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电影中的文化元素在东南亚的传播研究
2023-07-06鲍庆祥令狐菁菁
鲍庆祥 令狐菁菁
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优秀作品层出不穷,屡次在国际电影节斩获大奖,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上加速展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软实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中国电影中的文化元素在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加速传播。本文拟从电影中的文化元素角度出发,分析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与启示,以期为今后的电影对外传播提出有益的建议。
一、中国电影中的文化元素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核心内容。中国文化包罗万象,在电影中常见的文化元素即是戏剧、武侠以及服饰元素。戏剧元素具有中国文化的传承性,饱含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如京剧文化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精髓与东方艺术的完美结合。武侠元素具有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体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与武侠精神,诠释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服饰文化具有中国文化的象征性,具象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形象,表现了中国的文化底蕴。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出发,详细分析中國电影中的文化元素。
(一)戏剧文化元素
戏剧文化元素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电影文化输出中经常出现的艺术表现形式。戏剧文化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剧种丰富、剧目精彩,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性,能很好地展示中国文化以及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涵。因此成为中国电影中表现中国文化最常见的文化元素。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在第46届戛纳电影节获得金棕榈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获此殊荣。该影片中贯彻始终的文化元素即是京剧文化。
“中国京剧因诞生在首都北京而得名,上承唐歌舞乐、宋南戏、元杂剧、明传奇戏剧传统。近代京剧名伶辈出,舞台繁花似锦,京剧成为我国剧目最丰富、表演最精细、观众最普遍、影响最广泛的剧种,与国画、中医被誉为中国三大国粹。”[1]《霸王别姬》以中国传统的京剧文化为线索,从京剧名伶的视角出发,以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反思国家的命运、反思传统文化的命运。电影把人物感情蕴藏在京剧之中,使之真真假假如梦似幻,充满艺术的朦胧美感。在影片中,京剧文化不是一个肤浅和夺目的文化符号,而是带动整个故事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主人公寄托感情、隐藏内心真实情感的精神依托,是其人生的写照。随着《霸王别姬》在国际上的成功,影片中演唱的京剧片段为京剧的传播做了很好的铺垫,京剧文化也随之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传播。2010年,京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
(二)武侠文化元素
武侠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标签,也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一项独一无二的文化元素。“‘侠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将下层人物的优良品质集结于一个具体个体,侠客成为正义、智慧、力量的化身,就是所谓的时代精神和典型性。”[3]中国武侠电影中所展现的侠义精神,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劫富济贫”等侠义行为,以及“以天下为己任”“士为知己者死”“为国为民”等精神气质,都体现了中国人所独有的传统品格与美德。获得第5届柏林电影节阿尔弗雷德·鲍尔特别创新奖的影片《英雄》就展现了这种武侠精神,导演张艺谋重新诠释了“荆轲刺秦王”这一古典故事。影片从天下大局出发,认为比起个人的恩怨与复仇来说,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大业更为重要、更有利于百姓苍生,因此荆轲最终放弃刺杀秦王。影片通过荆轲等人物塑造了侠义剑客的形象,体现了侠客在国家大义面前的高尚情操。中国武侠电影由于展现了武侠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元素,使其成为有别于其他类型电影的中国电影的标签。
再者,武侠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就是中国功夫的展现。“中国功夫或武打动作是中国武侠电影、动作电影的必要元素,更是电影重要的视觉化手段。它以博大精深的‘侠文化为源泉,不断地融合武侠文学、戏曲艺术、舞蹈语言、东方美学、民族特色等多种形式,在电影中呈现出独特的中国功夫的风采,展现了中国功夫‘武之舞的艺术特色。”[4]《英雄》中的武打场面充满了灵动飘逸的美感,它没有直接表现杀戮场景,而是利用诗意的镜头配合民族音乐,表现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功夫。影片《刺客聂隐娘》也同样如此。在表现中国功夫时既没有飞檐走壁的武打场景,也没有刀光剑影的打斗场面,有的只是点到为止的功夫展现。影片着重刻画的是主人公聂隐娘的内心矛盾,在行刺中杀与不杀都牵扯着民族大义,但最终表现“止杀”的最高境界,这也正是武侠文化的精神本质。
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武侠精神与中国功夫的组合构成了武侠文化,使其独具魅力。武侠电影在国际上的传播对弘扬中国武侠文化与武侠价值理念具有积极作用。
(三)服饰文化元素
