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运动训练方案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2023-07-05王宇鑫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300222
王宇鑫(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 300222)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主要是由于心排血量无法维持机体需求而导致的综合征,也是临床中心血管疾病演变的最终结局。既往一项调查研究表明,CHF的患病率呈增加趋势[1],其中患病群体以老年人为主。有调查显示,超过50%的新发CHF患者年龄≥75岁[2]。目前临床中针对CHF的治疗方案以药物治疗、细胞治疗、心脏再同步治疗等方案为主。此外,有学者研究表明,运动干预同样可显著改善CHF患者心脏功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且相比药物治疗,运动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存状态[3]。然而CHF患者受到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常规运动训练方案无法更好地满足其需求。因此,探究更有效的运动训练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阶段性运动训练方案主要是指通过结合患者个体情况,控制运动强度,分阶段地制定运动训练方案[4]。此外,既往有学者研究显示,阶段性运动训练方案对于患者运动耐力和心脏功能均具备积极影响[5]。然而目前国内仍较少见到阶段性运动训练方案应用于CHF患者的相关报道。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阶段性运动训练方案在CHF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n=30)与对照组(n=30),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中对于CHF相关诊断标准[6];②病情稳定;③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认知障碍,无法正常沟通、交流;②合并恶性肿瘤;③有残疾或肢体运动障碍。干预组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12±2.34)岁;男16例,女14例;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级6例,Ⅲ级23例,Ⅳ级1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9例,初中16例,高中及以上5例。对照组年龄44-73岁,平均年龄(59.63±2.58)岁;男15例,女15例;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级8例,Ⅲ级20例,Ⅳ级2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例,初中17例,高中及以上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心功能分级等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所有患者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训练方案,具体包括:嘱咐患者保证睡眠充足、避免劳累,运动宣教,饮食指导及活动指导等,患者根据身体状况进行适当运动,无明确的运动强度、时间、频率等规定。干预组给予阶段性运动训练方案,具体包括:①组建运动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指导教师、医师、护士等,并对小组成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包括疾病相关知识、阶段性运动训练方案的制定等内容;②对患者心肺功能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阶段性运动训练方案,包括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等内容则根据自认劳累分级量表(RPE)评分[7]进行调整,其中RPE总分为6-2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自认为劳累程度越高;③第一阶段:吸气肌训练,经鼻快速深呼吸并维持3s,吸气时间控制在1s左右,再缓慢呼气,且呼气时间控制在3-4s,频率为6次/min,每次训练持续10min,3次/d,运动强度控制在RPE评分≤10分;④第二阶段:主动训练,患者进行有氧运动训练,例如超过500m的室外步行并攀爬楼梯至少1层,2次/d,运动强度及运动时间控制在RPE评分11-12分;⑤第三阶段:抗阻运动训练,运用弹力带辅助向各方向进行拉伸运动,20-40组/次,3-4次/日,2-3日/周,其中上肢运动量控制在最大负荷量的30%-40%,下肢运动量为最大负荷量的50%-60%,整体运动强度等控制在RPE评分小于等于16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临床效果差异,疗效评价标准见表1,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对比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变化,其中LVEDD、LVESD等指标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H-FABP通过双向侧流免疫法测定;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运动耐量[6分钟步行距离(6WMD)]变化。
表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8]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连续性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非连续性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卡方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心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后,两组LVEDD、LVESD、H-FABP均比同组干预前降低,且干预组比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
?
2.3 运动耐量比较 干预后,两组6WMD均比同组干预前增加,且干预组比对照组更远(P<0.05)。见表4。
表4 两组运动耐量比较(±s,m)
表4 两组运动耐量比较(±s,m)
?
3 讨论
CHF是各类心血管疾病发展至终末阶段出现的心脏功能损伤,且死亡率高,预后结局差。有研究表明,国内CHF患者病死率约为4%[9]。CHF患者多数是由于心脏循环障碍、心室充盈,进而导致心功能受损,且外周循环受到影响,骨骼肌血供减少,运动功能下降[10]。目前,对于CHF患者的治疗,临床中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然而药物治疗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存在一定局限性[11]。因此探究更有效的治疗或干预方案对于改善CHF患者心功能、提高运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LVEDD、LVESD是评估心功能状态的常用指标,H-FABP是反映心功能的敏感指标[12]。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且干预后,两组LVEDD、LVESD、H-FABP均比同组干预前降低,且干预组比对照组更低,两组6WMD均比同组干预前增加,且干预组比对照组更远,这说明常规运动训练方案与阶段性运动训练方案均可有效改善心脏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发挥良好疗效,且相比常规运动训练方案,阶段性运动训练方案改善效果更显著,分析原因为,常规运动训练方案未能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缺乏科学性。相比之下,阶段性运动训练方案结合CHF临床特征及恢复进度等,划分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利用RPE评分控制运动强度,相较常规运动训练方案更为科学;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案更易引导患者直观感受到自身功能的恢复进度变化,有助于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13]。此外,CHF患者运动耐量下降与其内皮功能障碍引起的血管舒张受损、骨骼肌血供减少、代谢改变等因素有关[14],而运动干预通过调节其骨骼肌血管舒张功能,改善骨骼肌血供,从而促进运动耐量恢复。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大多数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包括ACE抑制剂或ARB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等,研究结果受到诸多变量影响,这可能导致相关指标测量结果出现一定偏差。此外,本次研究中,研究对象偏少,观察期短,这同样可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阶段性运动训练方案应用于CHF患者可有效改善其心脏功能和运动耐量,为CHF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