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画”语境下的现代建筑空间研究

2023-07-06孙曼曼陈雨露

艺术科技 2023年13期

孙曼曼 陈雨露

摘要:在建筑设计巨匠贝聿铭眼中,设计科学与建筑美学的实质是空间和形态的联系。“如画”作为建筑艺术中的一种美学范式,提供了一种别样的认知现代建筑空间美学表达的基点。文章以“如画”审美与现代建筑的关联性为切入点,探究其对建筑学科的独特指导意义,解析现代建筑的“如画”空间表达路径,研究现代语境下“如画”美学对当代建筑的设计策略以及空间呈现方式的影响。通过探讨“如画”美学思想如何从园林层面发展延伸至现代建筑空间如画观、建筑空间的组织模式及丰富的建筑视觉空间,阐述“如画”语境下的现代建筑空间通过空间序列与视觉审美的关系。根据当代设计大师现代建筑空间的“如画”作品实践,从“如画”式转译、建筑意境生成两个方面,构建现代建筑的“如画”式再造框架,引申出其对当代城市建设和建筑空间研究的启示,为当代语境下的地域建筑空间设计提供更多样的审美视角和观察视角以及一种全新的创造可能性。文章认为,“如画”现代化建筑的空间和环境是一种新的艺术重构,追求一种回归自然的态度,其更加重视建筑的内在质量要求和人对建筑直观感受,重视为人带来的情感体验,起到愉悦人心的作用,能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关键词:如画;现代建筑空间;视觉空间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3-0-03

0 引言

“如画”是从西方传统审美转向现代审美的一座“桥梁”,是对当代建筑空间审美的基本特性进行再认识与再创造的基础。本文从绘画意义特征和变化规律入手,讨论绘画美学、现代抽象绘画、现代绘画对建筑的启发。如诗性的美学观与传统的美学观相脱离,形成了一种新的美学意蕴——“如画美”。其建立在两个截然不同的认知范畴的基础上:直观和理智。直观的认识由影像构成,包括直观的形态、整体的经验、下意识的内化。理智的认识则主要依靠人类思想和言语进行逻辑思考,是感官和感知间的相互联系。“如画美”注重在两种语义水平的并行表现,从而在审美情感与科学技术、人文关怀与理性追求、精神体验与逻辑思维的语义关系中找到一种平衡。

1 何为“如画”

“如画”,即结构像一幅画且拥有组织的画布形式价值,是一种美学思想的发展,涵盖领域广阔,包括绘画艺术、美学理论、园林设计、建筑设计等。“如画”的出现,源于社会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而具有人文思想、政治色彩的“如画”运动(Picturesque Movement)则为其走向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18世纪起,“风景如画”这个词的意义就已有所改变,将其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来对待十分必要。威廉·吉尔平(William Gilpin)提出“如画”作为一种审美观念,与英格兰的审美概念相吻合,并将这个术语运用到自然风光与园林建筑上。但他的很多观点源于法国的学院派绘画理论,吉尔平在他1768年发表的《版画观察》中自由借用了這些理论。“如画”作为一种“标准”的观察与描述方法,在英国的风景艺术创作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18世纪后期,“如画”理论提供了一个通向现代理论的桥梁。其不再是简单地赏析和选择是否能被纳入绘画的尺度,更多是把人直接与外在的感觉转化为内在的精神思想、具体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感觉,把表象转化为某种特殊的艺术情趣与美学表达。19世纪初,“风景如画”一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当然,它仍和乡村的景色相关联。在建筑的论述中,这与不规则或者非对称性的规划有紧密的联系,因而与哥特式复兴和作为建筑先例的乡土建筑的发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画”的特点是繁复与多变。将“如画”本质内涵理解成一种自然的审美体验,不管它是艺术风尚,还是美学范畴、法则,其意义都源于对自然的审美。用来界定“风景如画”的品质——粗糙、多元、惊喜、没有规则。