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电影利用其视觉呈现上的优势更加具象地展示了这一点。王家卫执导的影片《花样年华》就展现了地道的中国服饰文化,影片在国际电影节获奖也增加了中国服饰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进一步传播了这一中国文化元素。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旗袍象征着传统与高贵。影片中女主人公苏丽珍以一身旗袍亮相,令人印象深刻。其后在全片中也她也一直以身着各式旗袍的形象出现,旗袍烘托了其多姿多彩、情感丰富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始终身着旗袍也暗示了女主人公性格较为传统与保守,正是这份传统保守的观念与当时社会道德的约束导致了男女主人公感情的悲剧结局。影片中通过反复更换旗袍、变换色彩,暗示了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波动,将陷入婚外恋情的男女主人公那种欲罢不能的复杂情感进行了充分地展现,成为揭示主旨的一个重要手段。影片中,旗袍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个缩影,更是女主人公感情变化的隐喻体现。
为了烘托与完善女主人公的旗袍形象,电影还采用了许多旧上海元素,如上海弄堂狭窄的房屋结构、长长的烟雨迷蒙的小巷、精美的上海菜、浓重的上海话等等。同时,影片中也表现了香港殖民文化的特征,如洋人的写字楼、中英文结合的时代特征等等。这些元素的加入一方面是影片出于叙述的需要,另一方面也烘托了上海文化与香港文化在那个时代的烙印,加深了女主人公旗袍形象的韵味。此外,影片中时常出现的风雨中飘摇的白炽灯、木制的窗棂以及邻里间聚众打麻将的家长里短,这一切场景都营造出了一种区别于西方的东方韵致与情调,加深了观众对于中国服饰文化、地域文化的印象。“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中国文化具有一种无法比拟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显示出了强大的文化效力。它兼容并蓄,显示出了巨大的文化活力。……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多样性上。”[5]正是因为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才能够为中国电影提供多元化的文化元素,使之具有强大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为世界带去了中国多元文化的丰富底蕴,使得饱含文化内涵的中国电影更具吸引力了。
二、文化元素对中国电影在东南亚传播的影响
据2020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调研结果显示,“东南亚地区是中国电影最早的海外市场,与中国电影的发展密切关联。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电影作为国际关系中一种兼具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的交流手段,在跨文化传播中地位显著。”[6]可以说,东南亚地区是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东南亚也是中国电影年均观影量最高的地区。这次调研结果显示,“东南亚观众对中国电影价值观念的理解程度较高。”[7]这一结果有利于将电影作为媒介传播中国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同时,调研结果也显示,“中国电影对于东南亚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中国文化对东南亚观众形成的‘文化折扣相较其他地区观众而言也更低。”[8]这一结果更加有利于中国电影中的文化元素在东南亚的广泛传播。再者,东南亚文化与中国文化渊源深厚,一直以来东南亞电影市场都是中国海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南亚地区拥有数量庞大的华人华侨同胞,这些华裔群体对于中国电影内容、文化的理解程度更高;结合“一带一路”的国际背景,在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过程中,东南亚地区必将成为一大有力的市场。
(一)戏剧元素弥补中国电影在东南亚传播的文化解码偏差
东南亚地区与中国山水相连,是华人华侨的密集聚居地。从17世纪初至今,中国人大量移居东南亚地区,华人社会的形成与壮大为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先决条件,华人华侨观看戏剧的习惯与中国本土一脉相承。研究显示,东南亚地区的受访者主要是通过中国电影来认知中国文化符号的,其中对“京剧”的认知排序较为靠前,[9]在东南亚地区,中国戏剧一开始是由华人华侨的自发传唱而传播的,伴随着各种节日戏剧表演开始流行,中国戏剧才慢慢由华人群体向其他群体辐射。中国戏剧传承至东南亚,对东南亚本土戏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新加坡,每年农历五月的城隍神诞是新加坡华人最重视的宗教节日,这期间会上演声势浩大的酬神戏。酬神戏即演戏酬神,意为请神明看戏。这也是中国民间信仰传统仪式中的一项基本内容。新加坡的酬神戏传承自中国,是中国酬神戏在东南亚地区的移植与再生,因此仪式程序与中国酬神戏基本一致。中国人在迁徙时将地方戏剧带入马来西亚,至今马来西亚最为流行的戏剧依然以汉语为主。每年中元节马来西亚都会有大型的戏剧展演,即“普度戏”。每年农历七月,马来西亚的华人街区每天都有多台“普度戏”上演,剧种、剧目丰富多彩,把中国戏剧演出推向了高潮。在泰国,九皇斋节的戏剧演出(即“食斋戏”)也是中国戏剧在东南亚传承发展的缩影。起源于中国福建的九皇斋节在每年农历九月期间,上演着以潮剧为主的精彩戏剧,用戏剧诉说历史,创造了戏剧在泰国的繁荣局面。当前中国电影中的戏剧元素为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有效的文化认同传播路径,根据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研究报告,发现在前50名最具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的中国电影中,根据中国传统昆曲改编的《十面埋伏》排第7名、根据中国传统京剧融合的《霸王别姬》排第35名。[10]
(二)武侠价值理念提升中国电影在东南亚传播的吸引力
