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的食物隐喻

2023-07-06赵劲松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糖葫芦火热一节课

如果把课堂比作一种食物,您希望自己的课堂像什么?

我希望我的数学课堂像一串糖葫芦。

首先,我希望它有糖葫芦的“形”。

将山楂用竹签串起,便是糖葫芦的外形,这种形状契合我们对板块化教学的追求。对课堂外在“形”的需求,源于对学习内在“神”的理解。

当我们把目光由知识教学转向人的发展,便需要反思我们的课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怎样的帮助与支持。独立、自主在我看来是学生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必备品格。

试想,如果教学像一条“线”,学生的一切都在我们的牵引(控制)之中,我们可以预设到第几分钟做什么、说什么,甚至能将学生的回答也设计得分毫不差,那么,“教”将变得特别“轻松”;而“学”也会特别“轻松”,因为尽管学生的心里是混沌的,但“饭来张口”就可以。

而独立、自主必然需要完整的属于学生个人的学习时间与空间,需要明确的问题导向,需要经历完整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我们所倡导的“看见学习的全貌,全员经历学习的全过程”。

基于这样的需求,我们必须舍弃线性的细腻与精致,将课堂划分为几个粗放的板块,让学生在每个板块中都经历自主的学习过程。每个板块就是一颗糖葫芦,而串起几颗糖葫芦的竹签,便是这节课的核心问题。

那么,糖葫芦是如何串成的?

第一步,分析教材,我们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段”,即明确有哪几个主要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几个教学段落。

第二步,分析学情,进行问题预设和能力预估,以明确课堂中迈多大的步子是学生可以接受的。

第三步,在教材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学习活动板块。明确有几个板块,每个板块以什么问题为引领、以什么学习素材为支持,明晰学习路径,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学习素材的研究,独立解决问题。

落实到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先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梳理出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即学习目标),并尽可能给学生自主规划研究方案的机会,明确初步的学习路径;然后,以子问题为引领,依次进入几个学习板块,学生依据相关学习素材(学习单、教材、学具等)经历探索尝试与对话释疑的过程,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最后,以新的问题延伸至下一课时。

以“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这节课可以设计为两颗糖葫芦,分别承载什么是角和角的大小的学习。引领的问题分别为:角长什么样?你能摆一个比我的角更大的角吗?“第一颗糖葫芦”以学习单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学习路径,请学生分别“画一画(心中的角)、学一学(书上的角)、做一做(选择材料制作一个角)、数一数(图形中有多少个角)”,在学生完整地做完之后,开展小组对话和全班交流。“第二颗糖葫芦”以操作和说理作为学习活动,教师在黑板上摆出一个直角,为学生提供长短不同的小棒,让学生选择材料摆一个更大的角,并说明理由。

如此,教师把自己想要引导的、启发的、分若干次完成的任务,揉到一颗糖葫芦中,变为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的一次完整的研究。教师牺牲了一些表现的机会(比如华丽的、富有哲理的、启发性的语言,课堂显得不那么好看),承担了一定的风险(比如可能会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课堂变得不那么顺利),但学生却拥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在每一颗糖葫蘆里,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较长的时间独立思考、尝试、交流,每个学生都能清楚地知道接下来的十几分钟里他们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学习才有可能深度发生。

那么,一节课串几颗糖葫芦比较合适呢?这个不固定,取决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尽量不要超过3个,多了之后每个板块所分配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难以进行深入地学习。

其次,我希望它有着糖葫芦的“色”。

山楂红而不艳,看上去火热而内敛,蘸上糖稀后又多了一层晶莹剔透。课堂的色调也应如此。

课堂应是火热而内敛的。

火热是情绪的高涨和思维的活跃。调动学生情绪的方法有很多,幽默无疑是最有效的一种。有研究机构做过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调查,在不同地域、不同学段,调查的结果惊人地相似,排第一位的总是“幽默的老师”。试想,谁不想和能让自己开心的老师一起学习呢?心情的放松和愉悦,加上教师的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才有可能迸发出火热的思维。在我看来,火热的思维一定是充满好奇与问题的,好奇“为什么”“还可以怎样”,追问“有什么联系”……

思维的火热与冷静是矛盾的统一,没有冷静的审视与思考,就不可能有火热的思维。因而,在任何时候,都无须单纯追求课堂的热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课堂应是晶莹剔透的。

晶莹剔透是“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结构细巧”。光亮通明,即学生的学习是通透的,能看见全貌,能直击本质;而几个学习活动的层层设计,则在看似粗犷的结构中,呈现出内在逻辑的精致。

再次,我希望它有着糖葫芦的“味”。

糖葫芦入口,正如歌中所唱: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都说冰糖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透着那酸。酸”甜相融正是糖葫芦的味美所在,若只是一味地甜,或一味地酸,想必都不是我们所喜爱的。

理想中的课堂,它带给学生的要既有酣畅快乐的甜,也有百转千回的酸。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就一节课而言,什么是学生的自我实现?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解决一个在他看来有难度的问题,这应该是表现之一。

因此,课堂上除了有对答如流的酣畅,更要有冥思苦想的酸爽,只有历经千百度的思索,方有蓦然回首的欣喜。

最后,我希望它有着糖葫芦的“用”。

“冰糖葫芦富含维生素C、果胶和绿原酸、咖啡酸、山楂酸、齐菊果酸、槲皮素、熊果酸、齐墩果酸、金丝桃甙、表儿茶精等多种有机酸和营养元素。”一颗糖葫芦吃下去,是否就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这些营养元素,我不得而知。但在我看来,糖葫芦的功用最起码有两条,一是好吃,好吃让人心生愉悦,这本身就是享受;二是消食开胃。理想中的课堂也是如此。

当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成为课改的核心,把握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成为分析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且不说关联能否准确把握,即便找准了、实施了,一节课下来是否真的能向发展核心素养又迈进一小步呢?我们相信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一节课的功用可能没有那么明显,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我认为一节课最直接的功用有两条:一是好吃,二是消食开胃。

吴正宪老师一直主张“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是否好吃,取决于教师“烹饪”的方法是否符合儿童的口味。从学生的视角———关注他们的心理特征、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去设计教学,让学习、探索成为有意思的、让人享受的事情,这样的课定是“好吃”的。

“消食开胃”,消食是要确保学生能“学会”,助“消化”,能厘清已学知识的本质;开胃是要培养学生“会学”,能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同时对这门学科、对学习有更多的热情。

以上,“形、色、味、用”是彼此关联的,“形”是核心,当学生得以自主之后,课堂才能自然呈现出我们想要的色、味、用来。

那么,如果把课堂比作一种食物,您又希望自己的课堂像什么呢?

(赵劲松,安徽省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糖葫芦火热一节课
糖葫芦
请注意,这些新规8月“火热上线”
糖葫芦真好吃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糖葫芦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Tang' Roulou,la marque chinoise d’un duo de designers français
“火热”的水世界
心中那颗火热的足球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