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廷枢与开平矿务局的创办
2023-07-06蔡建忠
蔡建忠
自1876年秋勘察开平煤田,至1892年在天津去世,唐廷枢用16年时间建立了以开平煤矿为主的庞大工业体系,使铁路、教育、航运、公益、医疗等诸多行业在中国开启或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实业救国。
一、临危受命
唐廷枢得以开办现代化煤矿,应放到晚清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去考察。
(一)洋人频频施压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外国传教士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通商口岸城市增加到十五个。1862年冬,英国公使派人在北京斋堂勘察煤矿。1867年,上海英商总会呈文驻华公使,请求清政府同意开办煤矿。时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已经形成了“用洋匠、购机器,自行开挖”的思路。1868年,英美等国借修约之机,纷纷要求清政府允准开办煤矿,总理衙门以“由通商大臣派员试挖,一切均由中国自主”“华洋商人均可买用”而回复。1869年,英商菴特生、德国科学家李希霍芬先后勘察开平煤田,包括储量煤质、技术水平、开采成本、运输条件等内容。同年,英国国会还曾就中国煤矿开采议题展开辩论。在此基础上,洋人资本开办的《申报》也不断刊载文章,制造开办煤矿有益的舆论。总之,在华洋商从实现贸易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不断通过本国官员向清政府施压,甚至开始自行勘察,跃跃欲试,要求开办煤矿。
(二)国家现实需要
就在讨论酝酿之际,1874年日本侵台,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上下皆要求加强海防,自强须求富,求富应从开矿始。李瀚章认为开挖煤铁等矿“既可以供各厂铸造及轮船之用,其所余者亦可出售助饷。” 刘坤一说“若大加开采,不惟足济中国轮船之用,并可贩运出洋,必有补于国计。” 李鸿章指出“各省诸山多产五金、丹砂、水银、煤之处,中国数千年未尝大开,偶开之,又不得其器与法,而常忧国有匮竭,此何异家有宝库封锢不启,而坐愁饥寒。” 沈葆桢、李宗羲、丁日昌等等也有基本一致的见解。1875年5月30日,总理衙门就开采煤铁,以“就李鸿章所筹在磁州试办,沈葆桢所筹在台湾试办” 上奏,军机大臣密寄李鸿章、沈葆桢“先在磁州、台湾试办,派员妥为经理,即有需用外国人之处,亦当权自我操,勿任彼族挽越。” 台湾煤矿开办相对顺利,而磁州阻力颇多。经过一段时间筹备,由于百姓反对、运路不畅、设备不符、招股不顺等原因,磁州煤铁矿很快就停办了。李鸿章不得不另作他图。
(三)延伸产业链条
1873年6月4日,李鸿章札委唐廷枢为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注定唐廷枢要与中国煤炭机械化开采结缘。在1872年8月初,朱其昂拟定的《轮船招商局节略并各项条程》中,即包括“轮船所用煤炭,由官招商开采,以免购用外国煤炭” 的设想,只是没有有效实施。唐廷枢任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对招商局进行了改组,经过优化管理层、招股购船、修订章程、开拓业务,招商局的经营很快有了起色。招商局从江南经海路运往天津的漕粮是其大宗业务,轮船运输的动力为煤炭,当时国内只有土法采煤,靠马拉牛驮致使运输价格高昂。天津、上海等地的土煤价格数倍于进口煤,全国各地的机器局、各口岸的轮船只能依赖洋煤。1876年,招商局并购旗昌公司后,轮船数量增至二十七艘,每年购煤需用银近三十万两。更重要的一点,天津附近无大宗货物南运,招商局轮船只能空回,或者转道牛庄载运东北豆货,使远途运输利润降低。煤炭恰好满足了招商局的全部需求,这就成为唐廷枢开办煤矿的最大动力。
二、艰难启航
事莫难于创始。在1884年之前,唐廷枢任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事务。开平矿务局又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唐廷枢需要面对诸多困难。
