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蛋鸡养殖及疫病防治措施
2023-07-06齐宪龙
齐宪龙
摘要:养殖业发展直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益,其中蛋鸡养殖是当前养殖产业中相对比较普遍的一项内容,受到养殖经营从业人员的青睐,为其带来了较为丰厚的收入。现阶段,养殖产业发展较为迅猛,中小型养殖场(户)数量显著增多,为养殖产业增添了许多活力。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来以及产生很多问题,比如:采用不科学的生产工艺,选择不合适的品种以及种禽种畜,生产效率不高、养殖场设计不合理,养殖没有计划性、在饲养环节、卫生防疫等方面技术落后,导致养殖过程中发病率、死亡率较高,导致养殖效率降低,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挫伤养殖经营者的积极性。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蛋鸡养殖产业进行分析,阐述当前蛋鸡养殖产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疫病危害性的认识,提出蛋鸡养殖策略以及疫病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蛋鸡养殖;存在问题;疫病危害;防治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精神质量和品位更加重视,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蛋鸡养殖产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社会化竞争程度的增加,市场对蛋鸡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蛋鸡养殖业面对许多新的要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需要以及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蛋鸡养殖产业发展,使其更能符合时代的进步,在具体的养殖开展过程中要采取新的措施。
1 蛋鸡养殖产业现状分析
鸡蛋是群众生活中重要的食品,在食品市场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蛋鸡养殖是现代禽类养殖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市场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发展成绩。近年来,鸡蛋产量占禽蛋类的一半以上,并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幅度,我国鸡蛋产量也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占比可以达到近40%,说明我国蛋鸡养殖产业的基础较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蛋鸡养殖虽然起步晚,但是进步快,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品种优良化、效益经济化、过程设施化、生产集约化等等特点,养殖体系建设相对完善。尤其是最近几年,受到不良事件的影响,促进了蛋鸡养殖产业的转型,小(散)户逐步退出,蛋鸡养殖产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同时,由于市场受到地域饮食文化差异的影响形成多元化,蛋鸡养殖品种和模式也随着市场形成多元化。
蛋鸡养殖整体上行业结构逐步优化,更加科学规范,生产效率以及水平不断提升,养殖从业人员的行为相对理性化,具有很强的发展势头,而且后劲十足,但是在发展和具体生产实践中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2 蛋鸡养殖产业存在问题
2.1 产品加工水平落后,品种相对单一
市场上消费以新鲜鸡蛋为主,鸡蛋产品加工只占较小比例,而且加工技术不先进品种还很单一。鸡蛋加工产业的发展比较蛋鸡养殖产业发展落后。无公害、绿色、生态、有机等特种鸡蛋品牌比较少而且还不具备知名度。目前,鸡蛋产品加工产业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力不足,影响蛋鸡养殖产业发展。
2.2 产品营销技术落后,方式相对单一
蛋鸡养殖从业人员大多以家庭养殖为单位,规模小不具备组织化程度,缺乏对于鸡蛋的营销手段。主要是依托“经纪人”和企业,其中经纪人大多是上门进行收购,也是目前市场上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缺点就是阻碍养殖者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养殖者相对比较被动,对市场的判断匮乏,一定程度上阻碍蛋鸡养殖产业的发展。企业大多是采取直接收购,但是在收购过程中对于鸡蛋的产量和质量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对颜值规模、流程和标准具有一定的要求,大多数的规模小、标准低的养殖场(户)达不到企业要求的条件,只有少量养殖场具备这样的条件,满足企业收购的要求、蛋鸡养殖产业在销售环节现代化营销手段和意识严重缺乏。
2.3 产业规模程度不高,标准相对偏低
由于蛋鸡养殖产业的主要经营者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化程度较小,距离现代化、标准化、集约化还有较远的一段距离,规模化养殖场(户)的数量较少,机械化生产程度偏低,满足不了标准化饲养要求。生产出来的鸡蛋品质质量难以控制,不利于生产过程中对于饲喂、防治疫病等,以及规模化生产经营。还有就是市场、疫病风险对于养殖者有较大的影响,影响稳定收入。养殖方式落后以及资金投入不足限制了蛋鸡养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
2.4 疫病防治问题突出,管理相对混乱
疾病是影響养殖业的主要因素,近年来,蛋鸡疾病的抗药性不断增强,病原体变异,出现新的寄生虫病以及细菌感染,甚至混合感染也时有发生,有些情况还会使免疫受到抑制,大面积流行发生,影响健康、产蛋,甚至死亡,疾病给蛋鸡养殖会带来灾难性的危害。养殖场的布局不合理,尤其是养殖有一定时间的养鸡场,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尤其是家庭养殖场地限制、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容易交叉感染疾病,同时还缺乏卫生防疫认识,以及综合防疫意识,一旦出现环境变化,就会出现流行病的发生,损失较为严重,蛋鸡养殖的防疫体系需要改进。
2.5 养殖效益普遍偏低,风险相对较大
