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路径探析

2023-07-06王盼盼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化服务传承创新乡村文化

王盼盼

摘 要: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面临一些困境,如乡村文化日渐式微、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等,可以从重塑乡村文化价值、打造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积聚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动能、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词:乡村文化;传承创新;文化服务

乡村文化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在乡村这一地理空间内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乡村文化从深层次反映了乡村的真实面貌,是乡村居民的重要精神依托,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做好乡村文化建设关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

一、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从文化的功能上看,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涵养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有效治理,赋予乡村新的发展动力和精神支撑。

(一)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文化既是产业的生产资料,又是产业创意转化的原动力。将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人文资源、传统产品和服务进行创造性转化,能够形成新产业新业态。例如,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有力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乡村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乡风文明

乡村文化孕育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勤俭节约、明礼诚信、睦邻友好等传统美德。将乡村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有助于实现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与团结,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三)乡村文化建设能够推动乡村治理有序有效

村民自治是我国乡村治理的基本形式。以地缘、血缘为纽带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宗族、乡贤等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团结村民,规范村民的行为,维持乡村社会的稳定。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就要了解现阶段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与困境,这样才能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症下药。具体而言,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文化日渐式微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乡村人口外流,乡村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冲击下,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的销售市场份额逐渐萎缩,面对生活压力,很多年轻人不愿传承传统技艺,传统技艺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困境。部分承载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民居、祠堂、戏台、古院落等在过度商业性开发中失去原始风貌,造成乡村文化生存土壤缺失。随着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一些不良文化进入乡村,抢占乡村文化建设主阵地。同时,在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的状况下,民俗、年俗活动日益减少甚至消失,农民不愿意在乡村文化活动中找寻共同的情感场域和交流载体,甚至内心开始排斥这些具有历史感和归属感的文化活动。

村庄不仅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和空间,也是乡村文化的活态载体。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自然村总数从2000年的363万个锐减到2020年的276万个。村庄的消失不仅意味着土地荒芜、古建筑荒废,也意味着历史悠久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技艺、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等的消失,更意味着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消失。

(二)乡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

部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村民收入水平较低,使得很多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手艺的青壮年进城务工,从农村出去的学子毕业后大多选择留在城市就业,农村人才大量流失。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乡村居民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和乡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受益者,其流失直接动摇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根基。在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人员构成中,老年人员多、年轻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难以有效组织、开展乡村文化建设相关活动,乡村文化建设相关人才匮乏,直接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农民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但是当前农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逐渐降低,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在乡村文化日渐式微和文化资源匮乏的窘境中,农民成为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谁来建设乡村并传承文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

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发展文化产业。随着人们对教育、娱乐等服务型、享受型消费的需求增强,文化产业的内在价值日益彰显,但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内在活力不足。首先,部分农村地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不够清晰。文化产业是以市场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但部分农村地区将政府看作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文化企业、民间艺人、社会组织等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种以政府为主体的发展思路偏离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难以激发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容易产生重形式轻内涵、重数量轻质量等不良后果,直接影响到乡村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其次,很多农民缺乏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相关培训教育,在谋划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时只能参照成功典型案例,缺少地域特色的挖掘,发展模式单一,造成了乡村文化产业同质化现象,核心竞争力不强。最后,近些年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许多企业看到了其中的巨大经济效益,部分企业盲目投资,过度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加上缺少完善的监管制度,导致乡村文化失去了原真性,文化生态系统严重失衡。

