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秦世俊:用初心照耀追梦征程
2023-07-06李姗姗
李姗姗
荣获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秦世俊,在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颁奖仪式上“誓让中国制造更具话语权”的匠心精神和强国情怀,再次感动了无数人。秦世俊从小的梦想就是像爸爸一样造飞机,从业22年,经过曲折的追梦路,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我国航空工业首席技能专家。他精彩的人生经历,无疑给工作在一线的技术人员极大的鼓励。
1982年6月,秦世俊出生在哈尔滨市南郊一个以工业著称的老城区,父亲和很多亲人都是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简称哈飞)的职工。
哈飞是中国直升机和轻型多用途飞机研发制造基地。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航空报国”氛围的环境里,每当飞机呼啸而过时,父亲总是自豪地指着天空告诉秦世俊,那是爸爸亲手制造的飞机,而秦世俊也最喜欢听爸爸讲哈飞的故事。“我也要像爸爸一样,长大以后造飞机。”这个念头像一粒种子在秦世俊幼小的心头生根发芽。1998年,在父亲的影响下,秦世俊报考了哈飞技校,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航空人做准备。
毕业后,秦世俊如愿进入哈飞,成为一名航空人。作为一名技校毕业生,秦世俊的起点不高。初进公司,学习钳工专业的他因工作需要被安排到数控工段。数控是个新兴专业,毫无基础的他只能帮师父打下手——扫地、擦地、擦机床、装卸零件、给师父端茶倒水。“数控加工根本就不是我的专业,我现在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我来哈飞是为了造飞机,不是干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儿。”面对现实,秦世俊开始动摇了。他的抱怨传到了同在一个车间当工长的父亲那里。“不要怕改专业,眼前的困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会就要学。数控技术是新领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新时期产业工人必须掌握的本事。”父亲的话很严厉,却点醒了迷茫的秦世俊。
父亲的教诲让秦世俊重燃往日的斗志。“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个样来……”他在心里暗暗发誓。秦世俊先从操作普通铣床练起,在实践中细心体会铣削加工的要领。熟练后,他转战数控机床,从零件装夹、机床操作等基础知识开始学起。那是最难熬的一段日子。别人已经可以独立作业,秦世俊还在学习基础知识。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却没有任何突破,秦世俊觉得自己的努力毫无意义。
又一个一无所获的夜晚,下了班已是凌晨一时,豆大的雨点落在秦世俊身上,好像是在嘲笑他的笨拙。秦世俊突然很生气,气自己来遭这个罪。如果不是主动加班,自己现在已经在舒服的被窝里睡下了。秦世俊暗下决心,以后再也不干这么傻的事了。可刚走到厂门口,秦世俊就后悔了,因为父亲扶着他那辆破自行车在门口等着他呢。
一路上父子俩都没有说话。秦世俊还在生自己的气,不过气的是自己为什么那么容易动摇。从那以后,秦世俊就把自己关进屋子,一门心思钻研数控机床。他告诉自己要用两年的时间攻克刀具特性、测量精度等五年才能掌握的入门技术。下班后到睡觉前的时间、一个个双休日和节假日,都毫无悬念地成了秦世俊的学习时间。他阅读一摞又一摞数控加工方面的书籍,仅学习笔记堆起来就有半米多高。
当秦世俊完全融入工作中后,他才发现原来所学的专业知识根本不够用,于是报考了东北农业大学的计算机本科课程,一边上班一边学习大学课程。
读了大学,数控技术逐渐熟练后,秦世俊干了一件“冒险”的事。以往,在加工飞机起落架的一个零件时,老师傅都是通过手工绘制的方式在零件上画线。秦世俊看到一批待加工的零件时,就琢磨能不能直接设计出一个程序来完成加工,而不是手工绘制。他按照图纸结合自己平时学习的经验,设计出了一个加工程序。向师傅汇报的时候,他详细讲述了每一条程序代码是什么意思。
“嗯,要是没问题你就干吧。”师父的一句简短回答让他欣喜若狂。15个零件加工完毕后,高兴劲儿还没过去的秦世俊就接到了要被严重批评的通知。原来,下一道工序的工人反映,这批加工的零件和以往的加工零件不一样,应当属于废品。废品,这就意味着所有零件要重新做。从原料生产、引进、投料到前期工序等,所有程序要重新走一遍,损失15万元的资金不说,还会影响客户的收货时间。
听到消息,秦世俊自己也吓了一跳,但再次查看自己所编写的程序时,一股莫名的坚定涌了上来:我没错。事实证明,他确实没错。设计人员在比对了秦世俊加工的零件和设计图纸后,给出的结论是:完全吻合。出现和以往加工零件不同,是因为过去在手工画线的时候,关键部位的数据虽然是准确的,但是过渡曲线部分的随意性比较大,而秦世俊通过电脑程序设计把过渡曲线部分规范化了。原因明确后,秦世俊立刻从被批评的对象变成了重点表扬的对象。
好钻研的秦世俊入职不满一年,就在哈尔滨市数控工人技术比武中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晋升为高级工。这个在技术路上意气风发的小伙子,朝着自己心中的航空梦策马扬鞭。
得到认可后,秦世俊开始参加考试,可是第一次他就失利了。“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在规定的时间内,我研究不出来。”原来一直钻研数控铣床技术的秦世俊在电脑操作上已经无可挑剔,但是普通机械加工的本领他却不熟练,在日常工作中可以用几天的时间来思考难题,但是在考试中,他的缺点就暴露了。从那以后,秦世俊开始苦练普通机械加工,细心体会铣削加工的要领。等技术稳定后,他转战数控机床,从零件装夹、机床操作等基础知识开始学起。
