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宝相花纹样在瓷器上的应用研究
2023-07-08聂小丽
□ 聂小丽
自夏商周产生“原始青釉瓷器”以来,中国陶瓷发展已有四千年左右。中国陶瓷在质地、色彩、神韵层面的技艺都先于欧洲发展,产生了大批令人惊叹的陶瓷作品,陶瓷文化在中华大地繁衍生息并繁荣绽放,瓷文化也成了中国的代表性传统文化。结合中国本土极为丰富的装饰纹样和外国传入的异域纹饰,陶瓷的纹样装饰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清时期是陶瓷发展的繁盛期,而宝相花纹样便是此段时间陶瓷装饰的重要题材。
一、宝相花纹样概述
宝相花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的一种极为常见的花卉图案,以牡丹、莲花等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他花叶的较夸张繁复的纹样,花蕊周部规则排列圆珠,经过颜色处理之后与富丽、珍贵的宝珠甚为相似,故名“宝相花”。宝相花纹饰可以把现实中的某种花作为原型,但又不拘于原型,为了寓意、装饰或实用的需要,可以变形,可以想象,可以抽象,可以综合,可以理想化。
宝相花纹样最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在佛教装饰艺术传入的影响下逐步发展,广泛应用于家具、建筑、金银物什、壁画等领域,盛行于唐朝。最早关于宝相花的文献记载可见于北宋李诫所著建筑著作《营造法式》,后因两宋及元明清时期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手工业的大力发展,植物花卉纹饰得到普及,宝相花植物纹样的样式、色彩都有一定创新变化并具备了一定的程式化标准,应用领域的重心也有所偏移,两宋多见于建筑、丝织、雕刻,而明清则多应用于瓷器、建筑彩画。
二、历代宝相花纹样造型的衍变
夏商周在制陶的基础上出现了具备原始性的“原始青釉瓷器”。东汉完成了原始瓷器到近代瓷器的过渡,并对图形纹样的构图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格律约束。魏晋南北朝青瓷的生产制作突飞猛进,隋唐瓷器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甚至取代了铜器,宋朝瓷器则进入一个极其繁荣昌盛的时期,官窑民窑出现了各持特点却又齐头并进的积极竞争局面。明代景德镇制瓷不断创新,极大程度上促进了瓷业的进一步发展。东汉至清朝,经过一千多年的积累沉淀,瓷器在工艺和审美上都有很大程度的发展进步,装饰纹样变得更丰富,而宝相花纹样也成了瓷器装饰纹样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在唐代随印度佛教传入的宝相花纹样也随着时代审美、工艺水准、思想追求的变化在造型样式方面不断更新,见表1。
表1 历代宝相花纹样的造型演变①表1中除元代为作者自绘,其余来源郑军的《中国历代宝相花纹饰艺术》。
