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神话的可能性重构
2023-07-10张华
张华
张 华 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出版《伯明翰文化学派领军人物述评》《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阅读哈佛》《全球伦理读本》《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诠释》《对外汉语:理论与实践》《人文学术:东方与西方》《东学西传:国学与汉学》《文化与全球化》《国际中文教育散论》等著作。
因为近期“首阳”感染新冠病毒,所以有机会在康复期间打开老款收音机,重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轻松调频”(Easy FM)忠实听众身份。在“圆桌”(Round Table)时段,收听到了谈论“网络文学”(Online Literature)的话题。主持人在提出这个话题时介绍说,如今仍然有不少严肃文学作家认为“网络文学”,这个提法有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经过多道程序审核通过且正式出版的作品才能真正称得起“文学”。来自英国的男嘉宾提到,尽管在英国和欧洲大陆也有“网络文学”流行,但占据文学主导地位的仍是古典的浪漫文学,如《简·爱》《呼啸山庄》等。他还说,像《哈利·波特》这样的作品最初并非起自“网络文学”但它催生的影视作品却亦可称之为“网络文学”。他还提到《三体》,说“好故事就是好故事,可以超越语言边界(Good story is good story,it can transcend linguistic barriers)”。在直播间的女嘉宾则更多谈到作为“网络文学”的影视剧在海外特别是亚洲传播的情况。她提到10年前在大陆热播的影视剧《甄嬛传》在亚洲同样掀起热潮,而在美国却不得不因文化差异删掉多集。
《哈利·波特》催生了一种文学类型——“奇幻”文学,在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三体》确实是当代“科幻”文学的杰作。两部作品均再次充分印证了“幻”即想象的巨大能量。博尔赫斯曾说,你在读着世界上最优秀的诗,也许你不能理解它,却能够感受它,那就更好,因为诗歌并不诉诸理性而是诉诸想象。托馬斯·特朗斯特罗姆也认为,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醒着的梦,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如今看来,想象力不仅是文学的灵魂,也是促进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的生产,对外太空的探索等,都离不开人的想象力,真可谓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智能机器人的诞生的确让人脑洞大开,不仅促进了科技里程碑式的突飞猛进,也引发了人文社科领域的新想象、新思考、新革命。未来智能机器人世界的前景如何,取决于肉身的人类即我们如何为机器人“赋能”并建立符合我们美好愿景的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否则,一旦机器人拥有了“自由意志”,机器人人为灾难、人为之恶则很难避免,许多电影、电视剧如《黑客帝国》《终结者》等已通过影像的形式展示了对未来智能机器人世界的想象。
“自由意志”的观念尽管在西方哲学领域谈论较多,但从文化根源上讲来自“上帝造人”之说。据圣经故事记载,人类的先祖在伊甸园中选择了使用神赐予的自由意志,在蛇的诱惑下吃下了神约定的唯一不可食用的可知善恶的禁果,不可做的事从一件变成了多件,人类被永久地驱逐出伊甸园。其实,对今天的智能机器人来说,肉身的人类即是造它们的上帝(神),而一旦机器人拥有并使用了其自由意志,它们很可能就成为了世界的中心和主宰,就像肉身人的“上帝死了”(尼采语)之后,肉身之人成为世界的主宰一样。由此联想,第一代智能机器人记录的与肉身之人的故事就是它们未来的“神话”,因为它们离它们的神最近;由此再进一步联想,史前时期的生产肉身人类的诸神们,是否真正像包括希伯来神话、希腊神话、东方神话等在内的神话传说中记载的那样实实在在地存在过?兴许,这样才能更好解释类似金字塔之类的“神迹”;兴许,智能机器人为人类重新建构神话研究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责任编辑: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