(四)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政府加大力度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经济基础好、政策倾斜较大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但是经济基础薄弱、文化资源较少的乡村则难以有效整合资源,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同时,部分村庄的文化基础设施集中建设于主干道或者村“两委”办公场所旁边,就近居民使用器材较为方便,居住距离较远的村民则极少使用。另一方面,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上存在“重建设、轻服务”“重外力、轻内力”的问题。目前一些乡村文化场所虽然数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但是实际使用率并不高,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几个月都不举办一次活动,图书馆空无一人,逐渐沦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工具。其原因在于,文化广场缺乏专人管理,缺乏核心人物组织活动,配套的音响设配也不全;有的圖书室图书不多,与种植、养殖相关的图书数目更少,与村民的需求不符,图书管理人员由村干部或热心村民兼职,制度约束性不强,常常出现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体育健身器材种类较少,村民兴趣不高,难以为村民提供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重塑乡村文化价值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乡村文化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等内容影响着千万炎黄子孙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一是对相关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及时了解传统村落、古祠堂、曲艺、手工艺以及农业生产技艺等具体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鉴别和分类,通过编辑丛书、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等途径建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名录体系。二是建立健全乡村文化资源保护机制,采取加强制度保障、经费保障、人才保障等多种举措,为保护乡村文化资源注入动力,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环境。三是注重创新,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在数千年的累积中,乡村文化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与时代不相符的内容,需要相关部门通过整治不文明乱象,挤压乡村负面文化的生存空间。同时,可以结合新农村的生产生活实际对乡村文化进行时代再造,在保留乡村文化传统特质的基础之上,将现代化因素融入其中,找到新的生长点,实现乡村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二)打造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

乡村的空心化问题反映了农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真实诉求,正是由于乡村的“一亩三分地”无法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才催生了大规模的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的农民迁移群体。有关部门要以政策为引导,扶持、发展、振兴乡村产业,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优化乡村居住环境,让农民愿意回、回得来、住得下。

乡贤是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的文化素养与工作能力相对较高,在乡村中具有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应积极动员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这样一方面能充实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能解决乡村文化建设内生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同时,重构农民对自身形象的认知和定位,激发其做新时代新农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农民从小生活在乡村,经受了乡村文化社会化洗礼,无论其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拥有怎样的社会地位、迁移到什么样的地域空间,这种内化了的乡村文化始终存在,农民对乡村始终是充满感情的。要从观念上转变乡村文化比城市文化差的思维定式,让“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这种心理认知在广大农民心灵深处生根发芽,促使农民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强化身份认同,提高农民建设乡村文化的意愿。

(三)积聚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动能

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与转化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我国乡村众多,文化各异,要避免“一刀切”,秉持创新理念,加大文化要素整合与产业耦合力度,结合有差异性和地域性的文化元素进行规划,建构独具特色的主题形象,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艺”“一乡一景”的特色品牌。同时,要明晰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树立文化产业意识、市场意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乡村文化产业领域,这样一方面能增加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另一方面能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乡村文化建设的效率。

目前,乡村文化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扶持和引导。要根据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势,针对乡村文化产业的特点,学习和借鉴国外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边实践边总结;加快我国乡村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底线和红线,整治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乱象,保护好绿水青山,使乡村文化产业走上依法管理、依规运行的健康轨道。

(四)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要以满足村民基本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与管理力度,针对文化活动较匮乏、配备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适当进行资源倾斜,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可加大对村内资源的整合,对废旧校舍、老旧房屋进行改造,扩大文化活动场所,这样既能保留乡村特色,又能弥补建设资金不足带来的缺陷,提高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要确保数字文化工程落地生效,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让村民能便捷获取优质的文化资源。同时,要以村民基本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解决“轻服务”问题,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鼓励文娱活动爱好者、文艺工作人员成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或者引入第三方组织,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进一步丰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考核机制的作用,落实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不断创新政绩考核方式,将文化服务作為考核的重要指标,奖惩并用,保障乡村文化建设的可持续性。

四、结语

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要求。要做好乡村文化建设这篇大文章,必须摆脱思想束缚,坚定文化自信,做到守正创新,团结和依靠群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到21世纪中叶,乡村必将成为文化设施完善、文化服务优质、文化产业发达,乡风文明、民风淳朴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参考文献:

[1]扈秀海.振兴乡村:历史与展望[J].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09):142.

[2]嵇睿.乡村文化治理中的农民主体性困境及其超越[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22(05):66-74.

[3]朱京凤.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06):45-55.

[4]吴燃,陈姗,吴泓潞,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9(10):17-20.

[5]闫冰.中国共产党百年乡村文化建设历程、经验及展望[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2,31(04):15-18.

[责任编辑:王芳玲]

猜你喜欢

文化服务传承创新乡村文化
论公共图书馆开办主题展览馆的必要性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