宝相花纹样起源并兴盛于唐朝,唐朝宝相花纹样瓣形精细,善于组合与变化,装饰载体多种多样,瓷器中的宝相花纹样造型规整,多为十字结构或米字结构的对称图形,常以单独纹样的形式出现。宋代时期本土化书法与清新的宋词格调对瓷器的装饰产生了较大影响,瓷器中宝相花纹舍弃了唐朝的富贵烦琐,走向简约,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缠枝宝相花纹,构图细腻,纹样图案丰富饱满,有了动势与韵律,并影响了后来宝相花纹样的发展。元朝宝相花在瓷器中并不多见,造型也充分体现了游牧民族的洒脱豪放。明朝瓷器中宝相花纹样样式颇简单,但与缠枝纹的结合有了发展,为清朝宝相花纹丰富的组合题材装饰奠定了基础。清朝由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对瓷器的重视,烧造工艺、装饰手法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宝相花纹样的应用也极为常见,造型愈发繁复精致,且与各种纹样题材组合搭配,纹样的丰富构成与瓷器器型的多样使装饰效果达到了新的巅峰。
三、清朝时期宝相花纹样在瓷器上的创新应用
(一)宝相花纹样的造型样式更新
宝相花纹样虽在唐代最为盛行,但唐朝时期瓷器行业并未像元明清时大肆流行,所以宝相花在唐代瓷器上的应用并不多。每一个时代的传统纹样都有其特征,纹样的产生与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中国传统纹样从汉代开始受九宫格和米字格的图形格律约束,其中米字格的构图方式清晰地体现在唐代瓷器中的宝相花纹样之上。宝相花纹样会因为瓷器形状的不同有相应的适合形状,规律性重复的并非宝相花纹样本身而是与纹样相搭配的形状与纹样的整体单位。
相较于隋唐时期,清朝时期宝相花在瓷器上的应用偏向抽象和多变。经过数千年发展,人们在创造纹样时突破了过于理性的图案格律约束(米字格和九宫格),在构图或元素选取方面都加入了更多感性的生活体验与精神理想,清时期瓷器上的宝相花多以牡丹、菊花为原型,但不局限于现实中的牡丹与菊花等花卉,更多是以多种花瓣的混搭或是抽象化的花瓣或枝叶来组成宝相花的主体,花蕊的构图排布并不严格遵循隋唐时期的“十”字或“米”字结构基准,花瓣的组成和排布更多地透露出繁复易变的特质。
(二)清朝瓷器中宝相花纹样与其他装饰题材的组合应用
1.与缠枝纹组合
清朝时期瓷器上的宝相花最常见的就是与自唐代丝绸之路引进的忍冬草图案装饰发展变化而来的缠枝纹组合成更繁复并带有很强装饰性的图案。此时期缠枝宝相花纹根据宝相花的分布应用可大致分为两个类别。其一,宝相花不论是单体面积大小还是色彩应用上都占据纹样的主体地位,在吸引观赏者的视线上有绝对的优势,缠枝纹主要作为宝相花的修饰与衬托,同时填充瓷器剩余的空地部分,以达到足够丰富饱满的装饰效果。此类缠枝宝相花纹中的缠纹多为盘绕、绵延不断的花叶,纹饰整体多遵循严格的对称结构,在瓷器上一般仅会应用一到两个完整的纹样单体。其二为宝相花与缠枝纹规律性重复结合排布,缠枝纹多为穿枝形式,在视觉表达上相较于第一种有更明显的流动性和运动感,纹饰整体偏向饱满充实,可直接应用于瓷器表面也可做形状适形后作为单位装饰。
2.与八吉祥纹组合
八吉祥是佛教所用的八种宝物,亦即八种符号,由此构成的系列组合纹样,称八吉祥纹。元至正六年,八思巴被元世祖封为“大宝法王”之后开始统领全国佛教和藏区事务,此时期包括八吉祥纹在内的众多佛教纹样出现在景德镇窑与龙泉窑瓷器之中。明代后期缠枝宝相花开始与八吉祥纹组合出现。这种搭配大量应用于清朝乾隆时期的瓷器装饰,尤其多见于官窑之中。八种吉祥纹饰排列有一定规律,明代永乐开始按轮、螺、幢、伞、花、鱼、瓶、结排列,从明万历至清代则以轮、螺、幢、伞、花、瓶、鱼、结为序。
3.与福寿纹组合
清朝时期人们不断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置于大量丰富的纹样之中,使其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再应用于日常所见所及的事物上。前面所述皆是将宝相花纹样与其他图案式纹样结合,而福寿字纹即是更直接表达对“幸福”与“长寿”的追求,将福寿与宝相花结合以加深吉祥的象征与内涵。
