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07-06夏真希
夏真希
【摘要】立足小学数学课堂,从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跨学科教学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开展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实践、深化课程改革和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跨学科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已经发布,学习新课标,了解国家教育的方向,把握学科特点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分内之事。只有认真研读新课标,才能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以课程目标为导向,树立新思维,践行新教法,做一个有情怀、善学习、懂课标、爱教育的优秀教师。在新课标中,“核心素养”“大单元”“跨学科”是其中的热词。因此,教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合适的策略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大单元教学以及跨学科教学。
一、小学数学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
核心素养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教学是否有效,归根结底在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果。教学要依托和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核心素养的生成。
1.沉浸式教学,促进学生课堂参与
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学生亲身的参与,长久的践行。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必须想尽办法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新课标指出学习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此,笔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沉浸式”教学方法,以课本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课堂活动,把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比如,在教学“认识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习需求,自然地导入到对“米”的教学之中。通过带领学生制作一米长的彩带,利用教具引导学生探讨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再通过小组活动,指导学生估计度量的结果。其他小组总结本组的关键词并阐释,由此构建出“估准表象—认清推理—用巧创造的结构化的活动设计”。这一设计也正好契合了核心素养—量感的培养。笔者在为此设计教案时,也逐步理清了对量感的理解。
2.立足于生活,以数学眼光观察世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知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以概念课教学“小数的认识”为例,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已经有关于小数的生活经验,比如购物活动中购物小票上的价格和质量都会有小数,疫情期间每天的晨午检体温测量也是小数,学生量身高、称体重时记录的结果等都是典型的小数案例。在导入部分先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哪些情况下可以见到小数呢?通过课前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会立刻思考生活中见到的小数情境,进而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小数特征、读法、写法以及含义的研究中。
3.设计探究性作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
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实世界找到已有生活经验中与新知相关的经验。还可以在进一步探究后,设置课后探究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数学知识,再次思考现实世界。
比如在学习周长后,可以设置探究性作业:请用周长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中的周长知识。学生就会积极观察现实中周长的应用情形,如购买衣服测量腰围、购买帽子测量头围就是利用周长的知识。学生还会实践并创造性地去测量房间的周长,发现用尺子测量并不是唯一的方法,也可以通过数地砖的方式,通过数周边一共有多少块地砖,乘以地砖的边长的方法测量房间的周长。这些创造性的应用就是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再次思考现实世界的体现。
4.規范数学语言表达,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数学本身具有独特的语言,学习数学后可以体验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简洁性。比如:小学阶段基本的数量关系归纳为四类:部分数+另一部分数=总数;大数-小数=相差数;每份数×份数=总数;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比量。根据这样简练的数量关系归纳,学生发现很多数量关系都可以进一步归纳,比如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等其实都是每份数×份数=总数的延伸。数学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现实生活中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通过数学语言的表达,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欣赏数学语言的简洁与优美后,也进一步体验到严谨而简练归纳规律的重要性。
二、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
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单个知识的教学,一个概念,几个例题、大量练习的教学模式,虽然学生掌握了知识,却没有形成相应的数学素养。这就需要教师把知识结构化整合化,这是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从学生的深度学习出发,整合教学目标,帮助与促进学生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结构。
1.重视单元主题图的教学
新课标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课程改革立足于教材的编写,在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之上,通过多组图片构建单元主题图,并由此进行单元活动的策划。数学知识存在结构性,但通过主题图,将这些结构性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连接,打通了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壁垒,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提供了丰富的支架,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深化对数学思想的认识。
比如,在“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通过创设充满乡村生活气息的农舍情景主题图,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以对话框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麦地面积怎么计算?粉刷的墙面什么形状,面积怎么算?不规则的池塘面积怎么算?学生通过思考这些实际问题,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整体的感知,对本单元探究的知识充满好奇和期待,为单元整合学习充满信心和动力。
2.重视学习内容的整合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上比较注重数学知识的纵横联系。首先,从纵向上来看,是进行螺旋式教学内容的设置;其次,从横向上来看,则是单元式内容的安排。这样的编排方式体现了数学知识的整体性、逻辑性和迁移性。大单元教学是一个纲,是一根红线,把知识串起来即“联断点串散点”,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大单元教学表现的形式主要是主题活动或者项目式活动,在结构中、在联系中进行教学。这种方式并不是排斥双基的学习,而是防止将知识点割裂成碎片,强调在整体的背景下进行知识点的教学。
比如,“多边形的面积”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又是学习组合图形面积和圆面积的基础。这些知识,其探究的过程与方式都是相通的,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都是一致的,这就为教师对数学内容进行整合提供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把利用方格探究长方形面积的方法迁移到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的探究学习中,整合为一节课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图形转换,渗透转化思想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进行充分探究之后,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就可以提出思考: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又以什么方法和策略进行研究呢?从而又把这两节整合为一节课(根据学生学情而定),或把梯形面积与组合图形的面积进行整合。这个可以节省单元授课时间,腾出时间进行拓展练习与运用。
