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茯苓白蚁的危害及治理
2023-07-10胡金飞
摘要 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是我国传统药食两用的大宗中药材,在其人工栽培过程中深受白蚁侵害。本文总结了危害茯苓的白蚁主要种类,分析了白蚁危害茯苓的原因,并提出了茯苓白蚁的综合治理策略,以期为茯苓白蚁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茯苓;白蚁;危害;治理
中图分类号 S435.673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8-0144-04
茯苓(Poria cocos)属多孔菌科茯苓属,是一种以腐生为主的高等担子菌[1-2]。野生茯苓广泛分布于中国、印度、日本等国[3],我国黄河以南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4],多寄生于赤松(P. densiflora)或马尾松(P. massoniana)等松科植物根部,深入地下20~30 cm[3]。茯苓干燥的菌核即为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的茯苓,是我国传统药食两用的大宗中药材[1-2,5],其应用范围广、用量大,有“十方九茯苓”之说。我国是茯苓主产国,茯苓产业产值超过100 亿元[6],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我国干茯苓年需求量超3 万t,野生茯苓的数量早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目前以人工栽培为主,主产于安徽、湖北、湖南、贵州、云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重庆、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山西等地区。道地药材茯苓的产地大多分布在山区,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3]。白蚁是严重危害茯苓的主要害虫,一旦发生白蚁危害,轻则减产,重则绝收[7-11],上述茯苓主要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白蚁危害[12]。因此,白蚁防治是茯苓生产产业化的关键问题之一,做好茯苓的白蚁防治工作是促进茯苓种植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
1 茯苓白蚁的危害情况
1.1 白蚁危害茯苓实例
2007年5月和2008年6月,笔者在茯苓道地产区金寨县桃岭乡桐岗村、霍山县漫水河镇调查中药材白蚁危害情况时,发现培植基地的茯苓除了当年刚经药物处理过的培植菌材外,其余的均不同程度遭受白蚁危害,有的一窖苓木被白蚁蛀食一空,且采集到的土白蚁(Odontotermes)兵蚁个体大小差异明显,可能来自于不同群体。据当地药农口述,一旦培植菌材上有白蚁危害,轻者减产20%,重者减产90%。据陈镈尧等[7]报道,广西昭平县因白蚁危害造成人工种植的茯苓减产率达到5%~20%,不施药地块减产在80%以上。据叶贵凯等[11]报道,黔东南州全州白蚁普遍发生,造成茯苓产量锐减,品质降低,茯苓受害面积在80%以上,绝收面积达20%,严重制约茯苓产业的发展。2012年9月—2013年11月,陈北[13]在湖北省茯苓主要种植地罗田县、英山县和利川市调查发现,白蚁的危害对茯苓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巨大,产量损失一般在30%~50%,严重者造成苓窖绝收。
1.2 危害茯苓的主要白蟻种类
我国危害农林作物的白蚁主要是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黄胸散白蚁(R.flaviceps)、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黑翅土白蚁(O. formosanus)和黄翅大白蚁(Macrotermtes barneyi)[14]。程冬保等[12]报道我国危害茯苓和天麻的白蚁常为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乳白蚁属和散白蚁属白蚁;在茯苓种植期,危害茯苓生长的主要白蚁种类是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15];马爱荣等[16]在金寨县桃岭乡桐岗村茯苓培植基地调查发现,有囟土白蚁(O. fontanellus)(王建国根据形态特征和分子数据,认为囟土白蚁为黑翅土白蚁的异名[17])、大别山散白蚁(R. dabieshanensis)、褐缘散白蚁(R. fulvimarginulis)和黑胸散白蚁4种白蚁取食培育茯苓的菌材;据叶贵凯等[11]的调查结果,黔东南州危害茯苓的白蚁种类主要是黑翅土白蚁、黄胸散白蚁和台湾乳白蚁;李双应[18]在铜陵市境内的山区茯苓棚地调查发现,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和黄胸散白蚁是危害茯苓的主要白蚁;林日钊[19]、陈镈尧等[7]研究认为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对茯苓的危害更大。综上,我国危害茯苓的白蚁主要有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台湾乳白蚁、大别山散白蚁、褐缘散白蚁、黄胸散白蚁和黑胸散白蚁等。
2 茯苓白蚁危害成因
2.1 地理环境因素
