论环境。结合东北地区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予以大力宣传,积极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等,真正做到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从而增强全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与行动认同。

其二,建立完善高效联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对接平台,实现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借助大数据技术构建、运营、维护新型智慧对接平台,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畅通诉求反映渠道与任务分配渠道。同时,对接平台要结合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长、主观意愿以及服务对象需求进行派发,从而实现志愿服务供需的精准对接。

其三,多方筹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补助支持经费,保障资金来源稳定畅通。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应单列本地院校志愿服务经费,并将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以解决高校志愿服务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组织协调优势,动员社会爱心团体、爱心企业赞助支持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拓展高校志愿服务经费来源渠道。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团委)

猜你喜欢

东北振兴问题导向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东北振兴”区域政策经济效益评价
东北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