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真学习”,让学生想在前、说在前、做在前
2023-07-05钮晓东
钮晓东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认为想要教好学生,要围绕“真”字展开,只有教师“真教”,学生才能“真学”。那么真学习的课堂不是让学生陪着老师演戏,而是让学生经历真实的学习体验。
一、让学生想在前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想
传统的教学挂图已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创设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十分重要。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快速有效地营造出生动有趣的情境,把抽象的问题融入情境中,同时配上富有启发而有趣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学习也更加主动。
在教学《认识负数》这课中,我创了一个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的情境,两位小朋友本来打算乘电梯到三楼去买文具,但当电梯门打开后才发现怎么到了地下三楼的停车场呢?在疑问中,学生都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于是,我提醒学生再仔细观看一遍录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白板上,一個个眼睛都睁得大大的,一动不动。观察仔细的同学很快就发现了,忍不住叫出来:“他们乘电梯的时候按的不是3,而是-3”。接着,我就顺其自然地引出了今天的新课——“认识负数”。这样的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思考的热情,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融合,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让数学教学更有趣、更直观,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最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给予充分思考时间,让学生有空想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好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真学习”的环境中暴露出“真实想法”。当教师提出一个简单问题的时候,学优生反应非常快,学困生反应慢一些,教师应当停顿几秒,给予学困生充分地思考时间,然后再去提问,不然学生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主见。当教师提出一个有难度的问题时,更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1分钟去解决问题,之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互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观点的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小组交流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经验水平、能力水平大都接近,思维方式、习惯比较类似,因此学困生更容易接受来自学生之间的观点,帮助他们学习。
一天,数学课代表在每日一题的活动中提出了一个关于“圆锥表面积”的问题,他想:“老师教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还有圆锥的体积,那么为什么不教圆锥的表面积,而只教圆锥的体积呢?难道圆锥的表面积就算不出来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的共鸣,于是大家纷纷开始动脑思考,有的在独立思考,有的在一起讨论。到了中午课代表就把他的解题思路公示出来:“其实呢,圆锥只有两个面,一个是底面,是一个圆形。另一个是曲面,是一个扇形。底面其实很好算,单单一个圆而已。最难的就数曲面了。曲面呢,是一个扇形,它本来应是一个完整的圆,但被剪去了一个小扇形。所以,只要求出扇形占原来的圆的几分之几,一切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可以把圆的面积看成360份,通过量角器量出剪去的扇形的角度,再用360度减去这个角度,就得到了现在这个扇形的角度,这个角度的度数也就可以看作占整个圆的份数。”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因此,教师要合理分配好每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挖掘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搭建思维“脚手架”,让学生想得深
随着年级的升高,需要考查的知识点也多了起来,对于学困生,许多数学问题并不是多读几遍题目就能想明白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搭建思维的“脚手架”——画图,帮助自己思考,让自己想得深、想得远。不同的题目,需要画合适的图,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思考。
如在求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下立体图,然后把数据标注在图上,直观地看着立体图,然后进行思考,就很容易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或者行程问题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画一条线段还是两条线段也是要根据问题条件进行灵活选择的。在解决类似简单的鸡兔同笼的问题的时候,还可以画示意图,用“○”表示头,用“∣”表示腿,这样就非常直观形象地表示出题目中蕴含的数量关系,学生也就能够想得深远。
《2022版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同时,我们一定要给予学生更多时间和机会去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让学生“真想”,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让学生说在前
(一)营造良好的表达氛围,让学生敢于说
在小学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越是到了高年级,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越少。许多学生不敢说,怕说错,怕被老师批评,怕被同学嘲笑。因此营造出学生敢说的氛围是关键,我利用了小组评星机制,不管学生答对与否,都能够获得一颗★,精彩的回答和典型的错误都能得到额外的★奖励。
从此,在我的课堂中,总能见到学困生举起自己的小手。我也喜欢先提问一些学困生,先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可能刚开始说的不连贯、经常停顿,但我觉得正是在这种停顿的间隙,他们的思维在飞速地旋转,语言组织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加上同学的掌声鼓励,让他们下一次表现更加出彩。之后,我让学优生回答,他们思维逻辑清晰,语言缜密,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困生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激发更大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时候,出现了下面情况,我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所在。
生1:我的答案也是12千克,他是对的。
生2:我觉得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他的数量关系都写了用乘法计算,但是后来他又用方程解了。
生3:今天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当然要用方程来做题。
师:你们同意谁的观点?我们小组讨论一下。
生4:我同意第二位同学的观点,今天虽然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但老师也说过,根据数量关系,单位“1”已知的也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生5:我也这样认为,我就是直接用乘法计算的,这样计算比较方便。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过后,你们对问题的理解是否更清楚了呢?