我国除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黑龙江5个省(区)外,其余各省(市、区)都有白蚁分布,其分布的北界为:吉林的公主岭、辽宁的丹东和北京地区(约北纬40°),经山西的介休(约北纬37°)、陕西的韩城(约北纬35°)、甘肃的文县(约北纬33°),再往西与西藏的察隅、墨脱(约北纬29°)相连[12]。由此可知我国茯苓主产地均有不同密度的白蚁分布。人工种植茯苓场地海拔一般在200~1 000 m的坡地,而白蚁的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在低海拔的山地和广阔的平原地区,分布的最高海拔不超过3 000 m,且大多数的白蚁分布在海拔1 000 m以下的地带[12]。种植茯苓通常选择微酸性的贫瘠砂质土壤,而白蚁大多喜微酸性的土壤环境。部分茯苓主产区的气候、光照时长、降雨量、无霜期、植被资源等地理环境条件非常适宜白蚁孳生繁衍。
2.2 茯苓栽培模式因素
茯苓在地下生长,无地上部分,高产优质茯苓必须以松树为培植菌木。目前,茯苓栽培模式主要包括松树蔸栽培、松木段栽培和代料栽培等,其中代料栽培尚处于试验阶段[20]。低等白蚁大多数种类取食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植物,高等白蚁种类中的少数种类取食植物,不同种类的白蚁喜食植物及取食部位有不同,乳白蚁属和散白蚁属白蚁特别喜食松木和杉木,但较少蛀食活的松树和杉树[14]。松树是白蚁喜食树木之一,且在真菌的作用下,苓木易产生吸引白蚁的信息素类似物[12],白蚁通过取食苓木造成茯苓菌丝营养不良,还可直接取食菌丝和初生茯苓菌核等,导致减产减收。
2.3 人为因素
茯苓栽培场地未进行翻耕或翻耕深度过浅,栽培场地杂草、树根等未清理干净,栽培场地或料木中的有蚁患但未处理干净,接种前栽培场地未做白蚁预防处理,结苓期土层开裂未及时培土,这些人为因素都可能增加白蚁侵入的风险。
3 茯苓白蚁的综合治理
白蚁综合治理是在白蚁防治工作中,根据白蚁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控制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多种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有效控制白蚁危害,以获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1-22]。茯苓白蚁的综合治理应根据人工栽培茯苓的主要模式,兼顾茯苓其他病虫害,以环保为前提,生产优质、高产、绿色食品为目标,以白蚁预防为重点,因地制宜地应用药物屏障技术,监测控制技术、喷粉法等措施,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物并注重其他病虫害抗药性,同时采用农业防控和物理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
3.1 农业防控
松木段栽培模式的苓场选择向阳贫瘠坡地(近5年内未种植过茯苓的土地或荒地)。入冬前进行场地深翻耕,深度至少50 cm,场地四周预留深40 cm的排水沟(沟底土壤疏松),顺坡挖窖,窖深20~30 cm(窖底土壤疏松),长度依松木段长度而定,窖间距25 cm,暴晒,清除干净场地内杂草、树根等。截好的松木段离地面30 cm按照“井”字型向阳通风堆放,自然风干。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涝、培土及除草。
松树蔸栽培模式主要在伐区,亮蔸处理时清除树桩周围1 m范围内的杂草、枯枝、地表土层等,四周环形深挖40 cm排水沟(沟底土壤疏松);后期及时排涝、培土及除草。
3.2 药物屏障法
通过对保护对象周围土壤进行白蚁防治药剂处理,形成防止白蚁侵入的屏障,使用专用器械将白蚁防治药剂稀释液喷洒在土壤表面,使得白蚁的活动环境均含有杀白蚁药剂,当白蚁再次活动或者危害时,因接触杀白蚁药剂而死亡,从而使得苓窖得到保护。栽培方式不同茯苓的施药部位不同,主要采用低压均匀喷洒有效成分为0.25%氰戊菊酯或0.1%吡虫啉水溶液(农药标签上应注明可用于防治白蚁,不能以普通农药代替),建立药物屏障,阻止白蚁侵入危害。对于松段木栽培,排水沟底及两侧施药后覆土5 cm压实;窖底及两侧施药后覆土3 cm,待下料接种后先覆土10 cm,在窖顶均匀施药形成屏障后再覆土3~5 cm至鱼背型;对于松树蔸栽培,接种前对伐树桩四周1 m范围内均匀施药后覆土1 cm。
3.3 喷粉法
用喷粉工具将白蚁灭治粉剂直接喷施在白蚁身上,白蚁回巢后通过清洁行为、交哺行为、食尸行为在巢内传播药剂,从而达到杀灭白蚁或控制白蚁巢群的目的。按照“见蚁喷粉,点多量少”的原则,在白蚁活动旺盛季节进行,喷粉不宜过多,最好以烟雾状均匀喷施在白蚁身上,且不干扰白蚁的正常活动。在苓场或周围10 m范围的环境中发现白蚁活体较多或土栖性白蚁、乳白蚁蚁巢时,将0.5%氟虫腈粉剂(农药标签上应注明可用于防治白蚁,不能以普通农药代替)直接喷在白蚁身上或巢中,利用白蚁交哺、舐吮等习性达到控制白蚁种群的目的。
3.4 监测控制技术
将白蚁监测控制装置(装有白蚁喜食的饵料)安装在白蚁活动区域,对白蚁进行诱集或监测,然后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当监测装置中发现一定数量的白蚁取食饵剂后,利用白蚁的交哺习性,在巢内传播饵剂中的有效成分,从而达到杀灭整巢白蚁的效果;或者直接喷粉,通过白蚁的清洁行为、食尸行为等在巢内传播药剂粉剂,从而达到杀灭整巢白蚁的目的。在苓场四周,距外围50~100 cm的地带,因地制宜地安装地下型监测装置对白蚁活动进行监测,装置间距2 m,按照乳白蚁危害区检查标准检查维护[22],装置中发现一定数量的白蚁后,数量较多时直接用0.5%氟虫腈粉剂处理;数量较少且为乳白蚁属和散白蚁属的白蚁时,投放有效成分为0.5%氟铃脲饵剂;若为土白蚁属和大白蚁属白蚁且数量少时,则添加饵料继续监测并作为下次检查的重点,待数量较多时采用0.5%氟虫腈粉剂喷粉处理。
3.5 物理防治
