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遇见司马迁

2023-07-06张骞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23年3期
关键词:李陵司马汉武帝

张骞

最近一段日子,我通读了一遍《史记》;也正是最近这段日子,我失眠了。

这样的日子毕竟不好过,我想,我不会像川端康成一样,惊讶于一株未眠的海棠。可能,司马迁亦不会在不眠的日子里留心哪朵花同样清醒。

探源

司马迁之伟大,不仅仅在于留下一部“无韵之离骚”——《史记》,更在于他的人格高尚、学术中肯、知识渊博、眼光独到。

一个伟大人物的诞生不是偶然,需要一个更伟大的人物去培养,站在司马迁身后的人便是他的父亲司马谈。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从这段《史记·太史公自序》可以得知,司马迁确立了自己的家族世系起点。

他比较可考的先人是司马错,秦惠王时期的著名人物,伐蜀一役奠定了他的地位和功勋。他的儿子是谁史书没写,反倒是他的孙子司马蕲留下了些许事迹,秦赵长平之战他参加过,后来和白起一并被秦昭王赐死。司马蕲之孙司马昌当过治粟内史下面管铁矿的官。再往后就明晰了,司马昌的儿子,也即司马迁的曾祖司马无泽,做过汉市长,一个人数在万户以下的小地方的行政长官。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曾封为第九等的爵位“五大夫”,再往下,便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了。

史官这个近乎卜祝的官职,在先秦乃至远古是很受器重的。远古时代一片混沌,人类在广袤的大地上直立行走,寻找食物和栖身之所,再没有什么其他奢望。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之间,人类掌握了更多的生存技巧,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仍有太多的未知让人类感到迷惑和恐惧。很偶然的,一个人站出来,他仔细观察,善于推理,预言了一些现象的发生,带领族群在历史的长河中前进了一小步。这一小步,就奠定了最初的巫祝体系。“在男曰觋,在女曰巫。”随着权力体系的建立和逐渐完备,大巫之下分离出小巫,金字塔式的统治结构慢慢成形、固定。章学诚说“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分化出来的官吏,职能更加细化,还掌握着某一门类非常切实具体的学问。另外,根据研究者分析,由巫分离出各种官职,覆盖诸多领域,后世也加以细化、专业化,有的还世袭下来,成为家族技术:士分成司徒、司马、司空,史分为史、祝、宗、卜、吏,巫分成筮人、筮医、巫马、巫,工分为乐工、工、祝工、百工等。

司马迁家族远祖时代是做过史官的,其职责之一就是知天道,掌祭祀,记事记言,管天文历法。从造字形象看,史的形状就是一个人拿着简册,表示他不能离开书本,书本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史官的工作研究及其传承都严格而封闭,那时史官的社会地位和出身也都很不简单。当然,随着周王朝逐渐没落,王权旁跌,史官就显得落寞多了,没有人会为得到一个闲差、苦差而去争破头。《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颇有些无奈和不甘:“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但他接着又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表明了自己鲜明而坚定的态度。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坚守显得尤为难能可贵,这也就不难解释司马迁日后受腐刑而不选择自戕,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精神动力和强大支撑来自何处了。

司马谈生年不详,离世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这时司马迁大约二十六岁。司马谈曾师从唐都、杨何学习天官、《易》,李长之先生认为他深受道家自然主义的影响。司马谈自身学识丰富,通晓历史和天文,还有满腹热情和雄心壮志,他重新拾起远祖的事业。可惜天不假年,他的远大抱负只能托付给司马迁。在重视孝道的汉代,司马迁流着热泪听完来自父亲的遗嘱。司马谈知道自己的儿子风尘仆仆出使西南回来,为无法参加封禅大典这个历史性时刻而懊丧,可他还是勉励司马迁:“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看着病榻上的父亲充满期待的热切的眼神,司马迁认真聆听着父亲的临终教诲,一时百感交集,洒泪表态:“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有子如此,司马谈当含笑。

奔赴

在寂静的夜晚,和文字交流,和先贤对话,似乎在冥冥中,司马迁也有很多话要说,这种双向奔赴的打开让人更加期待。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讲到自己的经历:“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还报命。”我顺着地名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司马迁在年轻时就游历了大半个国家——当然是按照汉武帝时期的疆域范围——但这也很了不起。