一是勘察矿址
1874年,奉李鴻章之命,唐廷枢对北京附近煤矿进行了勘察,从此与煤结缘。到1876年11月,唐廷枢带领英国矿师,对开平煤田进行了三天考察,并带回煤块、铁石若干,分寄英国及北京同文馆化验成色,并以《察勘开平煤铁矿务并呈条陈情形节略》禀报李鸿章,提出“筹银八十万两,四十万两开采煤铁,四十万两修筑铁路”的规划。 1877年9月9日,唐廷枢以《禀呈镕化煤铁成色译文并条陈开采事宜清折由》向李鸿章汇报煤矿开采计划,并提出了“专采煤、煤铁并开、煤铁铁路并举”三种方案。 1877年9月27日,唐廷枢与丁寿昌、黎兆棠共同呈报《开平矿务设局招商章程》,显然在按“煤铁铁路并举”方案推进。1878年7月21日至23日,在开平矿务局成立之前,唐廷枢带领洋人矿师巴尔在开平一带继续勘察煤铁矿。 7月25日至28日,在开平矿务局成立之后,唐廷枢再次带领洋人勘察各处煤铁矿成色。后经巴尔化验,反复确认,最终由唐廷枢认定唐山矿一号井位置为钻地探验地点,足见唐廷枢之谨慎。 在此必须指出的是,在唐山矿东约40公里处的林西矿,因其埋藏浅、煤质优,实为最初开矿首选之地,因其运输条件差,不得不待若干年后开办。
二是筹措资金
唐廷枢深知因资金不足数次致招商局陷于困境,自然希望开平矿务局获得像招商局那样的官款扶持。1877年筹备开平矿务局之时,在章程中指出“即领官本,应请亦以年结送核,免其造册报销,以省文牍。”之所以如此表述,唐廷枢似在向李鸿章暗示,希望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然而未能如愿。1877年11月,刊布《开平矿务局创办人唐廷枢招股公启》,开始向社会发售开平矿务局股票。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开平矿务局的股票销售并不理想。因开挖煤河,唐廷枢按原章程议定,将股本由八十万两扩充至一百万两,借助股市行情较好的有利时机,又将开平矿务局股本增加到一百二十万两。1880年以前,开平矿务局的官方借款少的可怜。1880年,唐廷枢禀请李鸿章预付煤款,先支付给开平矿务局五万两,以补充招股不力,解决煤河工程资金问题。“伏念矿局只招股本三十万两,现已多用十万两有零,此时再筹垫十四万两挑河,实为心力不逮,可否吁恳爵中堂终始成全,于机器海防支应两局,酌拨银五万两暂资工需急用,于本年职局所交之烟煤焦炭及船捐三项抵销……” 这一请求并未如愿,“禀报所请,借银五万两,刻值经费支绌碍难多拨,姑由机器局借给银二万两,支应局于海防协饷内借给银一万两。” 由于各项最初未预料到的工程,不得不购置备用设备等原因,到了1884年,开平矿务局占用资金总额超过二百万两,除了一百二十万两股本外,不得不向招商局及其他商户挪借,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到了1889年,因新开林西矿和组建船队,唐廷枢突破一百二十万两股本之限,又招新股。前后七年,新招股本三十八万余两。
三是聘请人才
经唐廷枢禀请,李鸿章同意,先后安排丁寿昌、黎兆棠、郑藻如、吴炽昌、陈善言、徐润、郑观应等人以会办的形式,充实开平矿务局的管理层。前文述及,清政府允许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协助开办煤矿。在勘察阶段,唐廷枢聘用马立师开展勘察工作。建局时又选定技术更优的巴尔。1882年,开平矿务局共有外籍人员14名。 这些人负责开平矿务局的三项工程,煤矿工程、铁路修筑和煤河挖掘,职务分别是总工程师、工程师、工头、技工、铁路铺设技术员。由于技术人员皆来自英国,开平矿务局亦借鉴英国管理模式,督办、总办、会办处理领导层,下设办公所、账房、考工房、材料房、杂物房、监工房等工作部门。煤矿、塘沽公司、胥各庄分局,上海、廣州等售煤处,相当于下属子分公司。正副矿师、西医生、煤师、把头、监工等技术性较强岗位,全部聘请洋人担任。巴尔、金达等就是其聘任的工程师,广泛参与了矿井建设、煤河路线勘察及开挖、铁路修筑等重要工程。特别是金达还参与了多条铁路的修筑工作,并在中国取得了很高的声望。留美幼童回国后,曾溥、唐荣浩、唐荣俊、黄仲良、陈荣贵、吴仰增、梁普照、邝荣光、唐国安到开平矿务局工作,充实了开平矿务局的技术力量。除此之外,唐廷枢还在广东聘请了数百名经验丰富的工匠作为技术工人,在建矿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是打通运路
