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纣王与苏妲己(下)
2023-07-06江玉祥
江玉祥
摘 要:曾在位五十二年的商纣王何以亡国?旧时史家多归咎于其“惟妇言是用”,即贪淫好色误国。所言妇乃指妲己。《封神演义》即讲妲己系千年妖狐,是女娲娘娘为泄愤而将之迷惑纣王,以断送他锦绣江山。狐狸因其形态,在民间文化里被形容为“狐媚”或“狐魅”。它先前乃祥瑞的象征,后来才变成妖怪。
关键词:武王伐纣;苏护之女;狐媚;九尾狐;妖怪
在汉文化中美女如何变成了狐狸精,这有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狐(学名Vulpes),俗称狐狸,在动物分类上,属于食肉目犬科。实际上狐和狸本为两种动物,狐似犬,狸似猫,后合指称狐狸。我国主要有赤狐、沙狐等品种,赤狐分布于中国大陆,沙狐分布于新疆、内蒙、青海、甘肃、西藏等地。狐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45厘米。毛色一般呈赤褐、黄褐、灰褐色,耳背黑色或黑褐色,尾尖白色。尾基部有一小孔,能分泌恶臭。狐狸繁殖率高,抗病力强,食性杂,好饲养。甲骨文中有狐(存2·359),古生物学家从安阳殷墟发掘到的动物遗骨中鉴定出的动物有狐。内蒙古西南的阴山、狼山地区出现数以万计的岩画,其中可分辨的动物中就有狐,时代可早到新石器初期。春秋时期晋国的“南鄙之田”,即今陕西华县至河南三门峡以南洛水以北,还是“狐狸所居,豺狼所嗥”之地。先秦时代猎狐主要利用狐的毛皮作裘衣的材料,如《诗经》的记载。《诗·邶风·北风》:“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正义》:“狐色皆赤,乌色皆黑。”《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诗·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诗·豳风·七月》:“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正义》:“于貉,言往不言取,狐狸言取不言往,皆是往捕之而取其皮。”狐栖息森林、草原、半沙漠、丘陵地带,居树洞或土穴中,傍晚外出觅食,天明始归,杂食虫类、两栖类、爬行类、小型鸟兽和野果等。其于生殖期结成小群,其他时期单独生活。狐的体形较狼、豺、犬都要小,在这几种典型的犬科动物里算是小兄弟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根据狐狸的特性赋予狐狸许多象征意义:
狐性狡猾多疑。《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引东晋伏滔《北征记》曰:“河冰厚数尺。冰始合,车马未过,须狐先行,此物善听水无声乃过。”《颜氏家训》卷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敢渡。今俗云:‘狐疑,虎卜。则其义也。”狐狸非常机灵,犬科动物大都是以奔走速度来获取猎物的,唯有狐狸会埋伏等待或使用声东击西等计谋来捕食老鼠、兔子等小动物。人类铺设的陷阱几乎对狐狸不起作用,狐狸总能将陷阱里充当诱饵的食物取走而自己从陷阱里成功脱逃。有的狐狸在遇到人类时还会装死。因为狐狸聪慧机敏,在汉语中,狐狸就是狡猾的代名词。《战国策》有狐假虎威的寓言,说的是:“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狐以媚态惑人。狐的脸短而微凹,五官清秀而干净。狐的凶暴强悍远不如狼,勇猛善斗也不如豺,所以狐一般不袭击大中型食肉兽,在大自然这根无形的食物链中处于中端地位。人们心中,豺狼是十恶不赦的恶兽,但对待狐就不一样了,明显含有赞赏、嫉妒的成分,还隐隐有一丝怜爱,于是汉语里有“狐媚”或“狐魅”这个词,比喻以阴柔惑人,始见于《晋书·石勒载记上》:“大丈夫行事当礧礧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入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最有名的唐《骆宾王集》卷十《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入门见疾,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其“狐媚”便专门用来针对女皇武则天而言。
先秦时期,狐是祥瑞的象征。东汉赵晔著《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讲了一个夏禹和九尾狐的故事:
