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
2023-07-06蒋鑫琳
摘 要:本文将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的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试验,并结合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微观数据库,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显著缩小了企业内部的薪酬差距,对其进一步分析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通过降低企业融资约束缩小企业内部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显著缩小了沿海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内部薪酬差距,对内陆地区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内部薪酬差距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缩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企业内部薪酬
差距;多期双重差分法;上市公司;微观数据
本文索引:蒋鑫琳.<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12):-154.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6(b)--04
1 引言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富之路离不开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进一步明确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在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的突出作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在促进商品与要素自由流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企业层面的共同富裕体现在内部收入差距(包括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缩小与营业收入增加两个层面(方明月等,2022),而内部薪酬差距则体现了劳动收入差距。中国正处于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时期,研究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对缩小劳动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采用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探究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
2 文献综述
与本文密切相关的一类文献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与企业的相关研究,主要从融资约束、技术创新和企业绩效三方面展开。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带来了金融制度与金融服务的创新,有效促进了金融开放,拓宽了企业投融资渠道,缓解了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并改善了企业外部的融资环境(许晨曦等,2023),从而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融资条件的改善将促使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资与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创新水平(方云龙等,2021),最终有助于企业提升经营绩效(刘军等,2022)。
与本文密切相关的另一类文献是外部政策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点展开。一是限薪政策。“限薪令”等政策的出台有效抑制了企业高管薪酬的过快增长,在控制国有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扩大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方芳等,2015)。二是数字化改革。企业通过共享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市场租金收益提升了管理层与员工的收入,但偏向管理层的分配制度扩大了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万相昱等,2022);数字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将改善企业信息环境,职工将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进而起到约束高管薪酬(李树等,2013)和缩小超额薪酬差距(魏志华等,2022)的作用,最终有助于缩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
上述研究为探讨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但现有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对企业影响的研究相对匮乏,且主要集中于融资约束、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文献研究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利用微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二是从企业融资约束的角度探讨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机制,是对相关研究的补充。
3 研究方案设计
3.1 计量模型
2013年以来,中国在各省份分批次设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传统DID模型难以评估其政策效果。因此本文构建以下多期DID模型以准确评估自由贸易区政策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
式(1)中,为被解释变量,表示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分别表示时间、省份、行业和企业;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处理组虚拟变量,若省份p被批准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为处理期虚拟变量,若省份p在t时期已被批准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则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表示企业-时间层面的控制变量。α为常数项,、为待估参数。、、和分别表示时间、省份、企业和行业层面的固定效应,为随机扰动项。
3.2 变量设计和数据来源
(1)被解释变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本文借鉴魏志华等(2022)的方法,用董监高(董事、监事及高管)和其他员工平均薪酬比表示。
(2)核心解释变量: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2013年上海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来,截至2021年12月,中国已陸续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本文分别以各省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时间作为其对应的政策时点,以中国 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暂不考虑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地区),将21个设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省份作为实验组,另外 10 个未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省份作为对照组。
(3)控制变量。本文参考方明月等(2022)的做法,选取企业规模、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净资产收益率、企业年龄和股权性质等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以减少不同企业自身发展差异及其他因素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
3.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采用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为排除异常值的干扰,本文对被解释变量做1%缩尾处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将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借助模型(1)实证检验了自由贸易区政策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结果见表2。第(1)-(4)列的结果显示,不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还是是否控制时间、省份、企业和行业等层面的固定效应,核心解释变量的系数都显著为负,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显著缩小了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从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来看,企业规模的扩大将显著缩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是更小的;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企业年龄和净资产收益率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不显著。
4.2 稳健性检验
4.2.1 “平行趋势”检验
为检验基准回归模型是否满足“平行趋势”假设,本文将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前1期设定为基期进行平行趋势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交互项的系数在政策前并不显著异于0(95%的置信区间包含0值),表明政策时点前处理组企业和控制组企业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即满足平行趋势的假设;而政策时点后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在推行后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即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缩小了企业内部薪酬差距。
4.2.2 PSM-DID稳健性检验
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之前,不同企业的各方面指标就已存在差异。因此,设置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可能存在选择偏差问题。因此,本文利用PSM-DID来检验基础回归模型中可能存在的选择性偏误等问题。本文对匹配所得的样本进行回归后,结果见表3第(1)列,可以看出,核心变量的系数依然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文章结果是稳健的。
4.2.3 排除其他政策的干扰
在研究样本期内,“一带一路” 倡议的提出可能会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产生影响。因此本文在基准模型中加入“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识别变量()与政策冲击年份识别变量()的交互项来控制“一带一路”倡议对本文回归结果的干扰。其结果在表3第(2)列,核心变量的系数仍旧显著为负,再次验证了本文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4.3 异质性分析
4.3.1 企业所在区位
沿海地区企业与内陆地区企业的资源禀赋不同,本文依据企业所在的区位将样本企业分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两组并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见表3第(3)-(4)列。可以看出,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沿海地区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但对内陆地区企业的影响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内陆地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较晚,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对欠发达,因此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内陆企业的影响尚未显现。
4.3.2 企业股权性质
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有不同的企业管理模式,因此本文将企业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组,并分别进行回归,结果见表3第(5)-(6)列。结果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显著降低了非国有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但对国有企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国有企业管理层薪酬受到政府管制,内部薪酬差距受外部因素的干扰相对较小;而非国有企业的薪酬机制更加符合市场化原则(吕峻,2019),因此受外部环境政策变化的影响较大。
5 机制检验
前文已经证实,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显著缩小了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本文尝试从融资约束的角度探讨自由贸易试验区缩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机制,具体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代表中介變量,本文的中介变量为企业融资约束(用FC指数表示),其他变量与基准模型(1)一致。本文用模型(5)和(6)展开机制检验,结果见表4。
表4第(1)列中,核心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融资约束;表4第(2)列的结果表明,融资约束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正相关,即融资约束降低将显著缩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表4第(1)-(2)列的结果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将通过降低企业融资约束缩小企业内部薪酬差距。
6 结语
6.1 结论
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探究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显著缩小了企业内部薪酬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通过降低企业融资约束缩小了企业内部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显著缩小了沿海地区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内部薪酬差距,对内陆地区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内部薪酬差距影响不显著。本文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一致证明了文章结论的稳健性。
6.2 政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继续推进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将改善企业融资环境,有助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而缩小内部薪酬差距,应完善开放经济的制度供给与政策体系,实行高水平的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政策。
(2)因地制宜设计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沿海内陆协同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对沿海地区企业和内陆地区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各地应结合地区的要素禀赋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地设计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注重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与试点地区的相适性。
(3)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应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完善薪酬激励机制,采取多元化措施激励员工,以规范化管理全面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参考文献
方明月,林佳妮,聂辉华.数字化转型是否促进了企业内共同富裕: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39(11):50-70.
许晨曦,牛志伟,董启琛.制度环境变革对企业融资方式的影响:基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J].改革,2023(2):139-154.
方云龙,刘佳鑫.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能促进企业创新吗: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国际金融研究,2021(9):25-33.
刘军,史学睿.自贸试验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逐年倾向得分匹配和多期双重差分模型[J].软科学,2022,36(12):89-96.
方芳,李实.中国企业高管薪酬差距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5(8):47-67.
万相昱,何甜甜.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问题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3):31-37.
魏志华,王孝华,蔡伟毅.税收征管数字化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J].中国工业经济,2022,408(3):152-170.
李树,王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内部收入不平等[J].产业经济评论,2023(1):81-104.
吕峻.股权性质、管理层激励和过度投资[J].经济管理,2019, 41(9):16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