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创作技法及演奏技巧探析

2023-07-08连佳丽

艺术家 2023年4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钢琴曲小节

□ 连佳丽

《彩云追月》原曲是一首民族管弦乐合奏作品。1975 年,王建中将它改编成钢琴独奏曲。这首改编钢琴曲以A 宫系统五声调为创作基础,在保留了原管弦乐的旋律框架基础上,运用五声性调式和声,从曲式结构上对作品进行了扩充。从创作角度看,这首曲子是中西音乐元素的完美结合;从旋律角度看,钢琴曲《彩云追月》融合了中国民族管弦乐中弹拨乐器的音色,旋律优美,线条流畅;从音乐和声角度看,王建中先生善于运用民族调式创作钢琴音乐作品,使钢琴曲极具民族韵味。

一、《彩云追月》创作分析

(一)曲式结构

《彩云追月》最初由聂耳、任光创作,吸收了江南竹笛的民间曲调,采用长笛、扬琴、古筝等民族乐器演奏。王建中先生在保留原乐曲的特点上,进行了多次尝试和修改,最终创作出大众耳熟能详的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

原民族管弦乐曲《彩云追月》是一首三段体曲式结构,A 宫五声调式的作品。A 段由6+4 两个非对称性的乐句组成,B 段是A 段情感的延续,最后在主音上结束。王建中在保留民族管弦乐曲旋律框架的基础上,把《彩云追月》改编成一个结构更加复杂的三部曲式钢琴曲,将其乐曲整体扩充到71小节,曲式结构上更为庞大,音响效果也更加丰富。改编钢琴曲中不仅增加了引子、衔接、尾音等许多增色部分,还对织体的写法进行了改进,如钢琴曲的后半部分,运用了更为浑厚的织体来再现A 段的主题。曲式结构如下:1~9 小节为引子部分。10~19小节为A 乐段,保留了原乐曲的大部分旋律与结构。20~21 小节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连接,过渡到B 乐段。22~29 小节为B 乐段,旋律首次出现在较高音域。而30~37 小节是B 乐段的二次叙述,此时主旋律主要集中在左手低音部,该段第二句的主旋律又重新返回右手的高声部。38~47 小节是个框架变化较大的连接段,既有新素材的引进,又包含引子材料。48~57 小节是带再现的A1 乐段,此处在保留A 段主题旋律的基础上,从和声、织体等方面入手,增强了A1 乐段的音响效果,乐曲也进行到了高潮部分。尾声部分是剩下的58~71 小节,像与开头对话回声般,整首乐曲逐渐走向结束。

(二)中西交融的调式和声

对谱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作品的和声部分运用了西方传统和声学中惯用的一种作曲技法,那就是清晰且明确的三度叠加和弦。这个创作手法被王建中先生恰当地使用在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中。在乐曲的38 和39 小节中,左手伴奏声部就是运用了三度叠加和弦,丰富乐曲的层次感。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左手一级四六转位和弦与四级原位和弦,衬托着右手波音旋律节奏。

此外,与民族器乐合奏谱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作品的改编中,钢琴作为西方乐器,不仅要发挥十二平均律的音响特点,还要展现出少数民族独特的五音性特征。仔细分析谱例,我们可以从钢琴作品的和声设计中看出,它和传统民族器乐演奏的声部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把图1 与图2 加以对比,可以看出图1 一、二小节旋律节奏,基本与图2 中的旋律节奏一致。另外,图1中一、二小节的中阮声部也与图2 中的左手旋律较为相似,且右手旋律是对图1 中的扬琴声部进行了模仿创作。王建中先生在改编这首钢琴曲时,既有保留又有创新,保留了原民族管弦乐的五声性旋律调式,又运用了西方传统和声手法进行创作。这种中西交融的创作技法,也是这个作品的成熟之处。

图1 民乐合奏谱

图2 钢琴独奏谱

(三)线条性的民族韵律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音乐创作凸显出作曲家对音乐线条美的追求,如果说西方音乐是注重纵横发展的立体思维模式,那么,中国音乐就是注重横向单旋律的线性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离不开深厚的传统文化观念,是特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儒家、道家、佛教三种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在历史的推动下产生了“中和”“淡雅”的美学观念。王建中先生在创作时比较注重线条性的传统民族韵律,这首钢琴改编曲的主题旋律中就蕴含着线条性的民族韵律,在装饰音的映衬下更像我国传统戏曲、舞剧中的身段动作和甩袖,充满中国传统的曲调和美学民族性特征,是音美与意美的完美融合,展现了我国乐曲讲究韵律曲线运行之美的中国传统美学特点。

如乐曲从引子开始的第二个小节就使用了带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旋律风味的A 宫调式音阶,以流动的五连音和颤音加以混合弹奏。这种表现手法不仅把五连音浓厚的民族色调发挥到极致,还在不同的八度位置上连续上行模进,宛如潺潺流水,不断增强乐曲的线性流动感,给人带来十分舒畅的审美体验。同时,第五、六小节借用了线性旋律,通过双手声部互相模仿的创作手法,把云月互相“追逐”画面生动地表现出来,同时和张弛有度的音乐表情相结合,让人们脑海里的画面感更加直接和立体。另外,使用大量的传统民族音乐调式,不只会使旋律富有动听的横向线条韵味,还会让整首乐曲都具有传统民族音乐的神韵。

