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画院李明工作室高研班课堂教学实录 李明:书法学习的一个方向、两个基础和三个结合
2023-07-06
名师简介
李明,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书协副主席。
写字看似很容易,但要写好却很难。书法学习看似很难,但也是有法可循。学习书法首先需要明确几个问题:即方向问题、技法问题和方法问题。因此,在学习实践中要做到坚持一个方向、打好两个基础、做好三个结合。
坚持一个方向
首先,就是方向性问題,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所以一定要植根传统,离开传统根基就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临帖应该是伴随终身的。不断向经典学习、向古人学习,不断在传统中汲取是学书者始终坚持的一个方向。学习书法最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深入传统、深入经典,这也是把握它的根本。
打好两个基础
其次,就是要打好两个基础,即过用笔关、过结字关。书法有法,元代赵孟頫说:“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这句话也充分说明了笔法和结字的关系。所以掌握用笔和结构的方法及变化规律是书法创作的基础,要通过不断训练,达到赵孟頫所说的两个标准,即用笔须“精”,结字须“妙”。
做好三个结合
书法进入当代,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文人书斋的手上观赏把玩,到进入展厅“作壁上观”,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更多注重的是视觉和观感效果。书法的发展呈多元化,人们更加注重个性表达和内涵的丰富性,所以要做好“三个结合”,即小大结合、动静结合、碑帖结合。
大小结合是写小字和写大字结合。从小字精微到大字宏阔,体会从笔尖、笔腹到笔根的笔性表达空间,从小到大的视觉和观感变化,明晰技法上的取舍和侧重。微观就是看局部、看细节,小就要精到、精微。宏观就是“大”,“大”就是积小成大,大要有气象、有格局、有气势。拿起毛笔书写,从一个点画开始,就是从细节开始,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局部到整体。“小”的地方是可以体现出每一个书写过程的,所以在我们学习的时候必须先从“小”开始。“大”则是“小”聚积成的一个整体,这是宏观角度。明清之后,大尺幅的作品大多是挂在墙壁上去观赏,此时的角度就发生了变化,需求和表现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大小的结合练习就很重要。所以,在训练的时候可以把字粗略分为三个类型去对待,如小字类型、中字类型、大字类型。三公分以内为小字的范围;三公分到十公分以内是中字范围;十公分以外当作大字的范围。从字的大小上讲,每个人对书写的感受不一样,每个人可能擅长运用毛笔的不同部分,适合于写不同大小的字。但是通过小与大的训练,对毛笔会有新的认识,对笔法会有新的认识,通过大小的对比,会有新的感受,明白这个笔应该怎么运用才能更充分地表达。
动与静结合表现在“势”和节奏的把握上。古人论书,以势为先,如蔡邕九势、魏恒的书势、王羲之的笔势,都是讲的“势”。“势”非常好地诠释了动静关系。书写每一笔,从开始起笔、行笔到收笔,都会形成一个所谓的“势”,叫笔势。从笔势上可以看出用笔的动作,这个动作是怎么完成的,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开始讲“形”,但稍微高级一点以后都讲“势”。初级阶段,书写者大多是描形,照葫芦画瓢。一定程度以后,就会关注笔势,怎么开始、怎么行走、怎么收尾,关注整个过程的变化,这时书写开始有了意味。王羲之讲“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所以,书法就是讲求有变化,既要有形上的变化,也要有势上的变化,不能一样,要打破雷同、打破平均,这才是书法与写字不同的地方。书法一定是体现矛盾的变化,这个矛盾变化就是“势”。大小结合是在笔尖上的变化,动静结合是姿态上的变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矛盾关系的转换就会很有节奏。苏东坡讲“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就是讲的矛盾关系。写正书端正容易,写生动很难,而生动恰恰是写这种书体的关键。那么生动怎么解决?这就要从动静关系中去解决、去借鉴。那反过来“草书难于严重”,草书行云流水,非常流畅,相反难在“严重”,“严”是严谨,“重”是稳重,这就考验你能不能把握住、收得住、留得住。这就需要从真书一招一式的节奏中寻找、借鉴。至此,这一动一静两者就有了互相的补充。
碑帖结合,碑帖怎么区分呢?事实上碑和帖在精神气质上是不一样的,笔法、结体上都有些区别。帖注重的是书卷气,帖的书写气息是上升的,所以非常飘逸、灵动、流畅。碑是讲金石味,气往下沉。碑更容易表现沉郁的、顿挫的、厚重的感觉,就是斑驳感、苍茫感。帖比较适合于小字的表达,因为小字注重笔尖的运用,在书写当中笔锋往来,笔尖跳跃,流淌而下。但是,碑更利于大字表达,碑的线条比较沉厚,线条扎实,尤其线条中段非常圆实。这两个气息、精神气不一样,在笔法的运用上也不一样。怎么去学习碑呢?要透过刀锋看笔锋,就是看刀刻的痕迹,来想象毛笔书写的感觉。那怎么去写?如果不学碑不学篆隶,就永远不知道这个笔法是怎么来的。碑的写法是顶纸涩行。在书写的时候,要把毛笔和这个纸产生一种对抗的关系,用笔顶着纸走,逆势而上。此时力量是往纸里扎,气往里面沉,笔锋和纸的摩擦所产生的苍茫感,就具有了金石意味。碑也有它的弱点,点画方角多,缺少气息呼应,容易写得刻板、沉闷。那么帖学, 就是钟繇、“二王”帖学这一脉,讲究线条的书写性,气息流畅,顺势而下,注重两端,逆入、中锋行走、多用提按。帖的特点是流美畅达、一气呵成,但是缺点就是中怯,线质中段稍弱,写快容易流滑、轻浮。碑帖互融,就是在写帖时融入写碑的笔法,每根线条,利用摩擦力和对抗,不要轻划而过,此时的线条就会沉稳起来;把写帖的方法融入到写碑里面,书写性会增强,所以碑帖结合就是让碑帖互相补充、互相生发。
通过这样的三个结合,在书写的往复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侧重点。除此之外,书法的学习还要坚持自我的审美取向,有所扬弃。前期是不断做加法,到一定程度后要做减法,有所取,有所不取。这是书法走向自我,即个性体现的前提,个性是一个书家审美坚持的体现,最好的方法是从临帖过程中去积累共性,不断简约,形成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