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困境
2023-07-06张克中
如果看各种阅读资讯,如今是阅读繁荣的时代。可事实上,阅读的发生是小概率事件,无论公共空间还是私人场所。
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地铁、车站、机场、咖啡馆这样的地方,我们就能明白阅读的尴尬。如果一个社会的公共空间都没有阅读,私人场所会发生理想的阅读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不能不承认,阅读的社会性发生,陷入了事实困境。
阅读困境的形成虽然原因复杂,但在我看来,主要是学校阅读出了问题。学生在12年的学校生活里没有形成阅读习惯,更没有形成对阅读的认同,这种状况存在的时间足够久,就会造成社会性的阅读缺失。那么,学校阅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以致学生在12年的时间里没有形成阅读习惯和对阅读的认同呢?我以为,学校阅读教育在阅读目的、阅读内容、阅读方式和阅读评价上均出现了窄化的失误。
阅读的目的本来可以很立体,但学校阅读却将阅读目的简化成了两个,一是为知识,二是为考试。随着學段升高,阅读目的甚至知识也不顾,就为考试(这是评价异化中的一个话题,这里不作赘述)。阅读就为了考试,而且结果还要在同龄人间比来比去,无论是谁,都会讨厌这样的阅读并最终远离阅读。在学校,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功利化诉求,社会生存焦虑对教育功利化诉求的过度逼迫,都是造成教育阅读异化并最终催生社会阅读困境的重要因素。只是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不应该主动或被动地将自身降格为培训机构;坚守教育的固有道义,阻止教育包括阅读的异化是学校本身应有的行业操守与作为。正是从这个角度考量,我们才对学校阅读提出严厉批评。
与阅读目的相伴相随的是阅读内容。受知识教育思维和现行考试评价的制约,学生阅读的内容被局限在极狭小的空间里,个体兴趣被捆住,个体选择被束缚,学校整齐划一地限定了阅读内容。同时,由于学科教学时间在学校内部的过度细分,又造成了绝大多数学校的阅读只存在考试涵盖的内容,有些高中甚至将阅读对象限定为教材中的两本书,两本书外再无允许学生阅读的书籍,只允许教师下发一些供写作考试使用的阅读素材。
面对仅存的阅读内容,学生的阅读方式又被教师窄化成了条分缕析的内容记忆。严格说来,这已经不是阅读方式的窄化,而是阅读指导的异化。即便八股取士时代,读书人也并不如此死记硬背。这种阅读方式几乎让所有接受阅读训练的人视阅读为讨厌的深渊,将书籍视为厌烦的对象,离开学校后就将阅读彻底拒绝。
当然,阅读方式如此窄化的背后是阅读评价的窄化。阅读评价的窄化既有评价方式的窄化也有评价内容的窄化,无论哪个学段,僵化的纸笔考试、书籍细节或片段的琐碎考查都是杀死阅读的关键因素。倡导整本书阅读就必须要有针对整本书的纸笔考试吗?这是一个在逻辑上让人无法理解的执念。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尴尬的事实,由于评价的不当操作,让阅读本就非常狭窄的学校更加坚定了对阅读的错误认知。
当然,阅读困境的形成责任不单单在学校,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功利化诉求,社会生存焦虑对教育功利化诉求的过度逼迫,都是造成教育阅读异化并最终催生社会阅读困境的重要因素。只是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不应该主动或被动地将自身降格为培训机构;坚守教育的固有道义,阻止教育包括阅读的异化是学校本身应有的行业操守与作为。正是从这个角度考量,我们才对学校阅读提出严厉批评。
让书籍成为胆识与力量的象征,让接受教育者在阅读中成为智慧者,这是学校的责任。
(张克中,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