2 从园林到建筑:“如画”美学的发展延续

2.1 “如画”在园林中的美学展现

如果说传统的英国园林空间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那么如画式园林空间就是戏剧表演。如画式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中国造园艺术的巨大影响,借鉴了中国园林的意境和手法,从构景、视觉、感情、心灵感受等角度,提升园林的境界[2]166。根据场地地势,打破常规形式,以不规则的布置方式使景观具有复杂的外貌;提倡曲折设计,抛弃传统几何构形和对立性的摆放方式,将植物与风景建筑有机融合,通过模拟和重现大自然,营造“回归大自然的气氛”。

中国哲学思想和中国古典园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如画式园林的发展,从只关注实体到开始发现虚空之美,重视个人体验与认知。同时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设计法则,对后来对空间的理解和处理,为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提供源泉,并对现代建筑运动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如画”美学之于建筑

“如画美”起初主要对园林设计的理念产生重要影响,一直到18世纪中期才逐渐对建筑产生比较明确的影响。英格兰如画式的花园景观在当代的建筑空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曲折蜿蜒的道路系统,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呼应,都与现代建筑有牵扯不断的关系。

用“步移景异”来诠释如画式空间再合适不过。园林史学家约翰·迪克松·亨特将园林中的游览方式分为三种:列队行进、散步和漫游[2]166。列队行进一般出现在典礼上,有清晰的目标方向;散步者则有较为明显的目标方向,不过路途中也会欢迎突然出现的东西;漫步是没有很强方向性的路径。正因为漫步没有方向性很强的路径,所以散步活动相对而言比较接近如画式空间的中心思想。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空间设计中,不少城市规划设计者与建筑艺术家都曾开展基于散步活动的系列探讨和实践。例如,以密斯和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建筑大师对建筑思想和作品的剖析,阐明了如画式传统和早期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并为理解中国现代建筑的丰富内涵和室内景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撑、丰富的案例依据。

3 “如画”语境下的现代建筑空间

3.1 建筑空间的组织模式

世界著名建筑师密斯提出,建筑设计应立足于“少就是多”的功能主义美学思想,他的作品兼具简洁与平衡的设计特点。在密斯的建筑实践中,隔墙是一种提示工具,会指引人们在如画式的建筑空间中细致地欣赏风景,即“漫步式运动”。建筑能“打开”或者“遮蔽”斜坡上的风景,游客在欣赏风景全貌之前,往往要经过数次的辗转。在这样一个“流动空间”中,观众变成了一个“流动的观测者”。“流动空间”实质上是一种生动的力量,是内在的建筑本体和建筑室内外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模糊感。

密斯的建筑空间组织结构在柯布西耶的大部分作品中得到了体现。他的建筑空间组织往往复杂而又自由,主要受建筑本身、建筑周围环境和部分室外景观影响。从一个单独的窗口所能看到的不过是一小块区域,更多的风景只有在曲折的漫步中才能发现,因此,观者并不能将整个区域尽收眼底。同时,这个曲线原则也被应用到了现代建筑空间中,其室内回旋设计促进了开拓性的空间流动。一方面,其下层建筑被完全架空,体现了密斯“流动空间”的概念。围墙不仅起到了承担重量的功能,一楼的底层空气也由此得以释放,人们能在其中畅通无阻。另一方面,架空立柱突破了以往一楼围墙的景观限制,将底层空间变成“零点五室内”、半户外的“灰空间”,从而变成人与自然之间最亲密且极为戏剧化的场所。

3.2 丰富的建筑视觉空间

建筑师戈登·卡伦基于英国浪漫主义的传统“如画”思想,提出城市景象间应具有协同美。他提出人类对环境的理解是通过视觉来获取的,强调其更多是人们内心的主观感受,即视觉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人们的记忆以及体验经历。