司马迁还是个贴近实际的人,但他的人生体验并不是单薄的、匮乏的。我们慢慢地抽丝剥茧般细看:十岁之前,司马迁的人生实践来源于牧童和耕农,即便只是玩耍,他也能留心一些事情,比如汉武帝时期的江湖豪杰郭解被杀,郭解在这之前把自己的外祖家安置在了夏阳,那里正好是司马迁的出生地。后来《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其事迹容貌,应该是郭解安置亲人的时候司马迁见过他,因而有了深刻印象。“十岁诵古文”,司马迁读书启蒙甚早,并且跟随着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这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了。司马迁少年时期,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卫青出征匈奴,大获全胜,真正做到了“寇可往,吾亦可往”。武功赫赫之余,汉武帝还设立了乐府,司马相如作词,李延年制谱并领导演奏,这都是顶级的规格。司马迁是幸运儿,十几岁的少年在这雄浑宏大的时代幕布下成长,一定不会让人失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上固然能够得到知识,但亲眼去看、亲耳去听、亲自去走,充分调动起自己的感官参与其中,这才是长见识的法宝。司马迁二十多岁的游历给我们做了一个极好的榜样。我们跟随着司马迁再走一次他经历的地方,江淮、会稽、九嶷、沅湘、齐鲁、梁楚,无一不是人文歷史丰富、留有极为可观的史料的区域。江淮之地,大体是江苏和安徽北部,司马迁坚持实证主义的观点和做法,实地考察了韩信母亲坟地的情况,证明传言不虚。在此向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史记·河渠书》),又去会稽,再次实地查访大禹探穴之地。后折向西去,到九嶷山,看过传说中舜的埋葬之地。顺着湘水北上,到了长沙,屈原、贾谊都让司马迁为之感动、惋惜,青年司马迁在此领略着楚地的文化魅力。语言在流变,风俗在继承,歌舞在传递,这种外向的、轻盈的、流动的文化给司马迁上了扎实的一课。

脚步不停,司马迁继续北上,到了齐鲁大地,可能在此盘桓良久,要考察、观摩、凭吊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他向往着孔子的人格,“余读孔氏之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只回留之不能去云。”(《史记·孔子世家》)齐鲁之游令司马迁收获满满,接下来却困厄于鄱、薛、彭城。此地楚汉之争时发生过多次战争,汉初诸多王侯将相也是这里的人,留下的史料足够让司马迁兴奋一阵了。

接下來,司马迁进河南,到开封,一路上遥想当年魏国、楚国的整部历史,得到了第一手资料。根据“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的记载,这次游历已接近尾声。青年司马迁行走在苍茫大地上,丈量着自己热爱的土地疆域,舒展着自己的心胸气魄,在行走中成长着。

在这之后,司马迁做了郎中,作为帝王的扈从,有更多的机会随驾到各地去,他往西曾到过现在的甘肃,往西南曾到过现在的云南,往北曾出过边塞、越过长城,往东去,也曾登过泰山、到过大海。一个不满三十岁的人,已经走遍了全国,这一定让他倍感自豪。

然而,正是这种与生俱来又后天强化的抒情气质,给他带来了人生当中最大的麻烦。

横祸

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下诏:“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态度明确,他要对匈奴继续用兵了。这时的匈奴单于是初立的且鞮侯,听说这个消息后心里很是担心,于是把拘留八年之久的汉使郭吉、路充国等放回来,并派使臣修好。

第二年,即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苏武、张胜、常惠等到匈奴去,并带去了同样被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可是匈奴的示好并非真心,态度依然傲慢,此时汉朝降将虞常密谋劫持单于母亲归汉,苏武因此被牵连,北迁到现在的贝加尔湖牧羊长达十九年。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夏五月,汉武帝终于又对匈奴用兵,主将是李广利,李陵这时毛遂自荐,要带兵建功立业。

李陵是李当户的儿子,名将李广的孙子,年轻时担任侍中,与司马迁相识,《报任安书》中“仆与李陵,俱居门下”,所言非虚。李陵有祖父李广的遗风,汉武帝很喜欢他。李陵自己也很争气,“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有国士之风。”(《报任安书》)当再度出兵匈奴的时候,李陵不愿意在后方管理辎重,屈居二线,向汉武帝请求说要独当一面,分兵减轻李广利的压力。

汉武帝说:“现在发兵多,没有骑兵给你。”

李陵也是气盛自负:“用不着骑兵,臣愿以少击众,带五千步兵,直接杀到单于巢穴。”

汉武帝是有气魄的人,听见这样雄壮的话,便同意了李陵的请求。

李陵带兵从居延城(今宁夏北部)向北进军,走了三十多天,到浚稽山(今蒙古境内)安营,同时画了山川地形令部下陈步乐回京报告汉武帝。一切都在按照既定的计划行进:主将意气风发,士卒用命效死,行军顺利,报告及时,汉武帝大悦,陈步乐拜郎官。

可是很快,美好被击碎。

李陵被六倍于己的匈奴兵包围了!

