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唇皮肤结构组成、常见问题及其护理研究概况
2023-07-06王凡于笑乾李钧翔王葳蕤李旭辉何聪芬洪奇
王凡 于笑乾 李钧翔 王葳蕤 李旭辉 何聪芬 洪奇
01口唇及红唇皮肤的结构组成
口唇是面部活动度最大的组织结构[1, 2],是面部皮肤与口腔黏膜的交界。其作为五官之一,具有辅助发声、咀嚼、表情传达等功能,承载着一个人的形象,在面部美学的感知中起到重要作用[1-4],占据面部约下1/ 3 的位置,宽度约为面部的1/5[5]。
1.1 口唇结构组成
口唇主要可以分为上、下唇两个部分。上唇的皮肤表面存在人中、人中嵴、唇缘弓等结构,红唇部存在唇珠。下唇的红唇部较上唇更厚,更加平整,高度比上唇略低。通常认为上下红唇最自然、最吸引人的比例为1:2[4]。口唇各个详细结构和介绍见表 1,如图 1 和图 2 所示[6, 7]。
口唇组织学结构由外向内共分为皮肤、皮下筋膜、肌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1]。其肌肉结构是由辐射状肌与环形肌两部分构成的,具有维持口唇功能与形态的作用[8]。口周肌肉按其解剖位置可分为以下四组[1, 2, 8, 9]:①上组:笑肌、颧肌、上唇方肌和尖牙肌;②下组:由浅至深有三角肌、下唇方肌和颏肌组成;③口轮匝肌;④颊肌。
口唇的血液供应主要源自于面动脉的分支——上、下唇动脉[8]、眼动脉和眶下动脉,血液回流则主要经面前静脉[1]。感觉神经则来自上下颌神经的分支,运动神经则由面神经支配[1]。
1.2 红唇皮肤结构
通常认为唇部皮肤由皮肤、红唇及黏膜三个部分组成,其中红唇部分的皮肤是皮肤与黏膜的移行部位,其织结构和皮肤、黏膜存在着连续性,且整体来看更加趋近于面部皮肤[10],但是就唇部角质层成分及微生物组学进行检测,发现其与皮肤存在差异[11]。
红唇的皮肤结构如图 2 所示[12]。红唇皮肤的最外层被一种特殊的层状鳞状上皮所覆盖[7],上皮仅有轻度角化和角化不全[12]。红唇的角质层很薄且角质层更新速度快,细胞中含有较多而角母蛋白,透明度高;固有层乳头狭长,几乎达到上皮表面,乳头中含有较多的毛细血管[10, 13]。紅唇的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层的平均厚度分别只有0.06、1.4毫米和0.28 ~ 0.42 毫米[14],且红唇部位没有毛囊、皮脂腺和汗腺[12]。相较于面部皮肤,红唇皮肤比面部皮肤更薄,再加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缺乏皮脂腺,所以红唇呈现为红色也较为干燥和敏感[15, 16]。
1.3 唇部衰老
随着年纪增大,唇部衰老表现为唇周皮肤皱褶、唇部轮廓不清晰、红唇干瘪变薄、出现皱纹[8, 17-20]。日晒、抽烟、喝酒都会加速这种变化[21]。女性的唇部衰老表现可能会比男性明显,这可能和女性相较于男性在唇周缺乏毛囊有关[22, 23]。
女性唇部皮肤随年龄变化的表现如图 3 所示。在所有的衰老变化中唇部容量丢失十分常见,除了周围肌肉活力下降外,主要是因为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组成的基质损失,以及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减少导致的真皮体积和弹性丧失[18],这些原因也会导致唇高下降[17]、上唇长度增加[23] 和唇缝不同的走向与表现[24]。在婴儿和儿童时期,唇缝在圆润紧致的脸颊上向上凹面弯曲;在成人时期,唇缝水平,然后在嘴角处下垂;在老年人时,唇线呈下凹曲线,因为下唇失去了支撑,嘴唇在平面上向后移动[24]。
随着年龄增加,唇部皮肤表皮层和真皮层会变薄,但是皮下脂肪层会显著增加,所以唇部整体厚度不会发生显著变化[25]。唇纹在数量和能见度上都与年龄呈线性关系,皮肤弹性下降,唇纹更加密集,也更容易出现唇干的现象[17]。而黏膜侧在宏观和微观上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25]。唇部的颜色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改变。对于颜色的评价通常使用L.a.b 三个值来描述。其中L 表示明亮程度,a表示从红色至绿色的范围,b 表示从蓝色至黄色的范围。随着年龄增大,L 、a 、b 值均会逐渐减小,L 值的降低可能受黑色素影响与紫外线辐射影响,a 值的下降则可能是受到血管面积与数量减少[26] 和血红蛋白减少影响[27]。
02红唇皮肤常见问题与原因