20世纪80年代随着港台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也随之增多,其时作为电影典型代表的武侠片也大量输出至东南亚地区,影响力延续至今。除了早期风靡的邵氏武侠电影以外,《英雄》等获奖电影也在东南亚地区火爆一时。研究表明,至2016年,在东南亚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类型的印象中,排名靠前的仍是武侠片(3.53分)与动作片(3.50分),这说明中国武侠片和动作片作为传统的受青睐的电影类型,在周边国家同样具有较高的认可度。[11]不仅是武侠电影,金庸等作家的武侠小说及其改编的电视剧也在东南亚地区具有很高的关注度,为当地民众了解中国武侠文化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武侠片在东南亚地区受到高度认可,归根到底是东南亚地区对中国武侠价值理念的认同与共鸣。不同于美国漫威系列电影中用武力来解决一切争端的个人英雄主义,中国武侠包含了“以天下为己任”“重情义、轻生死”“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所为、有所不为”等价值理念。如《射雕英雄传》中郭靖夫妇保卫襄阳之役即展现了侠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武侠价值理念,直至最终身死也以死明志始终不改侠义风范。这是一种根植儒家文化的理想价值状态,侠者积极入世、关心世道、不惧自我牺牲,遵循武侠价值理念来实现自己对社会或对江湖的抱负。儒家文化早在秦汉时期就已传入越南,发展到陈朝时占据了文化主导地位,深刻影响了越南的社会文化和道德观念。新加坡、泰国等地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武侠价值理念脱胎于儒家文化,与儒家文化一脉相承,自然会与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东南亚民众发生价值共鸣。在此文化背景下,中国武侠片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就水到渠成了,东南亚民众对武侠片具有高度认同也就很好理解了。
(三)服饰审美加快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传播速度
华人华侨不仅为东南亚地区带去了戏剧文化,也为当地带去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文化。如越南传统服饰“奥黛”在早期形似明清时期的汉族长袄,发展至1960年代的“奥黛”也非常形似中国的旗袍。如前所述,《花样年华》中旗袍是贯穿始终的一大元素,影片真实展现了60年代中国服饰文化的缩影,也可以看出在当时,旗袍元素是亚洲地区女性服饰的一大特征。甚至在新加坡,历代华裔第一夫人们不论是出席社会活动还是出国访问都喜欢穿旗袍。在2015年第27届东盟峰会开幕式上,身穿传统服饰进行展示的东盟十国少女中,新加坡少女即穿着旗袍代表自己的国家。这也体现了东南亚地区对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接受。不过,由于新加坡是多民族国家,考虑到服饰应代表新加坡人的整体形象,遂改良了传统服饰的样式,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娘惹装”。追溯东南亚地区的服饰史,可以清晰看到其对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服饰文化对东南亚服饰文化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中国电影中多有对传统服饰的具体呈现,服饰审美相似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南亚地区对中国电影的接受,增加了对中国电影的认可度,加快了中国电影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
三、文化元素对中国电影在东南亚传播影响的启示
中国文化中的戏剧、武侠以及服饰元素影响了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也建立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通过分析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现状可知,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方面还应在夯实核心价值增加文化传播维度、利用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扩大文化传播幅度、多方面扩展文化传播广度等方面继续深耕。
(一)夯实核心价值增加文化传播维度
“中国电影对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正面传播是最为缺少的,这也成为中国电影精神缺钙的根本原因之一。”[12]的确如此,在弘扬传统文化价值方面,中国电影深耕已久。武侠文化通过影视传播,早已在东南亚地区深入人心,侠义的理念与哲学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在弘扬新时代核心价值观方面中国电影还有所欠缺。优秀的中国电影应该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创作出来的。电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战狼2》三部电影正是近年来少有的弘扬新时代中国正能量文化的佳作。《湄公河行动》展现了中国公安以人民为主,为民申冤伸张正义的正能量形象;《红海行动》《战狼2》展现了中国以人为本、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中国公民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战狼2》更是在2017年获得了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突出贡献影片奖。这一系列电影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均以电影展的形式展映,收获了当地观众的喜爱,获得了总计约1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①,上映时掀起了一阵“中国热”,成为国产电影的突出亮点,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以电影为载体,在弘扬新时代正能量文化的同时也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我们应该继续夯实中国核心价值观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以增加文化传播维度。
(二)利用民族认同扩大文化传播幅度
东南亚地区拥有数量庞大的华人华侨群体,是当地不可忽视的一大族群。“东南亚华人华侨总数约3348.6万,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6%,约占全球4543万华侨华人的73.5%。”[13]华人华侨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可以带动文化传播,还能加强中外经济贸易交流、带动藝术、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华人华侨及后代迄今已经形成了数量约6000万的群体,这些人与中国人民同宗同源,对中国抱有高度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认同感,中国文化也是华人华侨在东南亚地区维系感情的重要纽带,他们及其后代对汉语有着良好的传承,将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中国文化在东南亚以及全球的传播。