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造我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
这则故事意思说:夏禹年过三十,尚未娶妻。当他巡行至涂山的时候,担心自己年岁已大,婚姻失时,违背古人三十而娶的制度,便向人们宣称:“我决定要娶妻了,我想一定有人愿来应征吧!”这个消息传出后,涂山上有个九尾白狐化成的美女,自名涂山氏,前来应征。夏禹明知来者是位狐仙,不但不嫌弃她,反而高兴地对她说:“白者,正是我的服色。你身有九尾,正是王者的象征。涂山有支民歌说这桩婚事大吉大利!”于是夏禹娶了涂山氏,并给她取了一个名字叫女娇。这个故事又见《艺文类聚》卷第九十九《祥瑞部下》引《吕氏春秋》佚文,可能是先秦时代的传说。这则神话传说里,九尾狐的出现,不仅给禹娶涂山之女显示了吉兆,甚至指明谁看见了九尾白狐,谁就能当国王。看来,夏代九尾狐是瑞兽、神兽,是大吉大利的象征。
《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郭璞注:即九尾狐),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南山经》案:“郭注《大荒东经》‘青丘国九尾狐云:‘太平则出而为瑞。此經云‘能食人,则非瑞应兽也。且此但言‘状如狐,非即真狐,郭云‘即九尾狐,似误。”《山海经·海外东经》:“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九尾狐。”东晋郭璞注:“太平则出而为瑞也。”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大荒东经》案:“青丘国九尾狐,已见《海外东经》,郭氏此注云‘太平则出为瑞者,《白虎通》云‘德至鸟兽则九尾狐见,王褒《四子讲德论》云‘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国归周,李善注引《春秋元命苞》曰‘天命文王以九尾狐。《初学记》二十九卷引郭氏《图赞》云:‘青丘奇兽,九尾之狐。有道翔见,出则衔书。作瑞周文,以标灵符。《艺文类聚》九十五卷引‘翔作‘祥。”这段记载和议论,中心意思是说,在周文王的时代,也有九尾狐的出现,而且作为一种祥瑞的象征,致使当时相当强大的东夷各部落叛商归周。这也是纣王经年征伐东夷,消耗了国力,导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的外部原因。
《艺文类聚》卷九十九《祥瑞部下》引《尚书大传》曰:“文王拘羑里,散宜生之西海之濱,取白狐青翰献纣,纣大悦。翰,长毛也。”又引班固《幽通赋注》曰:“散宜生至吴,得九尾狐,以献纣也。”
《艺文类聚》卷第九十九《祥瑞部下》引《东观汉记》曰:“章帝元和二年,九尾狐见。”《古今注》曰:“章帝元和二年,白狐九尾见信都。”《魏略》曰:“文帝欲受禅。郡国奏九尾狐见于谯陈。”
四川出土汉画像砖“西王母”图像,多见九尾狐常与玉兔、蟾蜍、三足乌一起,或并列于西王母之旁,从而粘连于西王母神话,并赋予它长生不死的含义,如重庆博物馆藏新都区清白乡一号墓出土“西王母”汉画像砖,四川博物院藏新都区出土“西王母”画像砖,彭山县文管所藏1975年彭山出土“西王母”画像砖,彭山县文管所藏1989年出土“西王母、车骑”画像砖、新都区出土“西王母”画像砖,彭州市博物馆藏彭州市红岩乡出土“西王母”画像砖,四川大学博物馆藏“西王母”画像砖拓片。[3]可见,从夏商到三国,九尾狐都是吉祥或长生不老仙化的象征。狐有九尾,当然非现实世界之狐,只生话在神话世界里或艺术形象中。
日本学者伊藤清司引用18世纪法国研究妖怪的学者关于妖怪的定义说:“妖怪的标志一是身体出现了过剩部分,例如四角牛;二是身形有欠缺部分,如一足鸟;三是身体各部位颠倒错乱,如眼睛长在腋下的羊。”[4]以《山海经》为代表的先秦神话中的九尾狐多出八根尾巴,其为妖怪无疑。先秦两汉的妖狐只是变形,尚未变性,它身上的象征意义是不同时期的人赋予的;到了汉晋以后,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犬部:“狐,兽也。鬼所乘(利用;搭载)之。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从犬瓜声。”,同祅,通作妖。《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意思是天违反时令就是灾难,地违反物性就是妖异,百姓违反道德就是祸乱。狐,妖异之兽。“鬼所乘之”的“鬼”,《说文》鬼部曰:“人所归为鬼,从儿,甶象鬼头,从厶,鬼阴气贼害,故从厶,凡鬼之属,皆从鬼。”段注:“人死为鬼,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就是说鬼魂常搭乘狐狸之躯变化为人形的妖怪。
