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术的角度解读《课堂提问的艺术》

2023-07-10陈哲刘林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7期
关键词:结合

陈哲 刘林

【摘 要】《课堂提问的艺术》是由美国教育学者丹东尼(Dantonio.M.)和贝森赫兹 (Beisenherz)合著的关于如何在课堂提问的著作。本文从美术鉴赏的角度,结合课程目标,对书中的理念、策略进行了运用和解读,主要是根据课程的内容,在问题的设计上以及多个相关问题的排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Qu:Est教学;知识策略;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7—219—03

《课堂提问的艺术》是由美国教育学者丹东尼(Dantonio.M.)和貝森赫兹 (Beisenherz)合著的关于如何在课堂提问的著作。本书是在作者经过了24年的研究基础上写成,浸透着作者的辛勤的汗水和对教育的热爱。笔者读后深受启发,从笔者从事的美术教学的角度进行解读(为了方便全面的解读,本文以各种策略为主线,在展示策略设计的同时,也对怎样设计高水平问题的提问进行了探索,如设计目的、修改过程、对应策略等),希望透过的笔者的解读,能帮助老师们对本书的教育理念有更深的理解和应用,同时,笔者也大受其益。

本书倡导的是Qu:Est教学策略,意思是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老师提问的问题围绕着让学生理解而设计,并且以提问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第二层,老师提问问题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开动脑筋。思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同时养成思考的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怎样才能做到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开动脑筋?书中给我们展示了作者在这方面详尽的探索,并整理了一整套设计课堂提问的方案。即便是这样,每个人的理解会有不同,每个学科的特点会千差万别,怎样才能把书中的策略更好的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笔者从美术鉴赏教学的角度进行了探索,并从美术的角度去解读。

一、在提问中,把知识点和生活经验相结合,是得到学生共鸣的最好方法

Qu:Est教学策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实践,它能缩小理论概念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差距(原著序)。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把提问一方面和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另一方面和学生生活经验相合,就会得到学生的共鸣和呼应。

比如在探索陶器的起源时,我给学生年播放了2分钟纪录片《动物世界》非洲动物去河边喝水的视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一下原始人在只有简单的石器的情况下,生活方式和这些动物有什么不同。纪录片中的场景对学生来说是也是比较熟悉的,也能想象出原始人在那种条件下的生活状态。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共鸣,自然有话可说,能积极回答问题。相比以前提问比较专业的、和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问题,情况大有很大改观。一改启而不发的尴尬场面。

二、在美术教学中应用Qu:Est教学策略,让课堂更精彩

Qu:Est教学策略是一系列以过程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它结合有效提问共同促成教学对话的实现,最终达到在学生参与课程教学对话发展和完善学生认知能力的目的。①

Qu:Est教学策略可以分成以下三类(如图1):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应用这些策略?笔者进行了以下的探索:首先给学生提供了两张图片一张是几块形状、大小很相似的旧石器,另一张是河边自然状态下大小不一的乱石。

(1)收集策略:是建立概念的基础。其操作包括观察和回忆。单独运用这两种策略能提高学生从经验和回忆中搜集特定细节的能力。①

让同学观察对比这两组石头。然后回忆右边的石头曾在什么样的场景下见过?(图2的石头在河岸的地方会经常出现,在石头经过常年累月水的冲刷中磨去棱角,形成光滑的表面。但大小、形状不一。)

(2)搭桥策略:指学习者是如何从收集孤立的事实过渡到连接、向前转变,或创造一条通往建立各种知识——主要用来构成概念的关键特征——之间的关系的通道。①

提出问题:左右两组石头相比较、对照,在外观上它们有什么异同点?(限定焦点:外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如果学生能仔细地观察会发现,相同点:都有部分或全部光滑的表面。不同点是:右图的石块大小不一,形状不一,左图的石头大小比较均匀,形状大体类似。左图的石块有打砸的痕迹,但在没有打砸过的地方和右图的石块一样光滑。右图的三块保持完整的状态。

继续对照:相对右图大小不一,左图的石头大小形状都非常相似,说明了什么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经过观察和思考,能想到左图的石头是经过人为挑拣的。)

(3)锚定策略:主要用来帮助教师在提问时推进贴标签和分类这两项认知操作的开展。

贴标签:这五块石头在体积和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这里限定体积,是想让提问更高效,它们的体积大小基本相似,可以得出是人为挑捡的结论。形状都是大致呈长椭圆,一头有尖。从这些特征可以推测出人为的因素)最终得出结论:左图的石头是经过为人挑拣加工的工具——旧石器。(培养学生的根据已有事物推理能力)

