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引游戏,让“玩中学”不再是空话

2023-07-05杨婷婷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玩中学儿童游戏

杨婷婷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的各种能力是从游戏中获得的。”在新时期的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巧引游戏,激发儿童天性,促进儿童拓展思维认知,孕育心灵的智慧,真正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快乐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追寻本真

(一)善观儿童状态,激活儿童天性

生活是常态的,也是变化的。古语云:“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意思是观看水一定要看水的波澜壮阔,因为这是水的精髓灵魂。同理,在常态的生活中对于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需要学会观察生活中事物的变化,学会观察儿童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场景下的状态,以便对于儿童的了解更加全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观察到的多元化信息,分析信息背后儿童的心理特征,尊重儿童的想法,制定更符合儿童兴趣和天性的游戏活动,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儿童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寻找或制定儿童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是实现“玩中学”的重要途径。而观察、模仿并创造正是儿童天性中的一部分。以“看谁画的像”游戏活动为例,教师选定“猫”为参考对象,让儿童将自己心中所想的猫画出来。有的孩子画得中规中矩,是传统的简笔画;有的孩子画得猫几乎不像猫,就是两个大弹簧加一个梨形的身子;有的孩子画猫给猫眼睛上撒了荧光粉……教师在一边观察,思考儿童这么画猫的原因。在儿童画好之后,教师让儿童向大家展示自己所画的猫,比如给猫撒荧光粉的儿童说:“我在夜里看见发光的两个圆点,很害怕,跟爸爸说,爸爸告诉我猫眼睛晚上会发光,所以我在猫眼睛上撒了荧光粉,也是‘发光的猫。”而那个画弹簧的儿童是因为没见过猫,但是听过狸(梨)猫翻墙这个成语,所以觉得猫像鸭梨,而且有弹簧才能跳那么高。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善于观察能从更深层次了解世界。光怪陆离的绘画,反映儿童多样的想象力,教师只需要稍加引导,就可以让儿童对“猫”的认知更加具体完善。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儿童在其他方面的认知增长,做到在玩中增长智慧。

(二)摒弃固定模式,放任自然追寻

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游戏活动、游戏模式基本上是固定的。比如搭积木活动,让儿童自由选择不同的积木玩具自由搭配。诚然,这种游戏活动在一开始会让儿童感到好玩有趣,但是如果次次都是这种游戏模式,儿童也会觉得厌烦。因为儿童的思维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发展完全,想象力是有局限的,自由搭配终究会“不自由”。因此,对于游戏活动,教师要摒弃固定模式,放开游戏的限制或者打破限制、增添新的模式要求,给失去活力的游戏赋予新的生命力,也让儿童更加自然地追寻心中所喜欢的“玩”。

当游戏活动有了固定的模式,也不再是真正让孩童发自内心所喜欢的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太多新奇的玩具,但是一件新玩具在儿童手里玩不了多久就会换新的。有的家长或老师会刻意通过玩具培养儿童的特定爱好,但这些却不一定是孩子所喜欢的。追寻自然,在曾经没有玩具的时候,石头、泥土都可以让儿童很开心,如今也可以。带领儿童到很浅的小溪边,让儿童感受清新的空气和广阔的天地,在自然中玩耍,教师只需要做好知识的引导。比如有的孩童想拿石头打水漂,却只溅起一片水花。教师就可以和儿童说:“小朋友在打水漂啊,记得老师说过水有浮力吗?要选扁平一点的石头才可以让水把石头‘浮起来啊。还有看那边风把树叶吹下来,树叶在回旋下落,想让石头飘起来也要用力让石头旋转起来,老师教你……”在很简单的游戏中,教师却传授了知识,并渗透了部分儿童之后才会学的“力”的知识,让儿童在玩中学习,增长心灵智慧。

自由是生命的最高境界。教师摒弃和打破传统的固定游戏模式,赋予游戏活动新的生命力,重新激活儿童探知世界的興趣。尊重儿童自然天性,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自由追寻所喜欢的事物,让儿童回归本性,滋养心灵成长。

二、融于生活

(一)巧引生活素材,助推主观能动

单纯的游戏活动只能让儿童获得短暂的快乐,与生活相融的游戏活动才能促进儿童的长久发展。生活化的游戏活动旨在加深生活和儿童之间的联系,培养儿童的生活习惯和发展儿童的生活能力。在设立生活化的游戏活动中,要巧引生活中的素材,加深儿童对于游戏的亲切感和兴趣,促使儿童潜意识里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形成全新的认知和感悟,提高儿童的能力水平,让儿童切实感应到自身的成长和进步,从而主动地在游戏中学习和探索,期望获得新的知识。

除了大型的集体游戏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随时进行很简便的小游戏。相较于有规划的大型游戏活动,小游戏的进行更源于灵感和生活经验,在传授常识知识的方面更加合适。比如在给儿童分发切好的水果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开展趣味问答游戏,由易到难逐渐提出问题:“小朋友们知不知道这些都是什么水果啊?”“小朋友们知道怎么把水果切成均匀的好几份吗?”“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秋天收获,但是现在我们就可以吃到呢……”逐渐提出更难的问题,有助于促进儿童专心地思考。教师的适当引导,帮助儿童将生活中见过的陌生建筑——温室大棚形成具体的意义,有的儿童就会说:“我在那个大棚子里见过又大又红的草莓,在里面比在外面暖和得多,是不是那里可以一直生产好吃的水果啊?”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和儿童讲述水果的成熟和温室大棚的渊源等,帮助儿童将生活中的所见所想形成具体的知识储备。