3.5.1 挖巢法。采用人工手段将白蚁巢挖出。该法适用于筑大型巢供自己居住的乳白蚁属、土白蚁属和大白蚁属白蚁。采用挖出蚁巢去除蚁王蚁后的方法可将巢内无补充繁殖蚁的土白蚁属和大白蚁属白蚁整巢消灭,但对能产生补充繁殖蚁的乳白蚁属白蚁只能减少巢内白蚁群体数量,还会造成乳白蚁越挖越多的窘境。挖巢不仅费时费力,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且受限制因素较多。挖巢法在茯苓白蚁防治中只配合喷粉法使用,且不组织专门的挖巢,只是在栽培场地清理时挖到白蚁巢后,在蚁巢上不同部位造几个孔,将0.5%氟虫腈粉剂喷到巢的内部或白蚁身上,然后覆盖蚁巢。
3.5.2 灯光诱杀法。利用灯光诱杀白蚁有翅成虫的方法,白蚁各品级对光线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其中白蚁的有翅成虫表现有明显的趋光性,特别是对黑光灯趋向性更强,正确设置黑光灯能有效杀灭在傍晚或晚上进行分飞的乳白蚁属、土白蚁属和大白蚁属白蚁的有翅成虫。在白蚁分飞期,根据白蚁有翅成虫的趋光性,在距离苓场外围10 m的四周设置黑光灯,灯下放一盆清水,成虫分飞时落水溺亡,可有效控制白蚁种群基数。
4 结语
茯苓白蚁的综合治理,笔者认为应重点加强白蚁的农业防控和物理防治措施,营造不利于白蚁生存的环境;根据茯苓栽培场地的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几种白蚁的化学防治方法(若栽培地的海拔高度超过1 000 m且周围白蚁分布不明显則可不采取白蚁化学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达到有效控制白蚁危害的目的。
5 参考文献
[1] 赵继鼎,张小青.中国多孔菌类群真菌生态、分布与资源[J].生态学报,1994,14(4):437-443.
[2] 穆兰澄,顾成娟,徐立鹏,等.平性药药性及应用特点[J].中医杂志,2017,58(1):23-26.
[3] 孙元鹏,吴喆,孙燕玲,等.中药材茯苓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兴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20,48(10):230-233,236.
[4] 傅杰,王克勤,方红,等.茯苓药源及生产栽培现状[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2,4(2):24-25.
[5] 李长柏,陶弘武.《伤寒论》茯苓药对探微[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31(4):70-71.
[6] 张年,李兆星,李娟,等.茯苓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2):220-233.
[7] 陈镈尧,周维,庞正平,等.我国土白蚁发生危害与治理[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9,15(5):418-421.
[8] 李显文,张玉荣,陈结未,等.栽培松茯苓期间的白蚁防治技术初报[J].湖南林业科技,2007,34(5):48-49.
[9] 成群.茯苓人工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8,64(6):99-100.
[10] 唐闵杰.茯苓松蔸栽培白蚁防治及农残分析研究[J].福建分析测试,2020,29(6):34-37.
[11] 葉贵凯,王忠平,陈建祥,等.黔东南州松茯苓白蚁危害及防治现状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6):5024-5026.
[12] 程冬保,杨兆芬.白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113-114,494.
[13] 陈北.茯苓喙扁蝽和白蚁无害化防控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14] 全国白蚁防治中心.中国白蚁防治专业培训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149,254.
[15] 林爱寿. 城市公园树木白蚁危害及防治[J].中国森林病虫,2007,26(5):38-40.
[16] 马爱荣,聂勇,徐玮,等.金寨县白蚁种类及其危害情况调查[J].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5):169-170.
[17] 王建国.分子系统学方法在白蚁分类中的应用[D]. 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04.
[18] 李双应.山区茯苓棚地白蚁的危害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7(23):101,103.
[19] 林日钊.白蚁危害茯苓防治现状调查[J].白蚁科技,1988,5(4):20-21.
[20] 李寿建,汪琦,刘奇正,等.茯苓生物学研究和菌核栽培现状及展望[J].菌物学报,2019,38(9):1395-1406.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白蚁防治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768—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JGJ/T245—201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责编:何 艳)
作者简介 胡金飞(1983—),男,安徽庐江县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白蚁防治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