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物流企业风险防控的应用探索
2023-07-10李依阳邵塬塬
李依阳 邵塬塬
摘 要:当下,物流行业加速洗牌,中小型物流企业发展成为目前物流行业想要持续稳定前进必须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供应链金融集信息流、货物与服务流、资金流于一体,通过对供应链上各环节的整合,实现了资金的快速流通,为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和财务服务。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优势体现在能節约交易成本、降低风险系数、促进链上各参与主体协同发展。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进行风险防控非常有必要,具体可通过规范合作伙伴资质与信用评估、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科学预测宏观经济与运用法律政策等措施来实现风险防控。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物流企业;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59.23;F832.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08.027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has accelerated its reshuff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logistics enterprises has become the core issue tha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must consider if it wants to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 stably. Supply chain finance integrates information flow, goods and services flow, and capital flow.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all links in the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finance realizes the rapid flow of funds and provides financing channels and financial services for enterprises. In the supply chain financial model, logistics enterprises can save transaction costs, reduce risk coefficient,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upply chain participants.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the supply chain financial model. Specifically, we can carry out risk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y standardizing the qualification and credit evaluation of partners, establishing a supply chain financial risk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scientifically predicting the macro-economy and applying legal policie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logistics enterprises; risk prevention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的物流需求持续增长。物流业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大内需的“主力军”,其企业数量庞大,发展迅猛。由于部分中小型物流企业规模较小、运营能力欠佳、企业的资产信用等级也较为低下,且缺少抵押资产的客观条件。再加之宏观市场压力巨大,身处融资难、融资贵的金融大环境,一旦濒临资金周转困境,中小型物流企业便会陷入融资泥淖止步不前,甚至最终退出市场。
1 供应链金融模式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
1.1 供应链金融的特点
域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始于2006年。作为一种以真实交易为前提、以实现供应链为最终目的的金融活动,供应链金融将信息流、货物与服务流、资金流集合于一体,并通过对供应链上各环节的整合,实现了资金的快速流转,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和财务服务。
供应链金融依托金融服务者,并与供应链主体形成了一种兼具动态性与交叉性的合作关系,既结合了产业生态,又融汇了金融生态,并最终体现出三种鲜明的特性,即封闭性、连续性、自偿性。首先,供应链金融的封闭性是指供应链路径自放款到收款的全过程能够形成一个闭环。此外,其整合了供应链上包括采购、生产、仓储、销售等的各个环节,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链条上的各要素,例如信息、资金等,皆按部就班地沿着既有路径流动。其次,供应链金融的连续性是指供应链中企业交易行为是连续的,这种特性源于供应链本身具备的交叉性与动态性。由于同一企业无法仅存于单一的供应链中——在某一“链”条中处于上游位置的企业,成为另一“链”条中位于下游位置的企业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在这种上下环环相扣、纵横分布的网格中,供应链金融突破了传统金融中“点对线”的限制。同时,供应链企业在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时,会结合自身规划,给出实时反馈。再次,供应链金融的自偿性是供应链这三个特性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它将目光聚焦于贸易本身,着眼于贸易背后最为真实的交易关系,使贸易链中的节点企业将未来交易过程中的现金流,包括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预付账款作为偿付保证,通过资方提供的融资服务连接上下游企业的同时,也能有效规避风险。
1.2 供应链金融模式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场景
供应链的三大业务场景分别为生产场景、物流场景与销售场景,三者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抵牾关系。供应链中的需求资金流为整个供应链注入源源不断的驱动力,通常以订单的方式实现下游企业向上游的逐层传导;而物流是延续生产过程的支撑,连接了上游供应商与下游企业,联结了生产与销售环节,形成了以中间产品和产成品为主要形式的传递过程;而资金流是维持供应链循环的能量,若供应商无法得到对应回款,供应链将会产生负面反馈,造成资金链断裂或整个供应链全部崩溃的不利后果[1]。
在供应链融资发展初期,受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物流企业不得已只能借助金融机构开展业务从而形成了一种常态。在早期阶段,“垫付+赊销”的间接交易模式是供应链中物流行业的主要交易模式,为充分增加客户粘性,由物流企业与供应链上的中小型企业开展金融服务合作[2]。在后期阶段,以商业银行及保理企业为主,随着发展物流公司逐渐积累了向上游与下游企业贷款的资本,商业银行的作用随之被逐渐削弱。目前,物流行业以信贷与项目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整条供应链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例如,某些大型物流企业会专门成立子公司来负责财务方面的工作,同时,利用自有信息优势以及对流通环节物资的掌控,建立起一套适用于物流上下游企业的风险防范模型,根据这套模型,对贷款客户进行贷款前的风险评估。此外,在供应链融资中,物流企业还可提供仓储、监管、流通等生产运输环节中所必要的服务。