(三)清朝瓷器中宝相花纹样的应用构图分析
1.单独纹样
宝相花纹样是由各种花卉纹组合而成的复合型纹样。相较于唐代宝相花,清时期宝相花纹样已经在元素和形式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一点是清时期宝相花纹样表现更繁复,通常由多种花卉纹的花瓣、花蕊再加宝珠等元素构成,在增强装饰性的同时丰富宝相花纹样的美好吉祥寓意。清时期瓷器在成化斗彩的基础上继承发展,清代官窑斗彩以雍正、乾隆两朝的制作工艺为精湛,渲染的色彩基本上都填绘在青花轮廓线内,除传统的五彩外,斗彩的色彩中引进了粉彩的各种彩料。如图1 所示的清雍正斗彩宝相花纹盘(一对),现藏于东莞市博物馆,此器在盘内心装饰大朵宝相并蒂莲纹,周边与二方连续的卷草纹结合,共同构成一个装饰性极强的单元图案,呈对称式构图,中心的密与周边空地部分的疏相互填补并形成视觉对比。
2.二方连续
清时期瓷器中宝相花纹样的应用大量使用了二方连续的构图方式,这种方式多见于瓷器的外圈、腹部以及颈部。二方连续方式构成的图案亦可被称为“带状图案”,是由单个纹样或几个纹样组成的单位纹样以向左右或上下方向连续排布组成规律重复性的装饰图案。随着装饰文化的发展,二方连续的定义和内容逐渐丰富,如图2 所示的道光时期所制的粉彩描金缠枝宝相花八吉祥纹盖盒,该器在外壁绘制的四朵宝相花与缠枝纹相结合构成单位纹样,以波浪式二方连续的方式连接与排布,缠枝连接重复形成一条绵延起伏没有终点的长线条,形成极具视觉引导功能的连续图案,在表现运动与规律的同时寓意吉祥。
图1 清雍正
图2 清道光
3.四方连续
相较于二方连续,宝相花纹样四方连续的构图方式在清时期瓷器上较少出现,由于四方连续需要一定的面积体现,所以该方式多见于清时期瓷器的腹部、内底部。四方连续是指单位纹样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做规律性重复与延伸,这样的方式使装饰图案节奏均匀统一,联系紧密,整体性强。如图3康熙年制的矾红缠枝莲宝相花彩长颈胆瓶,该瓶身整体被缠枝莲宝相花纹覆盖,缠枝纹与宝相花组合而成的单位纹样通过连缀式四方连续的方式充满长颈胆瓶的外部,宝相花为单位纹样主体,缠枝纹更多用作宝相花的装饰衬托以及空地的填充。
4.适合纹样
历代宝相花纹样在瓷器中的应用最常见的一种构图方式便是适合纹样,宝相花纹本身颇为圆润,故而最普遍的就是圆形的适合,这种圆形适合构图从宝相花纹样传入唐代时期就大量存在。清时期宝相花造型和组成本身更多变且更具细节,再加上与缠枝纹的结合应用,就出现了更多形式的适合构图,常见的适合形状有圆形、三角形、方形等几何形,也有梅花形、葫芦形、菊花形等自然形,当然因为用于装饰瓷器,也有各种人造器型的适合。如图4清光绪时期所造的一大清光绪年制款缠枝宝相莲纹青花盘所示,该盘心由5 朵缠枝宝相莲花纹围绕1朵宝相莲花纹组成,周围的5 朵宝相莲花与缠枝纹相结合并适形于内窄外宽的梯形,中心的宝相莲花则是圆形适合,整体是离心式放射状的适合图案。
图3 清康熙
图4 清光绪
组合题材是清代宝相花在瓷器上应用的一大特点,与缠枝纹的多变组合最为常见,宝相花与缠枝纹本就是有多种表现的纹样,经过排列组合就可以呈现丰富的组合形式以增强瓷器的装饰效果。缠枝纹、福寿纹、八吉祥纹与宝相花的组合应用在起到装饰作用的同时也突出了清代瓷器纹饰的另一个特点:深刻的美好寓意,虽然有时因为装饰题材的过度应用让瓷器失去了原本清新淡雅的基调,但这些纹样的组合都蕴含深刻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