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止泻敷贴联合改良抚触法干预小儿寒湿型泄泻疗效观察

2023-07-08覃婷婷王爱春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脾胃中药患儿

林 欣,黎 琴,覃婷婷,王爱春,申 蕾

(1.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2.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病和高发病,以2 岁以内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其中寒湿型泄泻是主要类型之一。严重泄泻不仅容易引起患儿营养吸收减少,不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而且是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脾胃虚弱等是泄泻的常见病因,这些病因引起患儿脾虚湿盛、脾失健运、升降失调、大小肠传化失常而成泄泻。《杂病源流犀烛·腹泻源流》云“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湿耳”,故有“湿多成五泄”。西医治疗本病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患儿服药依从性较差,且抗生素副作用较大,疗效个体差异性大[2]。中药止泻敷贴具有芳香醒脾、消食散寒的功效;改良抚触法则是在通用抚触法基础上进行改良,对促进脾运化功能具有显著的效果[3]。本研究结合五体理论“谿谷相互关联,内合五脏,外应五行”“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原则,以中药止泻敷贴联合改良抚触法干预寒湿型泄泻患儿,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儿科收治的180例寒湿型泄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1 组、对照2 组各60 例。其中观察组男30例,女30 例,年龄(2.39±0.43)岁,病程(2.29±1.10)d,每日大便次数(8.86±2.60)次;对照1 组男29 例,女31例,年龄(2.41±0.37)岁,病程(2.25±1.07)d,每日大便次数(8.98±2.66)次;对照2 组男27 例,女33 例,年龄(2.63±0.31)岁,病程(2.33±1.13)d,每日大便次数(9.03±2.71)次;三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22 个专业95 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的相关标准[4]:大便稀薄如水样,色淡黄,无臭味,肠鸣腹胀伴(或)腹痛,口淡不渴,唇舌色淡,不思乳食,或食入即吐,面色黄,倦怠神疲,小便短少。舌苔白厚腻,指纹淡。并符合《中医儿科学》[5]中辨证分型为寒湿型泄泻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6 个月~3 岁;③病程≤4 d;④体温≥37.5 ℃且≤39 ℃;⑤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②心肺功能不全者;③患血液系统疾病者;④大便含脓血者;⑤过敏体质、重度脱水、合并严重并发症者。

2 方 法

三组患儿均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及护理,具体包括控制饮食、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微生态疗法及使用肠黏膜保护剂;同时护理人员给予病情观察护理、用药指导、预防脱水、生活护理、饮食指导等。

2.1 治疗方法

2.1.1对照1组 予中药止泻敷贴治疗。参照文献[6],按1∶1∶3∶3∶8∶8∶8的比例,选取公丁香、肉桂、吴茱萸、白胡椒、焦神曲、焦山楂、炒麦芽等药材,研成细末,采用姜汁调制并揉成小丸,每个2~3 g,贴于3 cm×3 cm的双层方块纱布上,制备成中药止泻敷贴。结合五体理论原则[7],取患儿神厥、下脘、建里、关元、三阴交及双侧脾俞、大肠俞、足三里等穴位,常规消毒后将中药止泻敷贴贴敷于各穴位,用专用防过敏胶布固定,1 次/天,每次5 h,连续治疗7 d,操作中随时观察患儿病情。

2.1.2 对照2组 参照小儿推拿通用手法[8]及结合五体理论[7]进行改良抚触。对患儿头面部采用舒眉、抚颌、抚发及双手交叉掌侧跟等手法;对腹部采用四指顺时针按摩;对四肢进行挤、捏、提推法,循拇指桡侧直推掌跟25 次,掌跟直推指尖后捏十宣各5 次,于腕关节、髋关节、踝关节揉搓15 次,足三里按揉15 次;对脊柱双侧进行捏拿,并交替捻动皮下组织后自第七颈椎始自下而上捏三提一至其尾骨,3 遍/次。改良抚触按摩1 次/天,每次5~12 min,连续7 d。操作中随时观察患儿病情。

2.1.3 观察组 予中药止泻敷贴联合改良抚触法治疗,方法同对照1组、对照2组。

本研究操作均由儿科具有护师以上职称,接受过中医理论及抚触培训并经考核合格的护士进行。实施前由本院儿科研究者(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对所有操作者进行五体理论培训;由本院儿科骨干护士(副主任护师职称以上)对所有操作者进行中药止泻敷贴、改良抚触的培训考核。

2.2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2.2.1观察指标 记录三组患儿临床止泻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