那段日子他放弃了休息时间,平时下班后、周末、节假日都奋战在机床前,一点点精心地加工工件,从而练就了一身本领。通过听、摸、看三步,他就能判断出零件是否合格。
2004年,在全国同工种技能比武中,秦世俊一路过关斩将,取得哈尔滨市第一名和黑龍江省第四名的好成绩,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师,拿到通往全国赛场的“入场券”。大赛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可公司的生产任务却进入攻坚阶段,权衡过后他毅然放弃比赛,回到了自己的岗位。“哈飞是我的根、我的魂、我的家,我的本事和成绩是哈飞给的,在它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坚守岗位。”此后的7年时间,他没有再参加任何比赛,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公司的科研生产中。
随着不断学习,秦世俊成为哈飞“攻坚克难专业户”。说起这个外号,还要从一个扭轴说起。那是某型飞机的关键件,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时间要求紧,没人敢接活,但秦世俊选择迎难而上。当时在哈飞车铣复合中心的秦世俊,为了不耽误正常生产,将加工试验安排在了半夜十二点以后,经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漆黑的工房里,只有秦世俊机床上的灯是亮的;寂静的夜里,只有秦世俊的机床是轰鸣的。为了更清楚地看清刀具加工轨迹,他时常在狭小的机床上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双腿发麻得站不起来,双手经常被飞溅的铝屑烫伤,身上大汗淋漓。尤其是到了凌晨两三点,秦世俊困得睁不开眼睛,他强打精神编写程序,继续试验。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巨大的挫折感和压力笼罩在他的心头。终于在试验了四个通宵后,该扭轴加工成功,并将生产效率提高了四倍。而这次攻坚,只是秦世俊无数次拼搏和奋斗的沧海一粟。
飞机零部件的加工质量直接关系到产品性能和驾驶员的安全,所以误差超过0.01毫米零件就要报废。因此秦世俊常说:“精品与废品的距离只有0.01毫米。”
在加工某型飞机关键件时,由于法国专家对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高,且加工周期短,秦世俊主动请缨,与法国专家交流,反复思考、试验,最终确定了加工方法。两位法国专家倒班跟踪生产,而他一人“全天候”作业。当一件件零件完美出炉时,挑剔的法国专家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从一名初级技工到高级技师,秦世俊完成了技能上的提升,实现了人生的跨越。但他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技能工人的队伍真正强大了,“航空梦”“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2014年,在秦世俊所在的“现场攻关组”的基础上,哈飞成立了“秦世俊劳模创新工作室”。身为团队的领头雁,他把十几年摸索出来的技能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主动与年轻人分享经验、妙招、心得。时间长了,工作室的徒弟也不喊他师父,而是一口一个“哥”。
数控铣工张鹏飞刚进工作室时,在高精度零件的加工中工作常常出现问题,一度有些灰心。秦世俊聽说后主动与他沟通,把自己编写的数控加工资料送给他,帮他迈过了眼前这道坎儿,也令他对数控加工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如今,“秦世俊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都已成长为公司科研生产的骨干,工作室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等多项荣誉称号。
从普通技工成长为技能专家,从产业工人锤炼成大国工匠,没有人能想到,儿时便深埋心底的一个个小梦想,竟能在智慧和汗水的浇灌下开出如此绚烂的花。“大国工匠”“最美职工”“工人院士”……荣誉加身的秦世俊如今仍在向自己一生追求的梦想不断奔跑。
在一次接受完电视采访时,秦世俊在屏幕上终于看到了父亲激动的表情:“我干了30多年了都没能做到,我儿子把这个难题解决了,作为他的父亲,我真的很激动。”如今的秦世俊有了新的梦想,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报考军校,可以驾驶自己生产的直升机在祖国的蓝天翱翔。他,将像父亲一样,把航空强国的信念传承下去。
2023年2月28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的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上,秦世俊发表获奖感言:“我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带动工作室成员为公司解决更多的生产难点、堵点问题,培养更多青年技能人才,为航空装备制造业注入新鲜血液。也希望和更多大国工匠交流学习,继续充实自我,生产出更好用、更先进的航空装备,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助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编辑|郭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