由于遗传、年龄、内外环境、干湿条件和化妆品使用等因素的干扰,红唇出现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本文重点讨论唇部皮肤干燥脱屑和唇炎的表现及原因。
2.1 干燥脱屑
相较于面部皮肤而言,红唇皮肤的皮脂腺缺失,角质层更薄、更新速度更快且包含不完全角化的细胞,唇部天然保湿因子相对不足,这使得唇部角质层的含水量更低,水分散失值更高[28]。当角质层水分少而保湿锁水能力不足时,嘴唇就会更加粗糙甚至发生干燥皲裂[27, 29]。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皲裂的嘴唇相比较正常嘴唇,大多数角质形成细胞的内表面更为平坦,同时,细胞表面积会随着唇裂的严重程度而增加[30]。人的上下两唇的干燥程度并不相同,上唇的电容值通常更高,水分含量更高,角质层更薄[17]。
外界的水(如洗脸时的流水) 虽然可以暂时提高角质层的弹性,但会减少天然保湿因子,从而降低角质层的含水能力[31]。总神经酰胺水平有助于维持嘴唇的水分含量,特定种类的神经酰胺也可能增强唇部皮肤的屏障功能[29]。还有研究发现组织蛋白酶D 和胰凝乳蛋白酶作为脱屑调节蛋白酶存在于嘴唇的角质形成细胞中,而组织蛋白酶D 的活性在干燥皲裂的嘴唇中降低[30]。
2.2 唇炎
唇炎是指炎症、过敏、刺激等一切发生于唇部炎症的总称,主要特征为唇部裂口并蜕皮,也可能伴随肿胀、疼痛或发痒[32, 33]。根据其病程长短、症状特征和病因病理的不同,唇炎有很多种分类方式,主要可分为可逆性(短暂性) 唇炎、不可逆性(持续性) 唇炎和与其他疾病相关的唇炎。可逆唇炎包括大多数较轻类型的唇炎,通常意味着在消除病因后症状消退;它们很少会持续,并对治疗有耐药性。不可逆型的唇炎具有更持久的特性,通常需要组织学检查(活检);与其他疾病相关的唇炎包括与特定皮肤疾病或全身疾病相关的炎症性唇部变化[34]。常见的有接触性唇炎、光线性唇炎,剥脱性唇炎、腺性唇炎等。
接触性唇炎(Contact Cheilitis) 可能由使用药物、化妆品,接触橘子、柠檬、芒果等水果或接触金属等导致,在成因和表征上与特应性皮炎有统一性,其表现如图4 所示,主要为干燥、裂隙、水肿、结痂和浸润肥厚[35-37]。在不同类型的唇炎中,接触性唇炎和化妆品的使用关系最为密切。
唇膏口红具有一定的防晒或美化作用,其中的化学防晒剂[ 如benzophenone-3 (oxybenzone)、octyl methoxycinnamate (octinoxate)] 和防腐剂( 如Gallate preservatives 等) 是引起接触性唇炎常见的物质[32],另外刷牙时牙膏也会与嘴唇接触,也可能引起相关炎症[38]。
基于上述的总结可以推测,唇炎的成因与特异性皮炎的成因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光损伤、潜在对皮肤屏障具有损害作用的外界成分均为引起唇炎和特异性皮炎的共同因素之一,同时考虑到唇部皮肤结构在组织细胞水平与面部皮肤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且厚度低于面部皮肤,因此特异性皮肤的研究可能借鉴唇炎的研究[39-41]。
03唇部皮肤检测方法与实验模型
唇部皮肤是人体皮肤的一部分,其相关指标和皮肤大致相同,但由于其结构特点,在进行检测时又有些许不同。常用的皮肤检测方法总结见表 2。
3.1 唇形态学检测
最早对嘴唇形态和美学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标准化照片和X 线头影测量分析等二维(2D) 成像工具,但二维成像方法不能识别表面的曲线和嘴唇的突出和凹陷,这些局限性使得人们很难准确地得到评估结果[3]。后来,人们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和磁共振成像(MRI) 来获取嘴唇的三维数据[2],但站立、坐姿和躺卧之间的软组织会发生变形,从而可能导致嘴唇形态测量出现误差[3]。近年来,三维表面成像系统,具有捕捉3D 图像的能力,包括形状、纹理信息与多种环境和任意形态姿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43, 44]。此外,还有人尝试使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Di4Dview) 来建立三维模型的时间序列,并探索动态唇部特征[45]。
在唇突出的测量中, Lemperle 等[46] 描述了一種基于唇高度与突度乘积值来计算唇指数的方法,这种方法通常被用于丰唇效果的评判中[47]。
3.2 嘴唇皮肤的常见检测指标