2 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优势
2.1 节约交易成本
从交易费用角度来看,商业银行与中小型企业之间存在着难以打破的信用壁垒,这导致在作为贷款方时,商业银行不仅提高了资格审查门槛,还增加了各环节的交易成本。而在物流公司建构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中,上下游全部企业都被银行视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对象。而后,物流公司利用自己的资本开展供应链融资。一方面,这能够缓解商业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使企业不会因为自己的负债问题,连累其他合作方,从而降低自己的信用成本和经营成本[3]。另一方面,随着双方协作程度不断推进加深,可能出现的风险系数也相应地不断降低,最终降低交易预算成本。
2.2 降低风险系数
信息不对称等诱因,会导致企业在融资时面临着巨大的资金流风险。而物流企业与其他供应链上的企业相比,已掌控了最为重要的信息流通环节,因此,它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整个供应链中有关物流以及资金流的情况。物流公司天然的信息优势使其能够较好地应对供应链上下游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由于物流公司掌控着流通物资,因此能够更加灵活、快速地应对和处理各类风险问题。作为一个真正的金融抵押资产控制者,在任意一方发生违约情况时,较之其他企业,物流公司都可以更快速地将流通环节物资进行冻结、拍卖,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
2.3 促进协同发展
对从事供应链融资的物流企业而言,其位于整个供应链的中心,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与物流公司必须秉持共同利益诉求,才能实现合作共赢。在产业链中,各个参与主体可以利用自身角色进行资源互补,从而发挥最大优势、体现各自功能,达到资本流动和信息共享的协同发展[4]。在对供应链全链条进行协同处理以后,供应链融资的优势已经不仅仅是促进某一个企业的发展,而是更多地将注意力聚焦于所有参与者,在各主体的紧密合作下,能够切实降低供应链中的各种成本,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其中,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和管理支持是影响整个金融系统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
3 供应链金融模式在物流行业中的风险防控
3.1 风险防控的必要性
市场环境变幻莫测,影响着参与生产运营的每个企业与各个环节,正如前文所述,供应链金融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整条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和核心企业之间必须进行相互合作,也离不开资金的相互流动,在给各参与者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导致了风险易联动传播。一个企业的风险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随即影响到整体链条上的其他中小企业。例如,供应链金融中,最为核心的法律问题是位于供应链上的主体虚构交易背景从而产生信用违约。除此之外,物流企业经常面临各类经营风险,如运输风险、库存风险等。而实践中,供应链金融模式通常利用各种融资方式,将物流企業的经营风险转移给融资方或其他保险机构,旨在有效降低物流企业的经营风险。供应链金融模式也可以加强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最终提高市场风险防控能力,其运行模式是及时地获取市场信息,借助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甄别市场风险,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5]。另外,供应链金融模式还可以通过规范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行为,加强合规风险控制。例如,可以审查和监督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合规行为,及时发现不合规行为,避免潜在的合规风险和法律风险。
在物流行业中,通过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风险防控的必要性不言而喻。通过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应用,物流企业可以有效地降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合规风险,为企业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提供良好的保障。
3.2 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
风险评估是供应链金融模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各种风险进行合理评估,是维持供应链金融模式稳定运行的前提。可能出现的风险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借款方之信用风险。借款方信用风险是指物流企业在构建供应链金融模型的过程中,相较合作的上下游企业,存在未能按期履行偿还义务的情况,致使物流公司产生或可能出现潜在损失。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位于供应链上接受服务的公司遭受严重亏损,亦或是确实存在困难,致使其无法按期偿还贷款或是故意逃避债务;其二,三方主体之间彼此串通、虚构债权债务来损害第三人或者共同相对人的合法利益。物流企业不仅能通过对构建的供应链信息节点的把控以及物流信息的掌握,使其较一般商业银行具有天然的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优势,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实现对基础合同真实性的审查,还能及时对接受服务的供应链上企业的资信、资产负债情况、业务能力、业务量、合法性等进行考察,包括对上下游企业的信用记录、财务状况等信息进行调查和评估,从而建立起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和信用保险机制。
第二,操作风险。在物流行业中,供应链金融服务涉及了多环节、多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其行业特殊性决定了融资频次相对较高,导致融资环节较为冗杂的情形频频发生。因此,若任何一个操作环节出现问题,例如出现管理混乱、责任落实不到位、人为失误或者实物损坏等问题,都可能导致供应链金融模式无法正常运行。也因此,操作风险也成为最主要的风险。
第三,市场风险。供应链金融涉及不同的市场和行业,也面临着市场波动和价格变化的风险,如市场需求下降、汇率及价格变动等情况,都可能对供应链金融模型产生不利影响[6]。
第四,法律监管风险。物流企业构建的供应链金融模型中所涉主体通常较为复杂,其开设的业务也层出不穷。凡此种种决定了在出现问题时,适用法律的选择具有更高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纵使现有法律对债权人的权利主张已经有了明确且完备的规定,但仍无法完全覆盖物流行业构建供应链金融实践中的全部业务。
总之,对供应链金融模式进行风险评估与防控是确保其顺利运作发展的关键,不仅需要企业与监管机构的密切合作,也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最终不断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健的支撑。