3.重视学习方式的整合
新课标指出:认真听讲、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更加突出,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更深入地去自主探究,更广泛地去合作交流,更大胆地去操作实践,体验成功的快乐。
“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不管是哪种多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都要鼓励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概括、总结等过程,让学生放开手脚,放开思维,大胆进行动手操作,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中达成深度学习,并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完善逻辑推理,在概括总结中掌握具体方法。由此,让学生自行进行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从而深化对面积计算公式的认识,形成深刻的记忆,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数学素养的提升。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整合
新课标指出: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对数学思想方法多加体会并在解题中运用,由此获得更多的数学经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本质内容,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数学思想方法往往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是学生不断地在数学活动中感悟出来的,是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基础。
在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转化思想有着充分的体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几道典型的趣味题目,向同学们展示转化是如何把不规则图形变为规则图形,把不同形状变为相同形状,把未知图形变为已知图形,进而求解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学生要进行观察与分析,亲自动手剪拼,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探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将深刻地领会转化思想的运用。
在大单元教学中,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知识的脉络更加清晰,数学思想方法在其中的展现也更为充分和深刻。此外,大单元教学深化了知识的深度,在多种探索中,多项学习任务中,学生将能够更充分、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三、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正式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并指出“原则上,每门课程要有不低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跨学科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少的,对于很多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1.结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当下,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信息技术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媒体、电子白板、微课已经成为了课堂的常客。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一直是教学和学习的难点所在。而信息技术恰巧能够以动态、直观的方式展现抽象的知识内容。不过,一直以来,教师是主要的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信息技术学科也是小学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鼓励学生做信息技术的使用者。比如,教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微课和PPT教学课件,如此一来,就很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融合,教师的教学模式也由此实现改变,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增强。
2.英语元素与小学数学教学的碰撞
三年级开始有了英语课,对于小学生的英语教学要求不高,但需要学生识记英语单词及简单句型。借此,笔者在数学课堂中引入英语。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用字母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图形周长或面积公式是经常有的现象,但学生记不住C表示面积还是周长,总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把C与S混乱,在讲解公式时,笔者让学生结合其形而记忆,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如在“多边形的面积”学习时,用字母表示周长与面积公式,让学生在课后去上网查查为什么用字母C来表示图形的周长?学生经历查找后,印象深刻,更能记住其代表的意思。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偶尔使用一两句简单的英语,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来句Look at the blackboard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原本单一、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活泼有趣起来。
3.增强数学教学艺术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面对着复杂的计算、抽象的思考,逻辑的推理,很多学生都望而却步,很难对数学的学习提起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应该从数学的学习跨到艺术领域中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数学的美、数学的魅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艺术是一门语言,是他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当数学与艺术融合在一起时,他们则可将数学学习以有意义的方式融入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从而体验数学的有用性、数学的神奇以及艺术的美。
4.充分挖掘教材,感受数学与德育的融合
教育应该以德育为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对学生的思想以启迪,对学生的品德以熏陶。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着很多数学史的内容,其中所介绍的数学家的故事,数学文化的发展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加感到数学的魅力,从故事、从文化汲取个人成长的养分,砥砺学习,矢志奋斗。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標的颁布,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也已然来临。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应时而变,确保新课标的落地。通过对新课标的研读,笔者加深了对核心素养大单元设计和跨学科教学的理解,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思路,为进一步开展好课堂教学实践,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秀文.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模块教学的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4).
[2]张树敏,崔华正.深度学习视野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研究[J].英语教师,2020(4).
[3]顾晓丽.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考分析[J].新课程,2022(03).
[4]赵红芳.关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的几点思考[J].知识文库,2021(11).
[5]杨帆.关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