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数学思维发展的高中数学“问题串”设计

2023-07-06王晓娜

数理天地(高中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问题串问题设计数学思维

王晓娜

【摘要】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串”,指导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层层递进开展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本文简述高中数学“问题串”设计的重要性,以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为切入点,深入探析“问题串”设计策略,以期学生能真正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数学思维;高中数学;问题设计

纵观当前高中数学问题设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要么是问题设置随意,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么是问题缺乏合理性,影响学生深入思考.显然,这些不足会降低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学生高阶思维发展.而以递进性为原则设计“问题串”,用作教学活动的关键线索,能让学生在解決问题中,形成主动探索的欲望和积极性,进而获得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1 高中数学问题串设计的重要性

1.1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更多承担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身份、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思维,则是值得深究的问题.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选择“灌输式”教学法,直接将新知告诉学生,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对此,教师可借助问题串,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发现新知、理解新知,并获得相应的数学学习经验和能力[1].

1.2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高中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且新知讲解速度较快,部分知识的理解难度较高.而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串,并挑选恰当的时机提出,逐一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未知的内容转化为已知内容,进而助力学生理解和记忆,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

1.3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数学课堂中经常有图形分析、数字计算等内容,学生在面对这些内容时容易感到枯燥、无趣,尤其是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厌烦之感.而在课堂中合理运用问题串,则能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在探究问题中,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要符合教学目标及学生学情,以便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顺利完成教学目标[2].

2 指向数学思维发展的高中数学问题串设计策略

2.1 结合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串

教学目标贯穿数学课堂始终,发挥着导向作用.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多是围绕知识点设计问题,忽视了对教学目标的参考,影响了课堂整体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在设计问题串时,应先深入分析课堂教学目标,结合教学要表达的效果设计梯度明显的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使教学更具针对性[3].

例如 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2.4 圆的方程”教学为例,首先,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1)掌握圆的基本要素,运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辅助理解圆的标准方程;(2)借助圆的标准方程,进一步深化对圆心和半径的理解;(3)通过练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求解方法.实现以上三个目标则能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主动探究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随后,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设计以下问题串:

问题1 你对“圆”有什么认识?

问题2 怎么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方程来表示圆?

问题3 观察圆的圆心在坐标原点、x轴、y轴等不同位置时,圆的标准方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问题1的目的是让学生复习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实现新旧知识衔接的同时,也为解决问题2做准备.而设计问题2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推导中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提高学生的逻辑性与严谨性.设计问题3的目的则是让学生画出不同情况下圆的标准方程图象,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学生解决以上“问题串”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实现能力和思维的发展.

2.2 根据教学原则,科学设计问题串

2.2.1 目的性原则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应明确教学本质,并遵循“目的性”教学原则,根据所学内容及学生认知能力,设计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促进新知的内化[4].

例如 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3.2 函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函数的单调性”这一知识点时,应结合学生学习需求设计问题串,具体内容如下:

问题1 请尝试从数学角度出发,说一说脑海中对“波澜起伏”“蒸蒸日上”等成语的印象.

问题2 借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画出函数图象,并写出其解析式.

问题3 根据绘制出的函数图象,整合语言,描述图象中的变化趋势.

教师设计问题串中的每一个小问都贴合教学目标,且符合目的性原则.问题1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把握函数的特征;问题2设计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熟悉的情景出发解决问题,以锻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3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由具象向抽象过渡.由此,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锻炼相应的能力,实现思维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2.2.2 启发性原则

高中数学课堂中精心设计问题串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持续性的思考,二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多个问题之间的联系作用,通过问题间的联系启发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多是以知识为本位设计问题,导致前后所设计的问题缺乏连贯性,学生无法在思考中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影响个人认识体系构建.对此,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遵循“启发性”原则,在设计问题串时突出问题之间的连续性,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将零散知识整合起来,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

例如 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3.4 函数的应用(一)”教学为例,教师应借助习题来设计问题串,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激活思维,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具体内容如下:已知函数f1x=ex-2a+1,f2x=ex-a+1,x∈R,1≤a≤6.

问题1 假设a=2,当f1x=f2x时,x的值是多少?

问题2 假设x∈R,f1x-f2x=f2x-f1x恒成立,a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问题3 假设x∈1,6,试求函数gx=f1x+f2x2=f1x-f2x2的最小值.