3.3 风险防控的措施
在物流行业中广泛应用供应链金融模式,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更加灵活、高效的融资渠道。然而,物流行业融资的诸多问题往往牵涉于此,并最终回归于此,因此风险防控措施的更新与完善迫在眉睫。
3.3.1 规范合作伙伴资质与信用评估
物流企业构建供应链金融模型的核心优势在于供应链各参与方之间的信任关系,信用评估就是在此种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物流企业需要严格筛选供应链中的各参与方,确保其资质符合要求,同时,建立起完善的合作伙伴资质和信用评估体系,及时评估各参与方的信用风险,避免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遭受恶意欺诈[7]。此外,物流企业仍需从整体视角对供应链业务进行全局式的把握,并非仅仅关注参与融资的某一特定主体,而是充分结合信用评估与业务评估,加强对整个交易环节与整条交易链的评估。
3.3.2 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为了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市场风险,企业应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监控内容应包括资金流动情况、供应商信用状况、市场变化、利率波动情况等方面,以便及时发现风险,从而预警风险,最终避免风险的扩散与加剧[8]。同时,企业还应不断加大风险评估、风险监控力度,及时更新预警指标和方法,确保风险预警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保障企业的资金和经营安全。此外,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日渐成为现代企业发展之基础,物流企业亦需要加强对数据的管理和保护,构建起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对数据进行分类存储、备份和加密保护,严格保护客户的个人隐私安全,避免个人隐私信息的泄露与滥用。
3.3.3 科学预测宏观经济并充分运用法律政策
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供应链金融在物流行业与产业内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发展,因此,相对稳定的法律监管及政策条款很难对其进行准确预测。预防和控制物流行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可能产生的风险,亟需利用法律与政策对其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例如,利用宏观经济方面的分析结果,对物流产业发展、物流行业与物流产业形势进行评价,作出科学的研判预测,判断企业所处的整个供应链的发展局势和机遇,并及时整合有效信息,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应当对潜在的隐患与风险进行一定的客观了解,并对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有足够的把握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对其自身的资产进行计量,并积极承担其所能接受的风险,进而由此获得一定利润[9]。总的来说,企业应当进行稳妥操作,坚持谨慎理念,避免由于管理体制的局限而产生新的危险。
3.3.4 法律风险
在物流融资活动中,存在大量货物运输和货权转移等环节涉及的担保不力、借款人违约等法律风险问题,这可能给物流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因此,如何防范物流融资法律风险、提高物流融资效率,已成为物流企业亟需思考并解决的问题。首先,应提前进行风险评估。物流企业在进行融资活动前,应对借款人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包括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经营状况等方面,确保借款人的信用水平能够满足融资要求,并选择具有较好信用状况的借款人进行融资。其次,要求借款人提供足够的担保措施,包括抵押、质押、保证等方式。对提供担保的资产应进行充分的评估和鉴定,确保其具有足够的价值和可变现性的同时,物流企业还应加强对担保物的监管,保证其安全性和完整性。再次,物流企业应根据融资活动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合同条款,厘清借款人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违约责任和后果,强化对合同的监管力度与执行力度。此外,物流企业还应定期对合同进行审核与更新,确保其与融资活动的实际情况相符。最后,在物流融资活动中,物流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法律服务机构,确保融资活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4 结 语
经济下行,满足中小企业可持續发展成为了目前物流行业的核心问题。供应链金融热度激增,有助于物流企业有效对接优质授信,同时激发了现金流活力,逐渐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风险防范、融资瓶颈日益凸显,对此,既需要供应链上的企业不断完善物流企业事前审查机制,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也需双管齐下,科学预测宏观经济并充分运用法律政策,及时甄别金融模式中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10]。
融合逐步深化,融合创新发展日新月异,数字转型推动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升级,更多重要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纪威,林延垚,李思腾.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在物流场景下的应用探索[J].中国电信业,2020(5):72-75.
[2] 齐春宇.物流何以跨界金融?——物流企业介入供应链金融业务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8,40(8):76-81.
[3] 张文镔.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绩效——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21(16):176-179.
[4] 宋华.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3):3-9.
[5] 戴昕琦.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法律思考[J].财会学习,2015(9):25-28.
[6] 宋华,杨璇.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与系统化管理:一个整合性框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32(4):119-128.
[7] 龚强.区块链、企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Z/OL].(2021-11-15)[2023-03-18].https://k.cnki.net/CInfo/Index/16463.
[8] 秦江波.中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J].学术交流,2021(5):103-115.
[9] 曹和平,侯宝升,唐丽莎.非银行类金融供应链下保理融资效用分析[J].财经论丛,2020(3):57-67.
[10] 潘爱玲,凌润泽,李彬.供应链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基于资本结构调整的微观证据[J].经济管理,2021,43(8):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