在柯布西耶看来,居住在其中的人才是让建筑“活起来”的关键,他所设计的朗香教堂(见图1、图2)位于斜坡之上,几乎只有到达山顶才能看到。从山顶的四个方向眺望,都能看到地平线,壮丽的景色从山顶向四面八方展开。教堂墙面有尺度不同的喇叭形窗洞,是教堂主要的采光面。由半圆形穹顶、弧形墙体以及水泥格栅组成采光塔,光线自格栅进入采光塔,经采光塔内的墙漫反射进入教堂室内,营造纯洁、神秘的氛围[3]173。教堂主入口门上的画面非常吸引人眼球,是对世界各地的山脉云彩进行抽象设计形成的图案,进门后一段步移景异的旅程就这样展开了。教堂的内空间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不规则的造型夹杂着室内的夹层平台和室外的布道坛,都出挑于墙面,悬浮在半空中[4]24;窗洞上是绘有抽象几何纹的彩色玻璃,在整体纯净的同时多了一些细微的点缀,在画面表现上,增加或大或小的“静物”[5]59;大小不一的开口使彩色玻璃的光影效果更为明显,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5]60。幽暗之中,透过墙面直射进来的光线使圣母像只能被看到轮廓,却似光芒万丈。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柯布西耶将建筑视为一首诗歌,通过透视、体量、光线和色彩,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空间体验,让大众自主地发现眼前奇妙空间之外的未知空间所具备的可能性。

新概念“如画”空间,突出了人作为场景的主体,它不仅能解决大多数市民的生活需要,还能满足“如画”般的视觉美感需要,从而实现缩小美学感觉与经济技术发展之间的差距的目标。“如画”艺术的一个重要审美价值就是对审美的重视和对视觉感知的重视。通过对视觉感官的推崇,使“如画”由传统的自然审美模式转译为现代建筑空间的视觉表达,通过对视觉意象和精神认知的结合,创造了一种新的建筑意境。

4 结语

建筑师们通过建筑实践和理论归纳,逐渐在“如画”语境中建立起了当代的建筑空间组织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建筑现象学为基础的场所理论,对当代都市设计和当代建筑空间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冲击。它把人带到建筑的内部空间,使空间成为一个具有明确特质的场所,是人、环境和建筑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不仅包含立体的空间,还包含时间的维度。许多建筑师的观念都是从这种空间结构系统中发展和演化出来的,如库哈斯、扎哈、妹岛和世、BG事务所等。在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巧妙的流线设计、行为组织、场地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无不体现出如画式空间美学序列的影響。换句话说,现代建筑经典的空间组织结构也是从“如画”美学的角度发展而来,建筑可以由内而外对内部空间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建筑外部的空间组织序列也正逐渐朝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内部空间扩展,最终将室内外的空间序列融为一体,在时空转换中,形成更天然、协调的形态,形成空间的连续性。空间之间的过渡也变得更加自然、和谐,营造出如画式的建筑空间艺术效果。

如画式的现代建筑空间重构,目的在于寻求“如画”的实质而不在于形态,是基于区域的文化底色,对建筑的空间和环境进行新的艺术重构。从“如画”到中国古典庭园,从“如画”到对当代室内和室外建筑空间的探索,都回到了自然的状态,更加重视人的需求和对建筑内在质量的要求。“如画”并非唯一的判断尺度,亦非一种审美的范畴,“如画”的现代化建筑,具有如画般的视觉特征和内在功能,使人感到舒适和萌生想要居住的愿望。

参考文献:

[1] 郑伊畅.以“如画”观伦敦大火后的重建规划及启示[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5):41-42.

[2] 李晓卉.现代建筑自由的空间是如何开始的:“如画式”空间引发的现代建筑空间组织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6(2):166-167.

[3] 孙丹婷.勒·柯布西耶艺术思想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9:173.

[4] 刘品轩.柯布西耶与海杜克的非建筑绘画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6:24-25.

[5] 廉明恒,高宁.朗香教堂建筑结构的美感特征研究[J].艺术研究,2022(1):58-61.

作者简介:孙曼曼(1997—),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陈雨露(1997—),女,江苏盐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