(四)民族化的审美取向

王建中在这首钢琴曲创作中以民族化的审美观为导向,引入了多样化的题材。他以地方民族特色和地域音乐文化特点为根基进行创作,体现了作曲家对五声性和声、调式和意象的文化特征的注重。作曲家在吸取国外先进钢琴理论的基础上,用钢琴艺术来体现中国传统的精神风貌,突出民族的韵味之美,符合中华民族整体的审美取向。

在创作中以民族化的审美为导向,也逐渐成了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目的主要技术特点与表演风貌。当作曲家改编民间音乐时,通常会在创作中用钢琴模仿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乐器的演奏声音和表演效果。这种基于民族化进行改编创作的手法,不仅有利于山歌、说唱等民间小曲子的传承与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民族化为审美取向的作品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情感上,都能很好地体现“清、高、淡、远”的意境,反映的都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文化气质,受到人民的普遍喜爱。

二、演奏技巧处理

(一)《彩云追月》的音乐弹奏处理

钢琴曲《彩云追月》的引子部分旋律较舒缓,作曲家透过这种舒缓的音乐表现形式,将《彩云追月》的夜晚氛围感烘托出来,引起听众的联想,人们仿佛看见了茫茫的夜空与宁静的湖泊。在引子的艺术表达中,演奏者既要展现钢琴轻松简洁的演奏手法,又要表现民族音乐淳朴生动的氛围意境。在演奏时,演奏者应处理好小节之间的衔接,保持稳定的弹奏速度,触键时要充分发挥手指的弹性,力度集中在指尖,快触键,弹奏出清晰明朗如同明月跳出云雾时的音响效果,使曲子更富有动态画面感。

钢琴曲《彩云追月》的展开部旋律和速度变化很快,音型更加密集。在这一部分,演奏者应该多注意琶音的演奏方法。从《彩云追月》第20小节开始,出现了多处需要注意的大跨度琶音。在演奏时,左手必须根据自身力量合适地使用大臂发力。为了展现出连续流畅的琶音效果,除了可以使用手臂发力,也可以多借助身体重心转移。而从第30 小节开始,右手出现了连续的琶音跑动,此时,手腕可以稍稍抬高一些,主要靠指尖的灵活度奏出灵巧的琶音,确保触键的准确性。此外,还应注意和弦演奏方法。在钢琴作品《彩云追月》的展开部分,右手也运用了较多的柱式和弦来增强音乐性。这就要求演奏者落键整齐,和弦换音准确快速,打开双臂,将力量集中在指尖上。

钢琴曲《彩云追月》的再现部是对呈示部的变化再现,该段增强了情感力量,进一步丰富了旋律。整个部分充满了和谐、追逐、嬉戏的情绪。整体音乐情感也更加愉悦、鲜明,艺术趣味更加浓厚。随着乐曲的发展,音乐力度逐渐加强,旋律多为八度弹奏,我们所听到的旋律不再是稀薄的单音,和声变得明朗且富有层次感。在八度演奏这部分,我们应多运用手臂力量和手指能力来处理一些八度技巧,打开大臂,将腰的力量传到指尖,集中指尖力量下键后及时放松肩膀,做到落键的每个音都平稳扎实,音色不虚且具有穿透力。这样弹奏不仅增强了乐曲的音响效果,还能使音乐更具有生命力,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曲子蕴含的内在情感打动。

尾音从第二个小节开始就使用了流动的五连音与颤声展开混合演奏,这种手法大体上与引子的演奏方法一样,只是在最后两小节上将速度减缓,结尾再定格以一长琶音结束。

(二)模仿民族乐器的音色及奏法

该作品是以传统民族音乐为基础改编而成的,作曲家为了在钢琴音乐中体现民族风味,从触键方面入手,进行多种变化,模仿某种民族乐器奏出特殊的音响。传统民族乐器演奏技巧有抚、揉、刮、勾、抹等,每种技巧都以不同的方式演奏,展现不同的音色。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奏中为了达到特定的音响,需要特别注意触键的方法。我们可以借鉴中国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并用于钢琴作品的演奏,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触键法。例如,《彩云追月》的引子部分就是模仿扬琴,弹奏多个和弦,所以在演奏时,要体现扬琴的打击演奏技巧,尽量轻快灵活,而不僵硬沉重;音乐中还使用了一系列音符来模仿古筝的刮音,所以演奏者应该尽可能地展现古筝的演奏技巧。刮奏只需一个动作即可完成,因此,演奏者在弹琴时,特别要注意手腕的平稳性、音色的和谐性。同时,我们不难发现,作曲家在用西洋乐器来表现中国作品时,为了模仿民族乐器的音效,还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在演奏时,演奏者不要把装饰音演奏得太过死板,应做好虚音与实音的相互结合,多聆听感悟民族乐器音色特征,从而在钢琴演奏中凸显中国风格的魅力,模仿民族乐器中不同特点的触键手法,丰富钢琴的发声。

我国的钢琴改编曲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自身特殊的地位、意义和价值,是当今世界音乐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成功问世,也说明了我国的音乐创作要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为主体创作元素,以我国丰富的传统民族乐派文化底蕴为创作背景。

王建中的一生都在探索如何将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更好地融入钢琴艺术,他的改编曲巧妙地运用钢琴的特点来表达中国民族风格的审美意境。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下,他创造出十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民族气质的作品,不仅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理念,还展现了钢琴音乐的魅力,体现了人们崇尚雅俗的人文主义审美艺术观。随着国际音乐交流日益频繁,他的创作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各地的人们认可,他的音乐改编创作可以被视为中国现代改编钢琴音乐图书馆中的精品。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钢琴曲小节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夜的钢琴曲(六)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五)笙
钢琴曲《百鸟朝凤》结构分析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四)雷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