2.2.2 中医症状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记录患儿干预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具体包含粪便的性状、每日大便次数、腹痛程度等,积分越低,症状越轻。

2.2.3 临床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10]拟定。痊愈:干预7 d 后患儿的临床主要症状消失,大便性状、次数及镜检结果均正常,病原学结果为阴性;显效:干预7 d后患儿的临床主要症状、大便性状及镜检结果,均较前明显改善,大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2/3 及以上,病原学结果为阴性;有效:干预7 d 后患儿的临床主要症状、大便性状及镜检结果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大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1/2 及以上,病原学结果为弱阳性;无效:未满足以上标准。临床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三组患儿主要症状消失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患儿止泻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两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儿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d,±s)

表1 三组患儿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d,±s)

注:与对照1组比较,①P<0.05;与对照2组比较,②P<0.05

住院时间7.50±0.33①②9.89±0.92 11.57±0.68组 别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n 60 60 60止泻时间2.28±0.52①②3.21±0.46 3.33±0.49退热时间1.88±0.40①②2.53±0.39 3.33±0.50

3.2 三组患儿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观察组患儿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1 组、对照2 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儿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s)

表2 三组患儿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1组比较,②P<0.05;与对照2组比较,③P<0.05

治疗后3.62±0.29①②③3.99±0.34①4.22±0.48①组 别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n 60 60 60治疗前5.90±1.31 5.81±1.26 5.99±1.30

3.3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1 组为80.0%,对照2 组为78.33%,观察组疗效优于两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 论

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损,则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导致泄泻。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脾喜燥而恶湿,故前人有“无湿不成泻”“湿多成五泻”之说。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机体外感寒湿侵袭,造成脾胃运化失司,致寒湿泄泻的发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素问·五运行大论》中五方神在体的归纳,将“筋、脉、肉、皮、骨”合称“五体”。《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结构是由五体本身以及所属结构共同组成的。《灵枢·五色》曰:“肝合筋,心合脉,肺合皮,脾合肉,肾合骨也。”五体内合五脏,而脏腑本身又以筋、肉、脉等为物质基础,外在的形体结构与内在的脏腑功能间由此保持密切的关联。中医认为人体是由脏腑、经络、气血、五官、九窍、五体等共同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功能体。

《汉书·艺文志》云:“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中药敷贴由公丁香、肉桂、吴茱萸、白胡椒、焦神曲、焦山楂、炒麦芽等组成,具有温阳散寒,健脾祛湿之效。贴敷于神厥穴作用于任脉,可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贴敷脾俞穴、大肠俞穴作用于足太阳膀胱经,可健脾化湿、调理肠腑而止泻;贴敷足三里穴作用于足阳明胃经,可调理胃肠。三阴交穴作为贴敷穴位,其位于肝、脾、肾三者经脉交汇处,可调脾胃,益肝肾,主治脾胃虚弱、腹胀肠鸣、完谷不化、疝气遗尿、小便不利等,取一穴而三经俱治,温阳而布阴,湿泻亦止。贴敷建里穴,能起到行气、醒脾的作用,可有效缓解腹泻症状。下脘穴、关元穴是任脉之穴,功善散寒,祛除胃肠之积,治疗胃兼肠腑之病。敷贴可以充分调动全身经脉、五脏六腑,使中药经皮入腠理,贯通经络来达到治疗泄泻的效果。

抚触属于中医推拿的形式之一,通过穴位点按推拿等手法来达到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背俞之脉……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说明抚触具有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止痛之效。本研究结合五体理论,扩大了抚触的范围,对患儿头面部、腹部、四肢、脊柱均进行抚触;还根据五体理论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手法,如患儿前额、头部及下颌、头后部采用舒眉、抚颌、抚发及双手交叉掌侧跟等手法;腹部采用四指顺时针方向按摩;四肢采用挤、捏、提推法,对腕关节、髋关节、踝关节、足三里进行揉搓和按揉;对脊柱双侧进行捏拿,并交替捻动皮下组织,以双手掌侧沿患儿脊柱双侧迂回滑行抚触。

综上所述,结合五体理论采用中药止泻敷贴和改良抚触法相结合治疗小儿寒湿型泄泻,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两对照组,且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两对照组,表明中药止泻敷贴联合改良抚触法治疗小儿寒湿型泄泻临床疗效确切,对于促进患儿快速康复,提高患儿机体营养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脾胃中药患儿
好脾胃 养出来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暖男”石卓:用怀抱安慰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