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路径探析

2023-07-10叶妍于美玲

辽宁经济 2023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叶妍 于美玲

〔内容提要〕本文拟在突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性、完善“大思政”格局、增进育人实效等特殊使命的基础上,将其与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全过程相结合。重在突出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地位,提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效应,发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在推进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注:本文受中国机械政研会2022年度课题“高职院校与中小学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Z22C005)、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院级课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项目编号:JYLX2022030)资助。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是以“德育”为主抓手,通过拓宽育人路径,创新协同育人模式,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调发力,以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学理解释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需要摸清内生逻辑,探索耦合思路,从而标定目标路径。

(一)学理梳理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追求于潜移默化中给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贯穿于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工作中。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职责使命,在现如今多元化社会背景与学科教学的育人格局之下,仅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德育功能势必会将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视野局限化。鉴于此,要深挖、整合出多学科、全方位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模式,将德育的“软实力”转化为协同育人的“硬实力”。

(二)育人背景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进一步推动实现思政课程精品化、课程思政系统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兼顾育人、育才双重目标相统一的过程,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養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各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课程“两张皮”的现象,课程思政系统化并未真正与思政课程精品化实现深度结合,协同育人功能发挥并不突出,育才功能的发挥也因而更受局限。可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重要而紧迫,亟须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三)根本目标

新时代高职院校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与使命,因而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刻把握好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以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指导实际工作,具体回答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在突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性、完善“大思政”格局、增进育人实效等特殊使命的基础上,将其与高职院校实际教学全过程相结合,以协同效应发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在推进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德育功能,助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发展状况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已然成为传统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的有力补充,但就其现实发展状况而言,还需探寻出阻塞机制以追求更高水平发展。

(一)实证调研

本文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自动控制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大学生素质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师生为样本,采用了田野考察法、问卷调查法、谈心谈话法等调研手段综合反映了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外在现实表现。首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存在“两张皮”现象。其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育人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最后,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育人资源缺少“外脑”注入。

(二)因素分析

基于以上实证调研和相关文献调研的影响因素探究,高职院校对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以及二者协同育人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针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机理、阻滞根源、保障体系等问题仍旧存在较大探究空间,“课程思政”的“隐形思政”功能发挥并未能真正与思政课程的“显性思政”功能发挥实现同频共振。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起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要素分析模型,重点关注“聚”起来、“活”起来、“燃”起来、“强”起来等方面,创设四级筛选指标体系提取影响因子,包括理念突破、监督激励、载体依托、队伍优化等保障途径,以具体把握影响其发展的内在变化规律、研判其发展趋势。

三、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关键环节

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要充分发挥好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骨干作用,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面。

(一)“聚”起来

把思想政治工作重心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与其他门类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相聚合;以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子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与其他门类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相聚合,要注重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和价值元素,包括责任意识、人生规划、家国情怀、交往礼仪、合作能力、细节意识、法律意识等,培养学生既要具备自律自强、创新奉献等“小德”,又要具备理想信念、家国使命等“大德”。对各门类学科课程应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开发思政资源、创新育人渠道,进一步深化拓展高职院校师生对课程思政的价值认知,有利于从多元学科视角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论和方法论。

(二)“活”起来

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输血”活化为课程思政的内生性“造血”:以学生理论宣讲团的辐射作用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输血”活化为课程思政的内生性“造血”。无论是高职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均是协同育人的主力军,不能厚此薄彼,二者的根本立足点始终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课程思政主力军作用的凸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理论宣讲团的内生性“造血”功能,充分发挥好团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组建好、培养好、运用好一支在学生群体中有较大影响力的青年宣讲团,重点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工匠精神、劳动教育等方面展开宣讲,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的学理、道理和哲理,深入把握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为丰富可用的现实素材和现实力量。

(三)“燃”起来

点燃思政课程任课教师与课程思政专业教师合力育人的教学激情:以创新创业竞赛点燃思政课程任课教师与课程思政专业教师合力育人的教学激情。在“聚”起来、“活”起来的基础上,将协同育人向实践育人创新性转化的“燃”起来是最终目的,也是检验协同育人成果的有效途径。在现如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大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是发展所需、时代所要。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政课程教师可以与课程思政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引导莘莘学子把课题或者创意写在田野大地上,以智慧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让农业科技在泥土里生根,让科技在田野里绽放力量。

(四)“强”起来

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工作室”,强化思政课程“主渠道”育人向专业课程实践育人的创新性转化;以工作室为媒介开展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工程,能够带动更多教师投身到学校课程思政工作建设中,树立“大思政课”理念,既能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纵深开展,又能形成环环相扣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素养的提升,可以由工作室牵头加强与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农场、社会组织等沟通合作,开展课堂外的劳动教育和体验活动,让学生在集体劳动中感悟劳动观念、团队合作、集体荣誉等综合品质,这一方式既丰富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又能为高职院校培养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保障体系

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是学校不断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根本保障。

(一)理念突破

以“三全”育人理念为着眼点,形成党政学团育人主体与多元教学主體共同参与、整体协同与分层融合相结合等协同育人理念,要广泛凝聚合力以建立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平台。这一工作的具体开展不仅需要思政课程教师发挥好组织动员作用,还需要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学生管理群体、团委教师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基础课程、公共课程、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多渠道地学习好、掌握好、运用好党的新理论、新思想。

(二)监督激励

让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实效真实发生,要做好监督和激励工作。一方面,学校要建立起完善的督导制度。高职院校要善于运用制度学、管理学理论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依据科学性、规范性、适用性等原则完善制度,为协同育人提供有效的监督。另一方面,在协同育人工作开展中要对学生的感悟进行及时有效评价,通过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协同育人实效落地生根。具体来说,评价可以依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学生等方式进行阶段性评价激励,这种客观性评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五育”并举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三)载体依托

线上教育的远程性、多样性等特质可以有效弥补线下教育的不足,为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提供广阔视野。当今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是"“00后”大学生,他们出生于我国互联网高速发展阶段,自然会对迅速发展的新媒体更为青睐,他们对于抖音、微博、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的喜爱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协同育人拓宽了研究视野。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劳动教育、工匠精神等职业品质的塑造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的一大特色。劳动教育、工匠品质等素养的培养可以充分利用“小程序”、APP式新媒体平台鼓励学生以3d建模风格和游戏养成方法感悟思政教育元素,学生可以通过选择参与志愿服务、田野实践等时长积累方式进行劳动教育以获取积分增长。打造自媒体、新媒体、融媒体协同育人平台,通过线上与线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等来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从学科向专业课程的融入,拓展传播渠道,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迁移,为协同育人创设良好环境,营造学生触手可及的学习氛围、实践氛围,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既入学生的脑,更入学生的心。

(四)队伍优化

通过校企合作、专兼职思政课程教师联合,合力育人,为优化协同育人队伍结构提供“强”起来的保障。例如:当前环境问题的成因有不可抗力因素的破坏,有人为生活的污染,但更主要的是企业的生产破坏。因此,依托校企平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对于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让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显得尤为必要。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实习之前,思政课程教师、专业课教师要进行职业规范教育,使其自觉遵守环境保护的各项法规,做到安全生产、环保生产;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实习之后,企业要定期聘请兼职思政课程教师开展经验介绍、员工培训,也可以聘请企业员工讲述生产中的实际感受、环境破坏的危害等,让学生强化环保责任,让企业实现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好生态保护。

(作者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