蛋鸡养殖受到市场的影响较大,随着市场竞争程度日益激烈,鸡蛋价格已成为蛋鸡养殖产业发展稳定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养殖者的经济收入。现阶段,蛋鸡养殖投入成本相对较高,养殖收益相对较低,养殖效益水平较低。
3 蛋鸡养殖产业发展措施
3.1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改进养殖技术
一是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扶持,挖掘鸡蛋品牌潜力,基础较好的蛋鸡养殖龙头企业创建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二是适当扩大养殖规模,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提升养殖生产技术、保证产品质量。
三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目标、措施,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形成蛋鸡养殖集群,促进整体产业发展。
3.2 充分发挥政府调控,降低养殖风险
一是通过实施价格补贴政策稳定鸡蛋市场,促进蛋鸡养殖产业体系稳定;通过对玉米、大豆等主要饲料用农作物进行补贴控制养殖成本,降低养殖风险,保证养殖蛋鸡能够有正常的利润。
二是完善落实禽类养殖保险政策,尽可能增强养殖户面对风险的能力,降低从业养殖风险,保证蛋鸡养殖产业稳定发展。
三是做好供给侧结构调整,对整个蛋鸡养殖行业做好监管,控制其在保证供需基本平衡的前提下进行发展,同时,进一步清晰政策对于产业的发展的扶持方向和重点。
4 疫病对蛋鸡养殖的影响
蛋鸡养殖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鸡蛋,饲养专门用来生蛋的母鸡,区别肉鸡对鸡肉品种的要求,重点是提高鸡蛋产量和品质,现阶段蛋鸡养殖产业,在生产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疫病困扰,影响到其正常经营。疫病危害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疫病危害健康,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流行传播,形成一定规模的疫病区域,影响健康系数的同时,影响产蛋量和产蛋品质。鸡群一旦染上疫病,甚至可以导致高达90%的蛋鸡受到影响。还有一些疫病人禽共患,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另一方面疫病影响收益,疫病直接影响食品安全,而食品安全又是目前市场中最为关注的焦点,最近一段时间内,由于禽类疫病冲击家禽养殖业,蛋、肉鸡养殖产业的经济损失极其惨烈,市场受到诸如禽流感疫情的影响形成的消费恐慌直接影响了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 蛋鸡养殖疫病综合防治措施
蛋鸡养殖取得较好的效益,在养殖环节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品种选择、饲料选择、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其中疫病防治是重中之重,在养殖过程中要建立较为完善的防御体系,防止疫病的发生以及流行传播。
5.1 防止病原传入
严格执行饲养隔离化,防止疫病的发生以及疫病病原的传入,养殖场地要建造在具有地势高、开阔平坦、给排水便利的地块,远离肉类食品加工厂及村庄。尽可能地不允许外人进出参观,防范外面其他鸟、鼠以及其他畜禽进入,进入养鸡场的车辆、物品、人员要严格进行消毒,注意防蚊蝇等。
5.2 加强饲养管理
开展规范化管理,通过饲喂方式以及饲喂饲料配比来增强鸡群的抗病能力增强体质,在具体喂养的过程中要结合鸡龄、品种、季节等进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补充微量元素,提高免疫能力,尤其是在应急环境下。
5.3 保持卫生清洁
要保持养殖场所的环境卫生清洁,同时要对鸡舍带鸡进行定期消毒,可以有效降低养殖场空气中粉尘以及病原、细菌的含量,保证鸡群健康。对鸡粪及时处理,采取焚烧、填埋等无害化处理方式处理病死鸡。
5.4 坚持免疫消毒
防止疫病发生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做好消毒工作,开展消毒要经常化、制度化,做好鸡场内环境和鸡的消毒之外,还要对场地周边环境进行消毒。通过免疫接种提高对疫病的抵抗能力是防止疫病发生的重要手段,养殖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各种疫病的免疫程序,在免疫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疫苗、选择在最佳的时间、采取正确的操作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免疫效果。
5.5 合理用药防治
根据养鸡场的具体实际情况,合理采取药物对鸡群进行疫病预防,尽可能地减少和防止发生疾病,在用药过程中,通过药敏实验,选择针对性药物进行防治,防止产生抗药性,需要经常变换使用种类。针对病情,要做好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和治疗疾病,发现重大疫病要及时向畜牧养殖主管部门报告。
根据本场的发病情况,有计划地在一定日龄对鸡群授药可以做到预防在先,以防止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为了有针对性地用药,应做药敏试验,从而选用药品。为避免抗药性的产生,可常变换药物种类。如一旦发生病情,要及时诊断和采取有效措施,把疾病控制和扑灭。如果遇到禽流感等复杂的重大疫情,应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
参考文献
[1] 薛常华.蛋鸡规模养殖的疫病防控误区与应对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5(4):118.
[2] 陈勇.蛋鸡疫病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8):114.
[3] 孙义东.当前蛋雞生产中疫情的流行与防制对策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
[4] 任景乐.蛋鸡规模养殖疫病防控误区和几个关键控制点[J].中国家禽,2012(1):51-52,54.
[5] 刘勋.蛋鸡疫病的综合防治方案及相关问题解析[J].当代畜牧,2015(20):10-11.
[6] 位志荣.庄浪县蛋鸡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防制应用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