至于“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显然是解说文字,是汉儒赋予狐的三种新象征意义。
“其色中和”,《左传》昭公十二年:“黄,中之色也。”《白虎通》卷二:“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这句是说,狐色赤褐,色调柔和,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小前大后”,语义不明。一说狐脸短尾长;二说狐群迁徙,小狐在前大狐在后;三说指“狐假虎威”寓言中狐前虎后,小前大后。无论哪种说法,都是说狐的形态举动中规中举,符合儒家的尊卑长幼的伦理。
“死则丘首”,古代传说,狐狸如果死在外面,一定把头朝着它的洞穴,比喻不忘本或怀念故乡,也比喻对故国、故乡的思念。其出自《礼记》卷六《檀弓上》:“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白虎通》:“狐死首丘,不忘本也。”
魏晋以后,随着道教的诞生和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国,鬼神志怪小说流行,狐狸能修炼成精,化为人形,与人来往的故事应运而生。对魏晋志怪小说出现的文化背景,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六朝之鬼神志怪书》(上)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中国本信巫,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其书有出于文人者,有出于教徒者。文人之作,虽非如释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为小说,盖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内篇》卷三《对俗》引《玉策记》和《昌宇经》说:“狐狸豺狼,皆寿八百岁。满五百岁,则善变为人形。”
晋郭璞《玄中记》:“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按,二句《初学记》二十九亦引,首句作:“千岁之狐为淫妇。”)为神巫;(按,三句《太平御览》九百九十亦引,首句作:“五十岁之狐为淫妇”,末句作:“又为巫神。”)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七)[5]
狐变化为妇人、为美女的事例,当以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阿紫》的故事为最早的典型。其文曰:“后汉建安中沛国郡陈羡为西海都尉。其部曲王灵孝,无故逃去,羡欲杀之。居无何,孝复逃走。羡久不见,囚其妇,妇以实对。羡曰:‘是必魅将去,当求之。因将步骑数十,领猎犬,周旋于城外求索,果见孝于空冢中。闻人犬声,怪遂避去。羡使人扶孝以归,其形颇像狐矣,略不复与人相应,但啼呼‘阿紫。阿紫,狐字也。后十余日,乃稍稍了悟。云:‘狐始来时,于屋曲鸡栖间,作好妇形,自称‘阿紫,招我。如此非一。忽然便随去,即为妻,暮辄与其还家。遇狗不觉。云乐无比。道士云:‘此山魅也。”《名山记》曰:“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阿紫,化而为狐。故其怪多自称‘阿紫。”(《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七引《搜神记》)《名山记》又题《拾遗名山记》,东晋志怪小说,王嘉撰。
“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阿紫,化而为狐”,即《说文》所谓“狐,,兽也。鬼所乘(利用;搭载)之”最好的例证。“阿紫”为鬼魂,搭乘狐之躯为妖。
唐释道世撰《法苑珠林》四十二引干宝《搜神记》卷六《妖怪》篇首文字关于“妖怪”的定义又说:“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就是说精气依附于植物动物便可成妖怪,依附于树则成树神,依附于狐则成狐精。这就是唐宋时代中国民俗的妖怪观,仍然是原始文化的“万物有灵”观的体现。