生:是的
师:所以这样的头脑风暴法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能够用语言进行表达,说明他是在积极思考的。当遇到难题时候,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也会经常性地停顿、反复思考,我们应该欣然接受学生这样的表达,这才是最自然、最真实、最富有自主思考的表达。有了学生反复说的基础,结论也顺其自然,教师只要适当小结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学会整理关键信息,让学生说得好
许多同学经常性地不敢说、不想说,导致了口语表达能力越来越弱。为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以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结合书面语言,再进行口语表达。有了先前的书面语言做铺垫和思考过程,学生口语表达就有了扎实基础,学生说起来也会更加有条理。
在小学数学六年级的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水管问题为例:“昨天夜晚气温骤降,明华小学一根自来水管被冻裂,已知水管的内直径是30毫米。如果每秒水在水管中的流速是2.8米,则这根自来水管1分钟可以流出多少升水?”学生做出正确解答需要掌握:长度单位换算、时间单位换算、速度×时间=路程、圆内直径、圆柱体积计算、体积单位换算,这么多知识点全都掌握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解答,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要用到的数量关系先用笔整理在草稿本上,需要换算单位的关键词在题目中圈出来;然后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整理成果,并小组中讨论。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产生了思维的火花,点燃了他们的解题思路。最后,就可以从模模糊糊的解题思路,把完整的解题过程梳理出来。学生有了先前在小组中发言经验,那么在全班中学习成果的分享,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2022版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往往要经历从语言表达到数学表达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面对问题敢说。“真说”,才能让学生说得好。摆脱学生听教师讲的传统教学方式。
三、让学生做在前
由于思维的内隐性,导致了教师无法直观地看出学生是否在思考问题,只能凭借自身的经验,通过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肢体动作、课堂活跃程度等方面来评价学生。
在课堂也经常出现这样的行为:已经请了一位同学回答了问题,再请另外一位同学复述一下前面同学的解题思路,但是他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再请几位仍然一问三不知。这种现状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操作材料;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动起来、做起来,调动多种感觉的参与,主动地建构知识,让思维可视化。
(一)给予实验器材,让学生动起来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学科。在上课前要准备好充分的教具与学具,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直观的材料与抽象的数结合起来学,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搭一搭、剪一剪等活动,把脑中的抽象思维付诸行动,使得思维外显化。不仅减轻了学生思维难度,而且使得学生、教师更容易察觉出问题的所在。
(二)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维碰撞
没有充分讨论,那么展示的学生也只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其他同学难理解小先生的解题思路,很难与之产生共鸣。只有充分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互换信息,使得知识得以融合、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一次一次地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观点,为登上讲台增加自信心。
(三)给予展示平台,让学生主动建构
刚开始教书的前几年,一直不太喜欢学生上台板演,因为学生算对还好,解答错误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展示的同学容易被嘲笑。但是我现在渐渐地发现上台板演的好处,我也更加重视了!现在我的课堂不管是学困生,还是学优生都愿意主动上台板演(在黑板上列式、画图、讲解),他们也不怕嘲笑,可能是上台次数多了,脸皮厚了的缘故吧!这些同学愿意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分享给同学们。此时,我发现平时爱做小动作的同学都认真地盯着台上的同学解题。台下同学们的心理可能在想:“他会不会出错呢?肯定很好笑吧!”“他是怎么作对的呢?和我一样吗?”“他这种做法和我不一样,但是答案和我一样,这样作对吗?”“哦,我看懂了,我也会做了。”此时学生的心理活动是丰富的,他们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当小先生讲解的精彩时,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為他鼓掌,那么这位小先生他的自信心倍增,为下一次发力做好铺垫。写错了也没关系,其他的同学会踊跃地举手,上台在众目睽睽之下帮他纠正错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如下情况:学生只用语言描述他的解题过程(他是可以看到自己的解题过程而我看不到),我就理解得非常费劲,有时候我也会听不懂学生在讲什么。可想而知,其他同学在听这位同学的解题过程,又有多少同学能够理解和掌握呢?因此我更喜欢让学生上台板演或者把自己的解题过程投影出来,让全班同学都能够直观地看到该生的解题思路,从而帮助理解。思维可视化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真学习。
总之,一切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习实践中暴露出真实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真实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学到真本领,达成真学习。让学生想在前、说在前、做在前,积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才能使他们走得更远。真学习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在学习的课堂,是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课堂,而不仅仅是教师和学优生的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