唇部皮肤常见的指标有水分含量、经皮水分流失值(TEWL)、黏弹性和颜色,使用的仪器也与皮肤相关指标的测量一致。红唇部的测量位点在下唇中间位置,因为此处面积更大更平整,测量值为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7]。
水分含量的测定通常通过对电容值的测定来确定[27]。皮肤的屏障功能受到损伤,经皮水分流失值就会增加,因此可以通过经皮水分流失值来判断唇部皮肤状态。在弹性测定方面,嘴唇的弹性较难准确测试,有研究以嘴唇的最大伸长值(U f) 和弹性指数(U r /U f) 为标准[27],其中U r为取消负压皮肤的恢复值和黏弹性部分值,又称塑性部分值。颜色方面,常见的有测量红唇部的L 、a 、b 值[27, 48]。
除此之外,组学也可以对相应的指标进行评价。目前存在蛋白组学和微生物组学对唇部皮肤角质层的蛋白质和微生物中蛋白质进行检测,检测发现唇部皮肤角质层在蛋白质层面不同于面部,微生物则和粘膜更为接近[11]。
3.3 唇部皮肤的实验模型研究方法
目前并没有仅针对红唇部的细胞模型,但由于红唇部和皮肤相似性,人们常用皮肤细胞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因为唇部拥有特殊的结构,构建唇部3D 皮肤模型对问题进行探究更加科学。有研究使用了冷冻的口腔和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来制备口腔黏膜等效物,构建的3D 模型复制了一个连续的三维皮肤—黏膜人工结构,具有明确的黏膜唇切片和清晰可识别的皮肤切片[49]。完整的三维唇结构显示正常的表皮层化,虽然无法清楚地识别出朱红色或过渡区对应的切片,但这种过渡可以被细胞角蛋白标记物识别。该研究构建的三维唇结构的大小相当于人类上唇尺寸的1/3,但该技术可以扩展到全唇。
有研究使用大鼠构建了唇部模型。将等量大鼠真皮置于背阔肌上形成预层皮瓣,并通过平行于肌纤维的背阔肌形成一个环形的肌纤维模拟口轮匝肌。这样可以使用压力计进行肌肉功能测试,通过肌肉刺激证实造口闭合。这个模型可用于遭受癌症、先天性变形和创伤导致的嘴唇重建[50]。
在人体实验方面,斑贴试验和皮肤点刺激试验是常见的研究唇炎的方法[51],该方法同样可以用于唇部产品和原料的其他研究。
04唇部化妆品功效成分调研
根据《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 年版)》中对于口唇化妆品的定义,口唇化妆品是指宣称用于嘴唇部的化妆品。口唇作为化妆品的单独施用部位而不属于面部。部分原料因为其特殊性禁止用于唇部产品或对于用量存在特殊要求。
施用于唇部的化妆品可以分为护理类产品和彩妆类产品。护理类产品重点关注保湿、修护、舒缓等功效;彩妆类产品则重点关注颜色、妆效持久、勾勒唇形、掩盖唇纹等方向。
目前唇部护理的常见成分都是与皮肤护理通用的。通过调研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唇部护理功效原料发现:常见的保湿功效成分有醇类、甘油、矿脂、牛油果树果脂、氢化大豆油、葡糖酸钙、藻类提取物、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等。常见的抗氧化成分有丁羟甲苯、维生素C 衍生物、维生素E 及其衍生物、人参根提取物、库拉索芦荟叶提取物、烟酸、肽类等。除此之外,蜂蜡是唇部用品常见的固形介质,除了可以溶解功效成分,使功效成分和唇部充分接触外,还具有润滑、保护疮面、抗菌消炎的作用[42]。此外,唇部护理产品中还会添加薄荷醇、蜂王浆、木瓜蛋白酶、葡糖酸锌等舒敏、去角质、控油等功效的原料。部分调研结果见表3。
05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于唇部护理的需求逐渐增高。未来,消费者将更注重唇部护理产品的安全性、功效性,同时也更倾向于选择天然有机的护唇产品。目前,唇部美妆和护理二合一的产品已经逐步成为一种趋势,唇部产品施用后可以呈现出丰润的唇色,同时还能滋润唇部皮肤。
研究机构应注重唇部护理产品的科技创新,如唇部皮肤和面部皮肤、口腔皮肤的差异,面部皮肤的特异性皮炎与唇炎在临床的相关性以及发生分子机理。针对差异和机理,开发出更加准确模拟唇部皮肤状态的体外模型,开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环保的护唇成分和产品。
综上所述,未来唇部护理产品将更加注重安全性、有效性、绿色性、科学精准化等方面的发展,消费者和品牌方应重视这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