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长与〈山海经〉》写作艺术美解读

2023-07-06周建红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艺术美风俗对比

周建红

摘 要 鲁迅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构思精巧,叙写真实,情感浓郁。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生动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热心、朴实、善良的性格特征。作者运用抑扬结合等写作手法,突出了人物形象,丰富了作品内容。文章具有细节、情感、对比等多样化艺术美。

关键词 艺术美 细节 情感 语言 风俗 对比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这篇叙事性散文写于1926年3月。文章叙写了作者幼时与保姆阿长相处的一些真实具体的小事,表现了阿长多元化的性格特点。特别是她为作者购送日思夜想的绘图《山海经》的事情,令作者他心生敬佩和感激,几十年后仍难于忘怀。阿长是与作者儿时相伴并影响一生的最重要的人物,作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等作品中都描写她。本文用深情的笔触,展示了阿长的平凡和伟大,表达了对这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真诚的同情、思念,也真诚流露出作者因自己幼年时期对阿长的不逊、讨厌而深切自责。这里拟从艺术美的角度对本文进行分析解读。

一、生动逼真的细节美

“唯有细节才能让人物活起来”,细节描写细腻逼真,能深深地打动读者。没有细节,人物形象就显得单薄、模糊,读者不会产生鲜明的印象。本文主要扣住了人物传神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物个性特征。

如,阿长与人说话总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语,仿佛在胡侃什么秘密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里用“切切察察”形容她说话喋喋不休,幼稚的“我”感到她就像庸俗的农村婆,是无事生非的好事者,甚至怀疑关涉自己的家庭小风波就是她引发的;“竖”“摇动”,这是她说话时肢体的习惯动作,细节描写流露出作者对她的反感情绪。“我”幼时与她睡,她的睡相让“我”受不了,夏天总爱“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一条胳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种睡姿挤得“我”难于翻身,颇不舒服。因为讨厌她,所以她一切言行举止“我”都看不顺眼。

再如她教“我”规矩,要求新年清早开口的第一句话说“阿妈,恭喜恭喜”,不准说其它话,说完之后就吃福橘。她叮嘱这些话时神态是“郑重”的,并用“牢牢记住”“不许”“记着”等词语加以强调。等第二天“我”一醒就将“我”按住,“我”显出“惊异”,她神态“惶急”,看“我”的眼神像有求似的,并辅之以摇肩的动作,生怕“我”不说话和说错了话。当“我”按阿长除夕交代的话重复一遍后,她欢喜地笑起来,一迭声地说着“恭喜恭喜”,并称赞我“真聪明”,立刻把一瓣福橘塞入“我”口里。这里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出阿长渴望得到祝福的急切心理,也渴望“我”新的一年“顺顺流流”。

文中描写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位农村普通妇女迷信、粗俗、好事的特性,也反映出她朴实、善良的个性特征。

二、善良热情的情感美

阿长说话啰嗦,睡相不雅,规矩烦琐,作者带有贬抑和厌恶的情感。那只是儿童偏激的心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她睡相不雅,是睡得酣畅舒适后的自然动作。这从侧面反映她白天工作太劳累,正说明她勤劳;她说话啰嗦,规矩烦琐,可以看出她出身卑微,更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不免粗俗率性,说话没有收敛。她年轻守寡,生活拮据,没有很高的期盼,饱经磨难的她只希望一年四季顺风顺水。她相信天神和命运,相信纯洁的幼童出口的吉言,所以要“我”新年的早晨向她祝福,求个平安。鲁迅长大以后回忆起这些事,为当初对阿长的误解十分自责,也懂得了阿长当年对自己真挚朴实的爱。

再说,新年大初一孩子要忌口,多说恭喜话,应吃福橘,那是中国传统的吉利文化。她希望自己一年顺当,更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她不许“我”拔草,翻石头,那是对孩子安全的关心和负责;饭粒落于地,得拣起来吃,这是让孩子从小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好习惯;叫孩子不要从晾裤子的竹竿下钻,这是教孩子注重个人形象和安全;她还教孩子学会一些避讳的语言,如人“死掉”,应该说“老掉”,这是对死者的敬重。阿长的教导是想让孩子从小有教养。阿长讲长毛的故事,讲脱裤子抵御外敌进攻,这些内容带有夸张不实的成分,认识事物颇有局限。显得十分无知、迷信,但阿长绘声绘色的讲述,让“我”听得饶有兴趣,感到生活的乐趣,甚至敬佩她的“伟力”。阿长的“烦琐”说明她忠于周家,十分热心地关爱着孩子,想让“我”快乐健康,竭尽所能地培养“我”。特别让“我”震撼的是,她主动给“我”买到很难买的绘图《山海经》,满足了“我”别人不愿意满足的愿望。阿长上述种种言行,无不反映她善良热情的个性,表现她视作者为己出、处处关心和爱护的真挚情感。

