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经济困难生发展型资助模式的研究

2023-07-06张采彤

新西部 2023年6期
关键词:困难资助育人

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研究发展型资助新模式,不断创新资助育人形式,逐步创建多维度的资助育人体系,在实践中探索“胡杨计划”发展型资助新模式。以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为出发点,探索构建扶志、励志、强志的发展型资助育人发展路径,助力打造有智慧、有温度、有内容的资助模式。

学生资助政策是促进学生发展,保障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工程。2017年,由中共中央教育部党组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素质培养工程实施纲领》将资助培养管理工作列为“十大育人体系”,提出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紧紧联系在一起,把教育理想贯彻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努力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育为独立顽强、遵纪守法、知恩感恩、敢于承担的优秀青年,从而进一步增强资助工作的育人实效;2020年,由国家教育部等八个主管部门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再次明确要完善和精准支持资助育人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发展型的资助模式,逐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质教育力度,进一步改变传统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理念,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发展的新要求,在思政工作体系中,逐步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内涵

“发展型资助”是相对以满足学生基本生活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保障型资助”而言的,是指通过资金扶持、心理辅导等无偿资金援助,以及劳动得到报酬、实践提升能力等有偿助学帮扶為基本途径,以维护教育公平为基础、以优化资助效能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归宿的资助体系。与传统“保障型资助”不同,“发展型资助”不仅在资助理念、资助内容上有所变化,更在资助载体和资助模式上有新的发展。“发展型资助”是传统“保障型资助”的进阶,更加关注受助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1]

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一)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方法模糊,缺少有效手段

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认定方法一直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大难点之一,抓好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认定工作是探索发展型资助模式构建的前提。传统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流程首先是由生源地村委会、乡镇、民政等地开具相关贫困证明并加盖公章,通过学生个人提出申请后由班级评议小组民主评议,最后由学院审核公示等过程。中国自古就是“人情”社会,在开具证明-民主评议-审核公示等一系列环节都可能会由于“人情”和“关系”从而无法保证认定的准确性。例如学生在生源地开具贫困证明时,部分相关工作人员可能会碍于“人情问题”随意开具相关证明;在民主评议环节中,不免出现申请学生利用“人情”私下拉票等现象。此外,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截然不同,但目前各高校仍旧采用统一的标准对全国各地的学生进行经济困难认定,导致无法识别出真正困难的学生。

(二)资助形式物质化,育人功能不突出

目前高校多通过奖、助、贷、补、减等多种资助方式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扶,以此来帮助他们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等相关问题,资助主要以金钱资助为主,从而忽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状况,部分学生因贫困而导致心理状态自卑并未得到有效关注;此外,国家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往往是无偿的、不求回报的,这也容易造成部分学生毫无感激之情,认为自己所得到的资助都是理所应当的,甚至出现“等”“靠”“要”的想法。资助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提供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在于资助过程中心理上、思想上、道德上、意识上所实现的育人效果。[2]相较于其他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需要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更具适用性的技能锻炼平台和更多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机会。

(三)“三全”资助育人的格局尚未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校教育发展提出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要求。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普遍由高校学工队伍完成,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干部等并未参与到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中,未实现“全员”资助育人。此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需要完成相关奖助学金申请,审核公示通过后资助资金就会打进他们的银行账户,并未持续关注受资助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以及资助资金的使用情况,不但缺乏长效资助监督渠道和反馈机制,也未对受助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从而导致部分受助学生出现过度消费以及资助不精准的现象,资助过程未实现全面跟踪。此外,目前的资助理念往往仅关注学生经济压力的缓解,资助工作依然停留在保障型资助模式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自上而下的无偿、直接、输血型资助,有部分学生虽然获得了国家的无偿资助,却缺乏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未能实现“全方位”资助育人。

高校经济困难生发展型资助模式的研究

——以“胡杨计划”助学模式为例

(一)以资助为基础,创新精准资助育人新途径

目前,“胡杨计划”助学模式已建立了精准化经济困难生认定体系,按照层次分析法、实证识别法等,构建了“一四七七”经济困难生认定模式。

第一,构建一个家庭经济测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学生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烈士子女、孤儿、特殊情况、学院综合评议情况等6个一级指标;地理位置、地域性质、家庭双亲情况、家庭经济类型、父母身体状况、父母年龄情况、家庭赡养(外)祖父母情况、家庭成员(兄弟姐妹)情况、家庭成员(兄弟姐妹)身体状况、学生家庭遭受自然灾害且生活暂时困难、学生及家庭成员患大病且正在治疗的11个二级指标,70多个观测点,确保认定工作的全面性、客观点和精准性。第二,坚持四个结合的基本原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应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确定合理标准后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实行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坚持公开透明与保护隐私相结合,坚持积极引导与自愿申请相结合。第三,采取七种手段。根据家访、个别访谈、消费分析、经济困难证明、辅导员和班主任量化评估、民主评议,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结果的精准。第四,做到七个全覆盖。要求认定对象涵盖烈士子女、孤残学生、特困供养学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等七类特殊群体。这些学生,可直接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生。