目前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经过华人华侨的几代深耕,已有较广的传播幅度,在思想、语言、饮食、服饰等各个方面已展现了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设有多所孔子学院,当地也有许多汉语学校,这些学校肩负着传播汉语的责任,同时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有力渠道。“华文学校可以说既是一个大的教育机构,又是一个小的社会环境,是一条用于传播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渠道。”[14]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现有传播力度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利用华人华侨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加大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力度、扩大其传播幅度。不仅在华人华侨之间,而且要以华人华侨为传播媒介在当地民众中广泛传播中国文化。
(三)多方面扩展文化传播广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电影中经常会展现戏剧、武侠以及服饰文化元素,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中国文化元素值得发掘与传播。例如东南亚的建筑文化与饮食文化也受到了中国的广泛影响。泰国就曾借鉴中国的建筑艺术,用木雕、金箔、瓷器、珍珠、彩色玻璃等镶嵌装饰,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多层屋顶、高耸塔尖的建筑风格。再如东南亚地区有名的“峇峇娘惹”文化是600年前郑和下西洋,将中国文化带去东南亚后两种文化相互交流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彼时郑和带去的是中国宫廷文化,“峇峇娘惹”文化①的建筑、饮食、服饰等受其影响颇有讲究。在东南亚其“峇峇娘惹”文化的建筑雕刻和服饰的裁剪、绣花都充满了中国韵味。“峇峇娘惹”这一特殊人群(华人与当地人结合的后代)也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主要是中国菜式与东南亚菜式的混合体。在马来西亚能吃到很多如甜酱猪蹄、煎猪肉片、竹笋炖猪肉等娘惹菜,与中国饮食类似。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东南亚地区早有先例,只是没有发展成为“电影”这样有效的传播媒介,往往呈现出一种相似性的风俗习惯隐藏在东南亚各国之中。我们应该拓展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广度,不仅可以发掘利用已有的传统文化与风俗习惯进行文化传播,还应找寻更多蕴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传播媒介扩大我国文化传播的广度。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中外合作不断深化、人员来往愈加频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将随着这一契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的每一个角落。
结语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电影在传播至东南亚地区的过程中,通过戏剧文化、武侠价值理念、服饰审美促进了东南亚民众对中国电影的接受,加快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效能。这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文化传播中更应该夯实核心价值、利用民族认同以及扩展文化传播面以增加文化传播的维度、幅度以及广度。
参考文献:
[1]丽杰琪的纪实.京剧对世界的影响极其深远[EB/OL].(2020-07-20)[2023-01-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2720883459629351.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京剧[EB/OL].https://www.ihchina.cn/project_details/13207/.
[3]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略[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282-283.
[4]方彬.国际A类电影节获奖中国电影的文化传播研究2000-2016[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9:155,207.
[5]单世联.文化多样性的内在结构和意义内涵[ J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6-18.
[6][7][8]乔燕冰.中国电影将为东南亚受众提供更丰富的电影文化体验[N].中国艺术报,2021-03-26(003).
[9][11]黄会林,李雅琪,马琛,杨卓凡.中国电影在周边国家构建中国文化形象中的作用:2016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 J ].现代传播,2017(01):19-29.
[10][12]黄会林,许莹,郭欣炜.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长效影响力研究——2022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报告[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01):44-54.
[13]庄国土.东南亚华侨华人数量的新估算[ 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62-69.
[14][菲律宾]卡利托·S·布诺,艾石.菲律宾的华文教育[ J ].民族译丛,199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