三、准确朴实的语言美

这篇散文语言朴实无华,运用词句生动准确,表达了深沉的思想情感。

文章开篇写照顾“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阔气”是“客气”的意思,称呼“保姆”还算“客气”的说法,言下之意,不客气的称呼就是“佣人”了。这句话含蓄地交代了阿长十分低下的身份地位。对于阿长与人说话切切察察,作者说“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不大”之语有分寸,并不是完全否定她的言语和行为,在当时儿童的眼光和认识看来,作者對阿长是不大有好感的。“只得”与“实在”强化了这种感觉。睡觉时,由于她的挤占,久睡席上一角“烤得那么热”,一个“烤”字,写出了自己难受的程度,隐约透露出“我”的厌恶之情。当母亲向阿长婉转地提出改变睡姿后,她仍然一如既往,作者说“我想,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副词“实在”,强调了他厌恶阿长的睡相,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感受。阿长除夕向“我”交代规矩,用“你牢牢记住”“记得么?你要记得”等语句,反复强化“记”她叮嘱的事情的重要性。并说这关系到“一年到头,顺顺流流”。阿长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她善良简单的愿望。对于这些规矩,儿童不能理解,觉得是“元旦辟头的磨难”。“磨难”一词体现了作者当时对阿长的极为反感。但自从阿长给他讲了长毛故事后,一时有了“空前的敬意”。“空前”一词说明之前对阿长只有憎恶和讨厌,用词极为准确。当故事讲到长毛杀人时,她轻轻拍着胸脯说:“阿呀,骇死我了,骇死我了。”语言极具口语化色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她当时说话的情态,也说明她对长毛认知的局限和浅薄。当得知阿长谋害了“隐鼠”之后,“我”当面称呼“阿长”,并“严重地诘问”。“严重”一词说明作者对阿长“憎恶”到了极点,对她先前的一点敬意彻底消失。后来写阿长给“我”买来绘图的《山海经》之后,“我”感觉身体就像遇到“霹雳”,十分“震悚”,这不可能实现的希望,阿长竟然帮忙实现了。作者写身体的反应表现了当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此外,作者在文章多处用了“大概”“似乎”等不确定的副词,准确地表现了时隔久远的印象不够清晰。

作者用词十分准确,作者的叙述性语言和人物对话语言都十分朴实生动、简练自然。

四、民族特有的风俗美

阿长是浙江绍兴人,文中有不少文字写了阿长懂得的规矩。这些规矩是当地生活的真实反映,展现出民族特有的风俗美。

一是美在给压岁钱。作者写幼时最高兴的是一年除夕,吃完年夜饭,便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便给早就准备好的压岁钱。而后用红纸将压岁钱包好,放到枕头边沿,过一夜就拿出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憧憬新年里要买各种喜欢玩的玩具,那是十分惬意的事情。压岁钱是吉祥的象征,孩子们喜欢,给压岁钱能增加新年的喜气。作者幼时十分希望手中有钱来满足自己愿望。

二是美在新年祝福。春节是传统节日,很隆重,也很讲究。阿长教“我”正月初一不要乱讲话,第一句话要说“恭喜恭喜”,要吃点福橘,并叮嘱再三。这是普通百姓对新年好运气的期望。见面要问好,多说祝福的话,不能口出脏言。还有,饺子馅里有肉不能说“肉”,可说“油”,“肉”与“漏”谐音,说“漏”就漏财了。

三是美在规矩神秘。阿长给“我”讲的规矩都带有神秘色彩,如人“死掉”,要说人“走掉”;生孩子的房屋,不能随便进入;饭粒掉地要捡起来吃;晒裤子的竹竿下不能钻过去。类似这样的规矩当地不少,如扫地应在早上,晚上扫地会扫出财神。大年吃团圆饭要先敬故人,磕头烧纸,洒酒祈祷,并请故人一同团年。这些风俗是对先辈的悼念,是图吉利求平安。

民族的各种习俗,都寄托着普通百姓对人生时运的美好期盼。阿长用这样的规矩规范着自己的言行,也教导孩子懂得习俗和礼数,这也体现了阿长性格的善良、温厚。作者对中国特有的源远流长而又神秘奇异的民间风俗的描写,让作品生发出无穷的魅力。

五、先抑后扬的对比美

本文还有一个显著的表现手法——先抑后扬,即要颂赞、褒扬,就先控制、压抑。这种写作手法能使前后内容形成对比,让情节波澜起伏,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本文从哪些方面先“抑”的呢?作者写了关于阿长一系列事情,如:地位低下,连个名字都没有,姓氏还是沿用先前周家的女工的;外貌不佳:黄胖而矮,颈子上有不少“灸疮疤”;与人说话喜欢切切察察,限制了孩子自由,压制了孩子的天性,如不准走动,不准拔草,不准翻石头等等,动辄就以“顽皮”之名,在母亲那里告状;炎热的夏天,在床上摆出“大”字的睡相,挤得“我”无容身之地;还教“我”不少繁琐的规矩和麻烦的礼节。后来得知阿长谋死“我”的隐鼠,特别憎恨她,当面叫她阿长。作者在前部分极力描写了自己对阿长的憎恶、不耐烦、讨厌。

接着笔锋一转,写阿长买《山海经》之事。为了突出阿长,作者先写在远房叔祖那里怎样看到绘图的《山海经》,而后他一直念念不忘这书画。远房叔祖能轻易找到却懒得找,打听别人也不真实回答,总之无人在乎“我”的感受。而阿长主动来询问,“我”认为她不是学者,说了等于白说,但还是对她轻描淡写地说了。可阿长把这事放在心上,告假特意回家买来她连名字都没有弄清的《山海经》,“我”得到朝思暮想的宝书,怎么不震撼和兴奋呢?

本文前部分的“抑”,是对后部分的“扬”作铺垫,是为了“扬”阿长之热心、善良。抑扬形成的对比,既突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也使文章形成波澜。

综上,从五个方面探究分析了本文写作的艺术美。其实鲁迅这篇写人叙事的典范之作,丰富的艺术美不是这几个方面所能囊括得了的。這还有待于继续深入探讨。深入解读这篇文章的艺术美,能让学生感受到普通人的那种慈爱心怀,领悟到作者选材构思的精巧笔法,汲取写作的知识营养。

[作者通联:杭州闻涛中学]

猜你喜欢

艺术美风俗对比
海报设计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探析
《红楼风俗谭》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美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跟踪导练(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