三、在同一知识点中如果能同时应用几种策略,会让课堂更精彩

在实际的教学中,因科目的不同,知识点的不同,遇到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这时应学会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有时可以几种策略混用,有时可以改变它们的顺序。笔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探索陶器的演变、发展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收集策略的运用:

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提供的陶器,根据它们的不同形状,判断它们的功能,依据形状和功能对它们进行分组,进而分类。

效果:学生能识别、解释和验证运用观察收集来的关于各种陶器的关键特征。

依据:每个陶器的外观、口、腹、底、鼻环的形状特点。

核心问题:观察。

课件展示十二种陶器的图片并给它们编号:

不得不说,观察能力的个体差异还是很大的,对摆在眼前的事物视而不见的情况屡有发生,比如,有的同学就把陶器(4)和(7)放在了一组,完全忽略了陶器(7)尖底的特征。这让笔者想起了以前经过的案例:在学习第一课时,我让学生观察了《梅竹双鹊图》,然后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有部分同学用“春暖花开”来形容,这些同学没注意到画中画的是梅花,或者题目中有“梅”的字眼,梅花何时开放?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同学缺少的不是常识,而是观察能力的问题。这件是表面看似是一件“坏事”,但它是在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料,教师如果运用的好,会给所有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会让这节课更加有声有色。会比没有出现这样小插曲的课堂更有效。

第二步搭桥策略的运用。

在这里,笔者没有按书中顺序让学生先进行比较、对照然后再分组,而是直接让学生进行分组(这个分组没有进一步的要求,是开放式的,完全凭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按每个陶器的功能分组)。学生如果想完成分组,自然要经过比较和对照,当然,这个过程是在学生的心里完成的。在学生完成分组后,再让学生说出这样分组的理由,这时学生就会把刚才的比较和对照的思考外化出来。

第三步锚定策略的运用。

在学生分完组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分?从口、腹、底等方面的特征及这些特征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限定焦点,让学生有更明确的目标,尽快说出切中要领的答案,提高效率)来说说你的理由。这时,学生会表述自己这样分的理由。从形状分析其功能,离不开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现实中的盆、罐、壶等工具就会对号入座,这时贴标签的策略同时完成了

第四步情景的运用。

因为时代的变迁,尖底瓶的功能学生一般不太容易想到,此处可以拿农村用辘轳打井水的图片(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这是我小时候(回忆)常见的用来打水浇菜园的工具——尖底水斗。可以让学生观察形象、分析功能:这种尖底水斗在使用时的优点是,一方面在水斗刚入水时,因底部是尖的,会很自然的倾倒,水会很快进入。另一方面,在水斗被提上来后,又因水斗底是尖的,很容易倾倒,水就会很快流出。另外,因水斗的口部很大,不论是进水还是出水,效率都很高。这时,再让学生对照水斗和陶瓶的不同点,主要是口部大小的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古人打了水需要运到住处,故口部要小些,防止溢出。水斗则适应水一提上来就要倒掉,要快,以提高效率。两者者适合在水面离地面较深的地方使用。

四、结语

通过老师一系列有逻辑性的引导式提问,学生会运用作品所给的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及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分析思考,得出相应的有依据有生活的个性化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为了回答问题,会仔细观察作品,获得对作品的直接体验,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接着就是把作品的相关信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调动其对以往知识的提取,做进一步的融合,获得更深刻的领悟;最后学生还要組织语言,对自己的感悟进行描述,清晰准确地外化自己的思考,提升其表达能力。 以上动作完成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会更深入、更全面,对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带给作品的影响,体验也会更深刻。从笔者一段时间的实践来看,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只是,这样的课堂形式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教学时间难以撑空的风险,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怎样才能让我们课堂更高效?《课堂提问的艺术》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非常值得我们结合实际课堂教学去做更具体、更深入的探索研究。

注释:

①(美)丹东尼奥,等著.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高中美术特级教师工作坊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鲁教师涵〔2021〕29号)。

作者简介:陈哲(1972—),男,汉族,山东滕州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山水画、课堂提问教学法;刘林(1973—),男,汉族,山东东明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美术鉴赏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猜你喜欢

结合
浅析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系统
广西民族图案的拆分与重组创新研究
税法与多媒体的结合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浅论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司企业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
浅谈刑事现场勘查与图侦相结合的新模式
舞蹈元素在杂技艺术发展中的作用浅析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