在情势不利于自身的情况下,李陵让前列士兵拿戟盾,后面拿弓弩,突围!敌人看出李陵的兵不多,围上来冲杀,结果李陵步兵千弩齐发,匈奴兵应弦而倒者甚众,退到了山上。汉兵又追杀数千人。这一下惊动了单于,调了八万多骑兵攻打李陵。李陵且战且退,数日后,退入一处山谷。因为连续作战,很多士兵都受了伤。李陵命令三处伤的人坐车,两处伤的人扶着车走,一处伤的继续作战。再次大战,又击杀敌人数千。李陵率部继续南撤,到了一处长了芦苇的湖沼之地,匈奴人放起火来,李陵也放火自救。之后,仍是向南撤退,单于命令自己的儿子带兵出击,却被击败,连单于都从山上逃了下去。

数战之后,匈奴人没有得到什么便宜,单于也担心汉军有埋伏,似乎有些动摇,但部下却劝他到几里之外的平地再拼一下,如不能胜,再撤退也不晚。

匈奴人倚仗人多马多,一天要围打十几次,可是依然打不垮李陵,这下是真的要收兵了。

就在此时,汉军中一个投降者向匈奴报告说,李陵根本没有后援,弓箭也快用完了,只有李陵、韩延年各带八百人做前锋,打着黄白旗子,只要精骑猛打猛冲,一定能够消灭他们。单于得到确切消息,立即组织冲锋,居高临下猛烈射箭,又在高处投石而下。这时,汉军一百五十多万支箭早就用光了,只有将官才有刀用,人也多数带了伤,实在走投无路了。

就在这晚,李陵毁掉了所有旗子,埋下贵重物品,叹口气:“如果多几十只箭,一定可以突围!现在连作战的东西都没了,等到天亮就只有束手就擒了,现在分散突围,还能活着回去的,就给天子报个信儿吧。”他们准备了二升干饭、一块大冰,半夜时分开始突围,跟着李陵、韩延年的不过几十人,后面尾随而来的却是数千匈奴兵。韩延年战死了,李陵伤心又狼狈,自觉无面目见天子,于是投降。活着逃回边境的,不过四百余人。

汉武帝知道此事后很愤怒,他希望他的将领、他的士兵都是有骨气、有血性的,都能够杀身成仁,不做投降这类可耻之事。他责备了先前报信的陈步乐,陈步乐自杀;又问其他大臣,所有人战战兢兢,没有人敢出头替李陵说好话,哪怕只是一句公道话。

时任太史令的司马迁被征询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和李陵平时没有什么交情,但这不妨碍他对李陵表示自己的敬意,因为这是冒死出征,因为这是拼尽全力的壮举,也因为李陵事发群臣的态度让人寒心不齿。司马迁见汉武帝“食不甘味,听朝不怡”,便从宽慰主上的角度坦诚答复:“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不承想,汉武帝并没有体会司马迁的苦心,反而更加震怒,“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最终把司马迁交给狱吏。

失去了人身自由,对司马迁本人和他的家庭来说都是莫大的不幸。司马迁“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家里是拿不出多余的钱财来的;亲朋也变得冷漠,“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一時间平日里的朋友皆成陌路;司马迁官位不显,无权无势,根本没有人会在意他。他悲愤地说:“李陵既生降,聩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

第二年,汉武帝派公孙敖去匈奴,打算把李陵接回来。孰料其中出了岔子,公孙敖听说——注意,仅仅是听说——李陵在匈奴练兵,要帮着匈奴打汉朝。汉武帝立刻发怒,李陵一家全部被杀掉,司马迁被施以腐刑。

杀青

司马迁万般无奈,在生与死之间徘徊着,他想痛痛快快地死去,不被人看轻,可是他又想起父亲的遗嘱,夺去一个人的生命很容易,忍辱负重、踽踽独行却很难。司马迁痛苦耻辱地对任安说:“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连用八个“其次”,对一个人还能怎么侮辱呢?无以复加的痛楚令他身心都遭到莫大的打击,身体自不必多言,更多的是要面对来自“下流”、乡党的蜚语讥谤,这才最有杀伤力。司马迁“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这是司马迁最为黑暗和耻辱的日子,可是谁能理解、宽慰他呢?终归还是要靠自己!也许在某一天,司马迁蓬头垢面,根本无心收拾自己的面容,恍惚当中,不小心碰到了一根竹简,竹简上写了一半的句子像夜空的流星轰然坠地。司马迁一下子震惊了,浑身一个激灵,汗透衣背,他颤抖着双手捡起那根竹简,上面的字早就有些模糊了,蒙尘已久。就这样,一人一简,无声无言。接下来的岁月里,司马迁脱胎换骨,像是变了一个人,那个有雄心抱负和超前历史观的司马迁又回来了!自此,他开始孜孜不倦地撰写《史记》,新增、删改、整理、润色,一气呵成,在今后有限的生命里,再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他要完成父亲“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的遗愿,实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伟目标,他的倔强隐忍,“就极刑而无愠色”,在这里得到了回报!

司马迁此后又担任过中书令,依然跟随汉武帝出游四方,但终于还是完成了伟大的作品,“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藏之名山,副在京师”,“太史公曰: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收尾,搁笔,长吁一口气,顿觉说不出的轻松自在。

司马迁摩挲着厚重的竹简,终于不再有任何遗憾了……

猜你喜欢

李陵司马汉武帝
《李陵变文》非正统英雄观新探
朔风又起
李陵,没有任何伟业能和做个忠臣相比
奋不顾身
“司马”原来是官名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司马”原来是官名
“司马”原来是官名
树为何名
陪你一起读历史(6) 汉武帝竟是“玄幻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