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位点保存技术与常规种植牙对预防种植牙修复患者拔牙后骨缺失及减少牙槽骨吸收的效果对比
2023-07-08张世娟
刘 昕,张世娟,路 璐,李 娜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0)
种植牙修复是口腔科较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可使缺损的牙齿得到修复,使失牙患者的口腔功能得到改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但在临床上,由于拔牙手术后残留的牙槽骨会发生不可逆的、进行性吸收,因而可造成牙槽嵴高度降低、宽度减小等生理变化,影响修复效果,并对患者的咀嚼功能和牙齿美观程度造成较大影响[2]。因此,在种植牙修复中有效防止拔牙后骨质缺失、改善牙槽骨的吸收情况,对提高种植牙修复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一项新的技术,可通过填充特殊的生物物质来减少牙槽嵴的吸收,从而为以后的修复提供更好的硬质组织和软组织,但由于经济效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3]。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拔牙位点保存技术与常规种植牙对预防种植牙修复患者拔牙后骨缺失及减少牙槽骨吸收的效果,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择2018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在我院口腔科进行种植牙修复的16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经病史、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牙列缺损;(2)年龄≥18 岁;(3)拔牙位点无急性发炎;(4)口腔健康良好,且对本研究表示知情同意;(5)无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口腔疾病;(2)存在心、肝、肾功能障碍;(3)伴有骨质疏松、肝硬化或骨软化;(4)合并脑部疾病;(5)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剔除标准:资料不全或缺失。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讨论组与常模组,每组各80 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2 方法
给予常模组常规的种植牙修复操作:铺巾后行局部麻醉,完成微创拔牙,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并用消毒棉球按压止血。讨论组在种植牙修复过程中应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铺巾后行局部麻醉,完成微创拔牙,在此期间不进行翻瓣,尽可能保留牙槽骨。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将100 ~200 mg 骨粉(Bio-Oss Collagen)填充至牙槽内,填充的深度约等于或稍高于相邻牙骨表面0.5 mm。在骨粉末上涂抹胶原薄膜,用钢钉固定,最后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将伤口封住。嘱患者术后用康复新液漱口,术后8 ~10 d,使用马里兰桥义齿进行软组织塑形。术后随访6 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牙窝是否已恢复正常,酌情进行植入性修复。
1.3 观察指标
1.3.1 牙槽骨高度、宽度及骨密度 分别于治疗前及随访6 个月后采用锥形束CT 测量两组患者的牙槽嵴高度、宽度及骨密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1.3.2 牙槽嵴骨的吸入量 随访6 个月后,根据CT、根尖片、曲面断层片等影像资料,对两组患者的牙槽嵴唇腭(舌)向骨吸收量及垂直向骨吸收量进行评估及比较。
1.3.3 牙槽美学 分别于治疗前及随访6 个月后采用红色美学指数(PES)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牙龈乳头、软组织颜色、牙槽骨缺损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说明种植牙越有美感[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EXCEL 等工具进行数据分析,PES 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性别、病因等计数资料以% 表示,行χ²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宽度及骨密度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牙槽骨高度、宽度、骨密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 个月后,两组的牙槽骨高度、宽度、骨密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讨论组的牙槽骨高度、宽度、骨密度均高于常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宽度及骨密度的对比(±s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宽度及骨密度的对比(±s )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0.05。
组别高度(mm)宽度(mm)骨密度(g/cm)治疗前随访6 个月后治疗前随访6 个月后治疗前随访6 个月后常模组(n=80)15.29±3.1912.52±2.42*7.52±1.875.69±1.78*1.86±0.281.32±0.36*讨论组(n=80)15.32±3.2113.86±2.61*7.48±1.816.41±1.72*1.82±0.251.49±0.31*t 值0.0593.3670.1372.6020.9533.201 P 值0.9530.0010.8910.0100.3420.002
2.2 两组治疗后牙槽骨吸收量的对比
随访6 个月后,讨论组的牙槽嵴唇腭(舌)向骨吸收量和垂直向骨吸收量均低于常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牙槽嵴唇腭(舌)向骨吸收量及垂直向骨吸收量的对比(mm,±s)
表3 两组治疗后牙槽嵴唇腭(舌)向骨吸收量及垂直向骨吸收量的对比(mm,±s)
组别唇腭(舌)向骨吸收量 垂直向骨吸收量常模组(n=80)1.71±0.631.24±0.89讨论组(n=80)1.42±0.390.86±0.54 t 值3.5013.265 P 值0.0010.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PES 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PE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 个月后,两组的PE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讨论组高于常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PES 评分的对比(分,±s )
表4 两组治疗前后PES 评分的对比(分,±s )
组别治疗前随访6 个月后t 值P 值常模组(n=80)82.63±10.5786.21±10.782.1210.035讨论组(n=80)81.57±9.7991.74±10.916.205<0.001 t 值0.6583.225 P 值0.5110.002
3 讨论
牙槽骨会随着牙齿的生长与功能行使而发育,从而保持稳定[5]。拔牙后,牙槽骨开始重建,尤其在拔牙创伤出血后,血凝块在牙槽窝内形成,随后血凝块机化形成肉芽组织,结缔组织和上皮组织取代未发育的肉芽组织,3 ~6 个月后原发性纤维样骨取代结缔组织,成熟骨组织取代不成熟骨组织,继而形成正常的骨组织[6]。种植牙时要有良好的骨质基础和足够的骨量,否则拔牙后拔牙窝自然愈合会导致牙槽骨缺失及吸收,从而影响种植牙的美观程度[7]。位点保存技术可以在拔牙的同时起到预防拔牙后牙槽骨吸收的作用,从而促进新骨的形成,使牙槽骨的高度、宽度和密度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用Bio-Oss Collagen 骨粉+Bio-Gide 胶原膜填充,再配合义齿修复软组织,可改善牙槽骨的吸收情况[8]。本研究结果显示,随访6 个月后讨论组的牙槽骨高度、宽度、骨密度均高于常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相较于常规种植牙有助于维持种植牙修复患者拔牙后的牙槽骨高度、宽度及骨密度,这与汝晓娜等[9]的报道具有一致性。新骨的密度低、钙化程度低,对早期植骨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牙槽骨的高度降低不仅会导致种植位点骨的缺损,而且会导致牙龈乳头的退缩,从而影响种植修复后的美观[10]。本研究结果显示,随访6 个月后讨论组的PES评分高于常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的应用能让牙齿更为美观。分析原因主要是,拔牙位点保存技术采用的是微创技术,在拔牙时避免使用锤击、劈裂等手法,采用微创拔牙设备切开牙周膜,轻轻拔出牙根,能有效保护牙槽骨,减轻拔牙部位软、硬组织的损害,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拔牙部位的血液循环,从而可有效减少牙槽骨的吸收,提高修复后牙齿的美观度。
综上所述,拔牙位点保存技术相较于常规种植牙对预防种植牙修复患者拔牙后骨缺失的效果较好,有助于减少牙槽骨吸收,提高牙齿的美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