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件“小事”看学校的格局
2023-07-05叶存洪
人们通常说“教育无小事”,但教育也没有太多的大事,不可能天天都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更多的是日常鸡毛蒜皮的一件件小事。你把一件件小事做好了,就可以积小成大、以小见大,小事自然就不小了。可以说,大的方面我们一般都能考虑到,都能做到八九不离十,倒是小事常常容易被忽视。正是这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可能最终决定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我进中小学,就喜欢侧重看(听)一些小事儿。
门岗,事关“人人是形象”。门岗是学校的门脸。经常经历这样一种情况:车到校门口,门卫懒洋洋地端坐不动,用审视的眼神远远地打量着你,等你说“师傅,我找谁谁谁,事先已经约好,请你开下門”时,他才不情不愿地起身,不紧不慢地朝你走过来,用地方话粗粗地问道:“找哪个噢?给他打电话(确认)!”这既有门岗的问题,更有学校办事流程的问题。既然客人事先有约,校办就应该提前将访客的车牌号、到达时间等信息通知门岗,而不是到了门口又得打电话向你“求见”。或许你说“门卫是学校向保安公司购买服务,不是学校的员工,学校管不了他们”,这恐怕是一种推脱之词,只能说明甲方监管不到位,归根到底还是管理的问题。再者,有些学校在门口立块小牌子,上面醒目地写着“外来人员请登记”,而有些学校写的是“来宾请登记”,几字之差,给人“第一感觉”迥异。
厕所,事关“处处皆育人”。有些学校的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异味,还摆放一些绿植,镜子、洗手液都有,便后洗洗手,整理一下仪容。而有些学校的厕所要么没有水,要么长流水,尤其难忍受的是异味重。我常常想,位于厕所旁边的班级,学生会被“熏”成什么样子?有的中学尤其是高中的厕所还有一道不美观的“风景”:学生课间躲在里面抽烟。“学校无空地,处处可以教育人”,不要忽视这个不起眼的地方,让厕所成了“管理盲区”。
活动空间,事关儿童立场。有些城区学校,面积不大,十几亩地,数千学子,“人口密度”本来就很大,还要这边铺一块草坪,用栅栏一围,立块牌子,上面写着:“小草也有生命,请勿入内!”那边建些小桥流水、楼台亭阁,用栅栏围住,提醒学生“危险,请勿入内!”那么,我们要问的是:数千学生课间去哪里活动?这是典型的“目中无人”。教育要坚持“学生中心”,坚守“儿童立场”,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服从并服务于学生成长,而不只是为了“美观”“好看”。
师生行为,事关知行合一。学生见到教师,主动问好;面对学生的问候,教师真诚地回礼,这个画面看上去很温馨,想想都令人愉悦。但我也见过不少学校,师生见面陌如路人,彼此“近在眼前,却视而不见”。学校应该是一个最有文化、最讲文明的场所,如果师生彼此这般冷漠,我觉得都配不上这四个字——知书达理。你看看学校墙壁上却是很有文化的样子,什么《弟子规》,什么名言警句、励志口号,应有尽有,用喷绘做好、用铝合金框裱好,想必花了不少钱,但是光上墙不落地,典型的“两张皮”,言行不一,知行脱节。
“后三排”,事关面向全体。我走进中小学课堂,特别关注“后三排”,说实在话,前面几排不用看,状态都不错。如果“后三排”学生精神饱满,眼睛有光,不用说,这个班的班风、这个学校的校风一定差不到哪儿去。相反,如果“后三排”学生睡倒一片,或者虽然没有打瞌睡,但几个学生整堂课无所事事,连课本都没有打开,那么你要我说“班风正”“校风淳”,肯定是很牵强的。所以,教师要有“视野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的意识,养成视野转换习惯,关注课堂的每一个区域,让每一个学生都被看见。如果一个学生终年都不能被看见,像空气一般存在,那么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是很难得到培养的。
文具盒,事关全面发展。管中窥豹,从学生的文具盒可以看出每一天、每一节课到底上了什么课?进而能看出学校有没有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有些学校有“阴阳课表”,贴在黑板边上那张课表“做”得很漂亮,上面什么课都有,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实际上,这张课表是应付检查、考核、评估的,真正执行的课表是在学生文具盒里的。在那张课表上,什么音乐、美术、体育、信息科技、心理健康、劳动教育甚至道德与法治等课不同程度都失踪了,每天开来开去的就是几门要考试的“主课”。如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素质教育”“实现三维目标”“培育核心素养”便自然是苍白无力的。
理解或抱怨,事关干群关系。走进一些学校,发现尽管大家都很忙、都很累,但教师们不抱怨,互相有一份理解,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满满的正能量。但也有不少学校,你发现教师一开口就是抱怨,发牢骚,讲怪话,“太忙了”“太累了”“钱太少了”“领导偏心了”“评职称不公平”“评优评先不公开”“决策不民主”“领导多拿了我们少得了”,等等,不一而足。说明这所学校的干群关系可能有情况,不和谐甚至很紧张。如果包括干群关系在内的各种关系不和谐,这个学校要办好估计是很困难的。
教师候课,事关教学规范。有些教师提前来到教室,在教室门口等候学生到来,面带微笑地不时跟学生说说话,或问候或鼓励,拉近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情感,几分钟的互动却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而有些教师是“踩着铃声进教室”,听到上课铃响了,才匆匆忙忙向教室跑去甚至不慌不忙向教室走去。或许你会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这难免有些小题大做。我以为,这事说小很小,但说大也很大,它也是“课大如天”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养成学生“严谨”的处事态度、“凡事提早几分钟”的时间观,有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整齐划一,事关个性发展。有些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基本上是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并总结为“入校进班,入班即静,入座即学”,甚至视为成功的管理经验大加宣传。可我看到后总觉得有些“后背发凉”,这像是如沐春风的教育吗?一入校门就进班,不能在外面跑跑跳跳;一进班就落坐、安静、读书;下午放学又是“路队”,以班为单位整整齐齐送出校门,学生之间哪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校园生活”和“同伴关系”?为了图自己管理的方便,着实把学生生动活泼的本性给扼杀了,把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给牺牲掉了。
资源开放,事关物尽其用。到中小学调研(检查、评估),校长一般都要带我们看看学校的硬件条件,工作细致的,会提前把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馆、录播室的门全部打开;可也常常有工作不那么细致的,到了实验室门口,发现大门紧锁,然后校长交代“赶紧通知谁谁谁来开门”,等了半天,终于有工作人员拿着一串钥匙来了。进到里面一看,设备确实不错,这些年国家加大了投入,特别是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办学条件有了质的改善。但是,你用手指一揩仪器,一层灰尘;查看使用记录,基本上未见使用。学校一方面反映、抱怨投入少,设备不足;另一方面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元的仪器设备又常常闲置“睡大觉”。事实上,设备你不使用,放几年也就差不多没用了,甚是可惜。(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叶存洪,二级教授,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西省小学校长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