1876年,唐廷枢在勘察煤田之时就非常关注运输路线,并对运费做出了详细测算,他指出若用西法开采,牛车及小船将煤运至天津则每吨成本六两四钱,而铁路运至天津成本二两一钱,天津市场煤价四两五钱,其利弊不言而明。1877年,唐廷枢仍侧重于煤铁铁路并行方案,并指出可“仿照台北筑做用马拖车小铁路一条”。到了1879年,最初矿址至涧河口的铁路方案只能弃用,唐廷枢在给李鸿章的禀帖中有“虽铁路转运一节此时不敢谬议” 等语。1880年10月,唐廷枢再次对水运路线进行详尽勘察,经过反复权衡水势潮头、路线成本、士绅建议等情,确定由芦台东挑煤河至胥各庄水路、胥各庄筑车路至煤厂的运输路线。 后来,这个运输方案也使唐胥铁路成为中国铁路源头,由此为起点,向西南延长至天津,向东北延伸至林西再至秦皇岛,则是后话。
五是健全配套
开平矿务局成立之前及成立之后很长时间,周边没有修理厂、生产原材料供应企业,没有现代化的学校、医院,更没有现代化的公路、铁路,也没有市政配套部门及设施,诸如自来水、煤气管网,餐馆、旅店,等等。据徐润记载,其初到开平矿务局所在地乔家屯时,该庄只有店铺18家。 唐廷枢要解决问题必须自己出资兴办,从最初的铁路、煤河,到后来的电报、电话、培训技术学校,现代化的医院。矿工的大量聚集,围绕吃穿住行等生活需求,开始出现各种生意人,以致于发展成市场,甚至是城镇和城市。
六是冲破禁锢
百姓因风水问题反对是磁州煤矿未成原因之一。在光绪七年,李鸿章呈《直境开办矿务折》之前,开平矿务局一直是在暗自推进,也未遭到直接反对,礼部侍郎祁世长看到李鸿章奏折之后,于1882年1月22日(光绪七年十二月初三日)参奏开平矿务局,在奏折中用怀疑的语气写到“陵寝重地在遵化州界内,山川脉络未必不相毗连。考濡水今名滦河,自遵化州流入迁安县西,又,东南径卢龙、滦州、乐亭,其明征也。今若于该处设局开采,泄坤舆磅礴之气,必非所宜。……地为畿辅奥区,又与陵山要隘不甚相远,收此百千犷悍之众,聚则为我徒役,散则为害闾阎,金厂匪徒前车可鉴。而民间坟茔动遭平毁,州县狱讼转益繁多,犹弊之显见者也。”李鸿章命唐廷枢回答祁世长提出的风水及民工聚众问题,甚至还派出杨嘉善实地勘察,两次证实确与东陵无妨之后,才解除了开平矿务局的这次危机。
在不毛之地建成现代化煤矿绝非易事,成功创办开平矿务局并不是偶然。除了号召力和领导力之外,唐廷枢还亲力亲为,比如劝说亲友购买开平股票,冒雨督运钻井设备,驾小舟沿线勘察河道,深入井下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亲笔撰写呈李鸿章禀帖,等等,可以说是筚路蓝缕。
三、贡献卓著
唐廷枢于晚清在中国北方开办现代化煤矿等一系列事业,推动了钢铁、水泥、铁路、航运等重工业的发展,催生了唐山地区陶瓷、纺织、机械制造等更多附属产业,缩短了电报、电话、自来水、煤气灯等服务行业的引进时间,使中国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提档加速,使开滦成为中国近代工业源头。
唐廷枢善于精细管理,开平矿务局创办之初,他就意识到“产量、煤质、成本、运输”是影响利润的关键四要素。产量从最初每年三万吨增加到四十万吨;努力提高块煤数量,改善煤质;降低物资采购成本,降低各项工资支出;通过挖掘煤河,修筑铁路的方式改善运路。唐廷枢一直努力优化这四个方面,力求降低成本,追求最大利润。
在开平矿务局成立当年,正当钻井勘察工程紧张进行之时,唐廷枢咨询洋人矿师,与会办、司事共同起草完成“司事工人遵守四款一百三十八则”后来改为五款一百三十八则。《煤窑规条》共三十三则接近操作规程,《煤窑专条》六十六则类似岗位说明书,《煤窑要略》十五则更像工作制度,《洋人司事专条》十二则强化对洋人的管理制度,《煤井规条》十二则专指主井操作规程。综合这些规条、专条、要略,其内容涵盖煤矿安全生产全过程、全部位,有对工作现场的规定,有对机器设备工作状况的确认,更多的是对矿工操作程序的约束,可以说,这是目前能够看到,最早的煤矿管理制度,具备现今执行的《煤矿安全生产规程》的雏形。
2018年7月24日,唐山市把唐廷枢定位为“唐山之父”“唐山近代工业和城市奠基人”。
作者单位: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