教育的源泉是生活,儿童学习的源泉是快乐。通过生活化游戏的方式,让儿童将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实现“玩中学”的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而且还激发了儿童对于知识的探索心理,促进了儿童能力的成长。

(二)塑造生活游戏,促进身心发展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可见将生活融入教学中是正确的教学方法。同时,儿童处于身心发展、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的天性在儿童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借助儿童天性“玩”的具现化形式——游戏,将生活和游戏联系在一起,运用丰富多样的生活游戏,塑造生动鲜明的生活情境,让儿童融入其中,感受生活中的道理,诞生自己的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做好大方向上的引导,帮助幼儿建立积极健康的三观,促进身心发展。

生活中的道理知易“说”难,对于儿童的道德教育和素养的培养是没办法通过语言完美传授的。生活游戏就是让儿童在游戏中实践、感悟道理。比如如何理解父母的爱,就可以让儿童通过“孵小鸡”“照顾小动物”等养成游戏感受到。为了使得游戏更具有实际意义,教师需要和儿童的家长做好沟通,请家长在家里配合教学活动。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先做好基础知识的传授,比如孵蛋注意事项、动物饮食事项等。儿童在孵蛋或照顾小动物的时候,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关心担忧蛋的孵化和小动物的成长。在游戏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询问儿童的感受,并说道:“小朋友们在这段时间,对小动物们的照顾都很好,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们都很累,很害怕小动物不吃不喝,甚至生病。这和父母关爱你们也是一样的,关心你们的饮食,担心你们的身体健康,关注你们的成长。所以,小朋友们要记住这次的辛苦,多体谅爸爸妈妈,在家里要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爸爸妈妈。”

生活中有许多道理是很难用语言完美表达出来的,而且对于道理的感悟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生活游戏的魅力在于潜移默化地熏陶,让儿童在游戏中感悟道理,并形成符合自身身心发展的认知,促进身心发展。

三、互动实践

(一)区分个体特征,“因材施教”促发展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喜好和特征。孔子为此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以兼顾每个人的发展情况。固化的游戏活动很难兼顾每一个儿童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关注儿童不同的个体特征,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发展水平、个人爱好等,设计相对应的主题游戏和集体游戏,促进儿童能力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加深儿童与儿童之间、老师与儿童之间的互动联系,近距离地了解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实践的表现,以此优化教学活动中的游戏部分。

在实际的集体活动中,有的儿童总喜欢玩一类或一种游戏,对其他的游戏则缺乏兴致。教师就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将喜欢同一类游戏的儿童组织在一起开展主题游戏。为了避免这类儿童脱離集体,教师可以在他们游戏的基础上添加延伸,将主题游戏与集体游戏相关联,引导儿童互相帮助和借鉴同伴的方法,丰富完善自己的游戏内容。比如在进行“商店”主题游戏时,参与儿童的数量较少,而旁边有玩“过家家”游戏的儿童,就可以邀请“一家人”来参与进自己的游戏购买商品,这种行为加强了儿童和儿童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儿童,比如在做“花瓣汤”游戏的时候,有的儿童想要直接摘花折枝,教师可以在旁边捡起自然掉落的花瓣,用暗示的方法让儿童选择温和的游戏手法。

加强儿童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联系,有助于教师实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既可以及时引导儿童解决问题,也可以帮助老师“因材施教”,发挥儿童的个人优势,促进儿童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妙用材料与技术,激发实践创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和多样的材料来巧引游戏,融入教学内容中。游戏中的材料丰富,儿童通过选择和搭配所产生的想象空间就大,就更能激发儿童的创造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儿童的年龄差异,教师可以对诸多材料进行分类分区,在活动的时候选择针对性的材料来引导和启发儿童的思考和创造。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有趣奇特的活动环境,在活动过程中借助变幻的环境来引导儿童的思考方向。

最能体现材料意义的游戏就是扮演类游戏,比如“邮局”游戏,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无声无字幕的邮局动画短片,让儿童观看寄件、收件的过程和邮局内部的构造。然后让儿童彼此讨论交流,确定邮局的游戏材料和扮演角色。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发现或故意设计一些动画里没有的场景,给儿童制造游戏困难,让儿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比如教师扮演收到快递的人,来询问自己的快递在哪里?有的儿童就直接拿来一个充当快递的材料给教师,教师就需要纠正儿童,帮助儿童确定规则意识,跟儿童说:“不对哦,这不是我的快递,在客人取快递的时候是不是要先问一下客人的快递是哪个,不能拿错快递哦。我的快递是一个菱形包裹。”但是没有现成的菱形,有的儿童就发现两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可以拼成菱形,于是就将两个三角形材料拼成一个菱形材料满足了客人的需求。

可见,丰富的游戏材料和信息技术不仅能激发儿童游玩的兴趣,还有助于丰富游戏情节,帮助游戏更好地贴近特定的场景,提高游戏的鲜活性和层次性。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可以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教师在设计游戏前,要观察儿童的成长、关注儿童的个体特征,仔细分析儿童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以儿童为本的游戏活动。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摒弃限制,让儿童自然地探索和发展,同时也需要注意适当地引导,指明方向,启发儿童思考,帮助儿童解决问题。在儿童思维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巧妙引用游戏,帮助儿童塑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身心素养,促进儿童发展。

猜你喜欢

玩中学儿童游戏
在玩中学,学中练,打造小学体育活力课堂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小学体育之玩与学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如何开展学习性区域活动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