此外,“胡杨计划”资助模式已建立了标准化管理体系做到了“二保证”。一是保证学生应助尽助;二是严格评审条件、过程监督和公示制度、严格按照标准发放奖助学金,确保奖助工作的公平公正性。创新走访方式,提高走访实效。完善助学金对象的评定与公示制度,严格把握资助助学金对象的条件,严防套取国家资金的现象发生。

(二)以育人为核心,扶志励志强志齐发力

为推动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强化资助育人效果,鼓励并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拓视野,丰富学习阅历,提升综合素质,树立感恩回馈意识,“胡杨计划”资助模式制定“一生一策”帮扶预案,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跟踪机制,通过开展“学业、就业”帮扶,实现个性化精准资助,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

强化思想引领,培育坚定理想信念。“胡杨计划”扎实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使受助学生真切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责任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融入到资助工作全过程。通过组织开展“励志讲堂”“自立自强之星”评选、“感恩于心回报于行”主题班会、建立“诚信档案”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树立爱党爱国爱校、尚德进取创新、诚实守信勤俭、自立自强奉献的意识。

开展特色活动,强化良好育人效果。通过评选校园自强之星、励志成才之星、资助宣传大使等优秀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通过开展爱祖国爱家乡主题演讲,“助困·筑梦·铸人”主题征文,喜报寄送父母,书信寄送老师等活动,表达感恩情,厚植爱国情,坚定强国志,付诸报国行。创立“筑梦青春勇担当、志愿同行向未来”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有志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的平台,支持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实践中,在奉献中践行感恩,在行动中传递友善,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贡献力量、获得成长。

注重能力提升,构建长效育人机制。搭建贫困生就业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学院“创业孵化基地”、“爱心超市”等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主题教育;针对不同类型的就业困难,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择业技能培训;针对直接就业的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农村生源毕业生和残疾毕业生设立了一对一就业帮扶计划。形式多样的帮扶手段提升了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约10%的经济困难毕业生获得就业帮扶计划并成功就业。通过学习能力提升、心理素质帮扶、爱心实践塑魂、就业能力培育等一系列育人工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就业等方面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有效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完善資助育人体系

资助过程全员参与。目前,“胡杨计划”已调动各方资源,成立学校资助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已逐步形成学院-年级-学院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的五级管理传递模式,学院层面已成立以学院专职副书记为领导小组组长,辅导员、班主任、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为小组的经济困难生认定小组,通过多方面确保有针对性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并在尊重、关爱和保护学生的基础上开展工作。编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资助政策文件汇编》,定期开展政策学习、资助育人业务培训及经验交流工作,注重开展长效化、全员覆盖的培训工作,力求在更大的范围内达成资助育人理念的共识,并每年对学院资助工作进行考核、评优和表彰,不断提高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政策水平和服务能力。此外,调动各用人单位等资助育人力量,推进校企合作,挖掘校友资源,聘请13名石油石化行业先进模范担任劳模导师。积极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优秀校友、慈善人士积极对接,联系奖助学金设立、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设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等事宜。

资助进度“全过程”跟踪。“胡杨计划”结合学生成才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开展专项资助,构建了“一不四有”多元化资助帮扶体系,实现了按需资助、智慧资助。第一,传统节日资助“不打烊”。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中秋慰问、冬装发放、春节慰问等资助项目,加强了学校与受助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增强了人文关怀。第二,绿色通道定制礼包“有心思”。连续多年为学生发放爱心大礼包,2022年为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提供了个性化定制爱心大礼包。第三,疫情防控专属物资“有层次”。针对疫情防控不同阶段的特点,在精准摸排学生困难需求的基础上,面向不同群体,分层分类做到精准资助。设立专项补助金,发放临时困难补助;关爱留校学生,发放防疫补贴。第四,洪涝灾害专项资助“有响应”。2021年暑期面对河南洪涝发生,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受灾学生第一时间发放了受灾补贴。对于还未入学的新生,由辅导员积极联系学生了解受灾情况,组织申请困难补助。第五,“爱心屋”让爱心奉献“有回响”。在校区建设“爱心屋”,上架学生日常所需学习用品、电子产品、求职正装等货品,实施学生志愿服务时长兑换爱心币、爱心币兑换奖品爱心互动模式,拓展有偿资助项目,实现成长-回馈-激励-再回馈的良性循环。

受助学生“全方位”发展。“胡杨计划”强调让育人元素体现在资助工作的方方面面,围绕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结合不同年级学生成长需求和不同群体发展方向,从思想引领、精神激励、素质拓展、成长保障四个方面,构建“阶梯化”的初阶、中阶、高阶培训平台,努力让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享发展机遇。搭建思想领航平台;搭建榜样示范平台,引导学生追求卓越;搭建素质提升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搭建成长保障平台,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

结 语

资助育人工作是对高校人才培育能力的重要检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希望学有所教,也渴望学有所成。资助育人工作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实践,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要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通过助学着力培养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道德品质,丰富的专业知识。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练就过硬本领,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实干家,回馈社会,回报国家。

参考文献

[1]叶磊:《发展型资助视野下高校创业实训平台的建设路径研究——以东华大学为例》,载《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2):206-210页。

[2]刘卫锋:《从“资助助人”向“资助育人”转变》,载《中国高等教育》,2016(08):42-44页。

作者简介

张采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困难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困难中遇见团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