宋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七至卷四百五十五共九卷,记载了从汉至宋83篇以狐妖为主题的文言纪实小说,其中有70篇都是唐代至宋初的传奇故事,其中多数讲狐精幻化为美女魅惑男人,但无害人之举,如后世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那些善良做好事的“狐仙”,令读者不禁生怜悯之心。《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三有一篇《李令绪》,出自《视听异志录》,讲的是李令绪去探望时任江夏县丞的叔父,叔父对令绪说他与一个狐精相交一年多了,这个狐精叫阿姑,是一个三十多岁“双梳云髻,光鉴照人”的妇人。阿姑听说李令绪到来,便带了一个漂亮的婢女金花来拜见他。阿姑见李令绪心地善良,便同他交往,关心他,帮他解除危难,筹集盘缠去京城选官。临别之时,李令绪向金花打听阿姑的家事来由,金花才告诉他:“娘子本某太守女,其叔父昆弟与令绪不远。嫁为苏氏妻,遇疾终。金花是从嫁,后数月亦卒,故得在娘子左右。天帝配娘子为天狼将军夫人,故有神通。金花亦承阿郎余荫。”也就是说狐精阿姑和婢女金花是狐精之精气借太守女儿及其婢女的躯壳成形,来到世间的。这个狐精借尸返魂的故事,就是宋元时代《武王伐纣》平话的说话人构思那一个千年妖狐借太守苏护之女妲己的身体成形情节构思的借鉴,《封神演义》基本是如法复制了这一幕场景。
宋代把善媚的官妓也叫作九尾狐。宋赵令畤撰《侯鲭录》:“钱唐一官妓性善媚,或人号曰九尾野狐。东坡先生适是邦,阙守权摄九尾野狐者,一日下状解籍,遂判云:‘五日京兆判:断自由九尾野狐从良。任便有一名倡,亦援此例。遂判云:‘敦召南之化,此意诚可嘉。空冀北之群,所请宜不允。”[6]
以上说明宋代整个文化氛围,为讲说平话的艺人塑造《武王伐纣书》中苏妲己这个狐妖的形象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既然妲己是千年九尾狐精变化而成,那就是通天的天狐,应该是杀不死的。于是《武王伐纣书》中最后处决妲己时便出现了行刑刽子难于下手的场面:
二声鼓响,于小白旗下,刽子待斩妲己,妲己回首戏刽子,用千娇百媚妖眼戏之,刽子坠刀于地,不忍杀之。太公大怒,令教斩了刽子。又教一刽子去斩。刽子持刀待斩妲己,妲己回首戏刽子,刽子见千娇百媚,刽子又坠刀落地,不忍斩之。太公大怒,又斩了刽子。有殷交来奏武王:“臣启陛下,小臣乞斩妲己。”武王:“依卿所奏。”殷交用练(白绢)扎子面目,不见妖容。被殷交用手举斧,去妲己项上中一斧。不斩万事俱休,既然斩着,听得一声响亮,不见了妲己,但见火光迸散。似此怎斩得妲己了?太公一手擎着降妖章,一手擎着降妖镜,向空中照见妲己,真性化为九尾狐狸,腾空而去。被太公用降妖章叱下,复坠于地。太公令殷交拿住,用七尺生绢为袋裹之,用木碓捣之。以此,妖容灭形,怪魄不见。
《封神演义》将殷交易作雷震子监斩狐狸精:“那军士见妲己美貌,已自有十分怜惜,再加他娇滴滴的叫了几声将军长,将军短,便把这几个军士叫得骨软筋酥,口呆目瞪,软痴痴瘫作一堆,麻酥酥痒成一块,莫能动履。”又换杨戬、韦护监斩,“只见那妖妇依旧如前,一样软款,又把这些军士弄得东倒西歪,如痴如醉。”最后姜子牙对众人说:“此怪乃千年老狐,受日精月华,偷采天地灵气,故此善能迷惑人,待吾自出营去,斩此恶怪。”
子牙同众诸侯门弟子出得辕门,只见妲己绑在法场,果然千娇百媚,似玉如花,众军士如木雕泥塑。子牙喝退众士卒,命左右排香案,焚香炉内,取出陆压所赐葫芦,放于案上,揭去顶盖,只见一道白光上升,現出一物,有眉,有眼,有翅,有足,在白光上旋转。子牙打一躬:“请宝贝转身!”那宝贝连转两三转,只见妲己头落在尘埃,血溅满地。诸侯中尚有怜惜之者。
《封神演义》较之《武王伐纣书》,更把狐媚之媚惑力,夸张渲染得淋漓尽致。后来,姜子牙封神把纣王天子封为“天喜星”,但妲己没有被封神,她已被姜子牙用法术搞得形神俱灭。《封神演义》的作者及其作者生活的社会对妲己就是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时代使然!
注释:
[3]参见高文、王锦生主编《中国巴蜀汉代画像砖大全》图181、182、183、186、187、188、189,国际港澳出版社2002年版。
[4](日)伊藤清司著,刘晔原译《〈山海经〉中的鬼神世界》,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5]鲁迅校录《古小说钩沉》,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239页。
[6]《说郛》百卷本(涵芬楼藏明抄残本)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第一册,第538页。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