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解决问题,并在教室中来回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通过代数法正确解出问题1,求得x的值.但对于问题2.问题3的解答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由于f1x-f2x=f2x-f1x和gx=f1x+f2x2=f1x-f2x2是较为复杂的函数,部分学生片面地认为这两个问题解答难度较高,进而影响解题信心.归根结底,致使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自身缺乏解题信心,二是未能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思维没有得到启发.对此,教师在解题教学中,应着重带领学生分析这三个问题之间的联系,通过整理和化简,学生可以认识到问题1与问题2本质上就是一个问题,都可以用代数法解决,只不过问题2中对参数加以变化.基于此,在解题教学中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解题信心.

2.3 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问题串

2.3.1 导入环节联系生活,设计问题串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开始,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保证后续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课堂导入作为一堂课的开始,教师应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设计问题串.具体来说,高中数学知识抽象性较强,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枯燥感,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串,借助生活中数学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数学课[5].

例如 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7.5 正态分布”教学为例,归纳正态分布曲线的性质特点,掌握3σ原则是本课学习中的重难点,若直接将整理后的知识告知学生,则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对此,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设计生活化教学情境,并依托情境内容设计问题串.首先,教师先通过学生测试成绩来创设教学情境:由于学生的数学成绩通常是高分和低分人数偏少,中等分数人数偏多,所以数学成绩的分布密度多呈两头低、中间高的对称曲线近似,如果你是数学教师,学校要求你根据测试成绩,将200名学生划分为10个小组进行数学竞赛,请问:如何分配?每个小组分多少人?学生在根据问题展开讨论:“不能按照排名顺序分组,否则各小组综合实力差距较大”“可以对学生成绩进行分层”“平均分每个小组应该是20人”“但考虑到平衡综合能力,各小组人数不一定要相同”等等.教师要顺势引出“正态分布”概念,并利用多媒体演示高尔顿板试验,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类比、归纳中感悟知识的发生过程,进一步深化对正态分布概念的掌握.基于此,成绩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是其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在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就会结合自身的理解展开讨论,对正态分布特征有初步的认识.再通过第二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正态分布在实际生活中的引用,加深对知识的印象.简单的几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活跃思维,对后续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2.3.2 新授环节结合难点,设计问题串

高中数学学科有着知识数量多、教学任务重的特点,教师几乎每一节课都会讲解新知,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而对于新知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应借助问题合理地引导.传统教学中,教师机械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缺乏思考和探索,则无法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对此,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串对学生进行引导,在研究教材,明确学习重难点的基础上,设想学生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逐级分化,设计具有递进性的问题串,从而鼓励学生在持续性思考中突破重难点.

例如 以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2.2 基本不等式”教学为例,本课的难点为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围绕“最值”问题设计问题串.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习题:已知0<x<1,则x4-3x取最大值时,x的值为___________.引导学生审题后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部分学生认为可以运用调整系数法,再运用基本不等式相关知识进行解题.教师则继续提问:如何运用调整系数法?能将式子中的系数随便调整吗?学生思考后认为,因为0<x<1,所以x和4-3x都是正数,要求出二者的最大值,需要将两个式子转化为常数,所以,可以将4-3x变为13×3x4-3x,即x4-3x=13×3x4-3x≤133x+4-3x22=43,当且仅当3x=4-3x,即x=23时,式子取“=”,得出当x=23时,x4-3x取最大值.随后,教师借助问题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本题在运用调整系数法解答时,除了将括号外x的系数变为3外,还有哪种调整方式?请尝试作答.借助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发现还可以将x4-3x中的一次项系数变为-1,也能得到相同的答案.基于此,教师先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问题串,以实际问题为线索,层层设问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了高潮.环环相扣的问题下,一步步指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解题中总结经验,以攻克学习重难点.

3 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精心设计问题串,并挑选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探究问题,对培養学生的推理思维和辩证思维有着较大的帮助.教师应以问题为教学主要线索,科学设计问题串,并将课堂学习与解决问题相结合,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促进学生思维与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思源.基于“问题串”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6):144-145.

[2]李维维.高中数学“问题串”设计的“四性”[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12):6-8.

[3]鲁明星.优化问题设计,让高中数学教学更有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31):11-13.

[4]刘窗洲.高中数学渐进式问题串的设计与实施[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1(12):6-8.

[5]姜璐璐.巧用问题串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04):98.

猜你喜欢

问题串问题设计数学思维
精心设计问题串 提高复习有效性
精设计,巧提问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以问题串为主线、以概念图为依托的课堂教学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精心设计“问题串”,提升高三数学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