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在高三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3-07-05潘静
潘静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历史教学中更加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高三历史教学在为学生夯实这些知识基础的同时,还要提升其思维水平,让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问题分析以及解决能力,提升其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历史老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利用启发式教学,发散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视野,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一、整合知识进行专题启发
专题启发教学就是改变原本教材当中的章节设置,将各个知识点之间按照相应的主题和线索重新整理归纳,以整合为历史专题,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高三历史复习阶段,专题复习是常见的复习方式之一。专题教学能够突出历史的学科特点,让学生聚焦于历史要素,抓住历史事件的本质,突出其中的重点,罗列出清晰的历史架构,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完整、有序并且清晰的知识网络。利用专题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水平,引导学生在材料当中获取到有效的信息,提升历史表述能力。老师可以利用专题教学开展针对性的复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史证能力。
比如在《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这一专题复习中,老师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来带领学生进行学习:从政治上看,上层建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获得发展,但同时又在走向衰落;经济上,封建社会开始衰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阶级关系上,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问题开始瓦解走向衰落;文化上,在寻求个性解放的需求下,封建意识形态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对外关系上,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中国被迫闭关锁国,显示出封建制度已经难以立足于世界之林。再比如在以《儒家思想》为复习专题时,老师可以重新规整教材当中的内容,让学生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整合知识,从而了解百家争鸣这一局面形成的作用和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的形成,能够举例说明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掌握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张,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入手,来客观评价当时的历史现象,给予学生启发。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的方式讨论儒家思想及地位的变化,在这一变化当中有哪些认知其儒学的作用是什么?通过问题的解答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深化学生认知。
二、结合其他学科进行综合启发
老师可以围绕某一知识线索,让学生结合其他学科当中的知识来完成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跨学科意识。在全新的教学背景下,各学科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彼此之间的渗透在不断加强,历史本身有着很强的综合性,涉及于多个学科当中,所以历史老师要打开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能够在有足够知识积累的前提下产生灵感,有所顿悟,从而获得启发。
比如在分析《中国近代企业分布于长江下游和沿海城市的原因》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对其进行思考。首先,可以从地理学的角度对其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其次,可以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对其形成原因现象的影响;再次,从政治角度考虑人口以及市场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历史现象,形成更为全面的理解。再比如在复习《西部开发》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史实,来分析我国的西部开发对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由于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开发比较迟,所以经济水平落后于其他地区。对于西部的开发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重视生态建设。引导学生结合地理学科分析自然条件的优缺点,探讨依据实际情况发展特色经济和改善自然环境的策略,结合经济哲学和政治范畴,对西部开发建设进行讨论,以发展特色经济,调整国家的经济结构。
三、结合时政热点进行热点启发
利用热点启发可以从时事入手,让学生结合其所学的历史内容,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以史明鉴的能力和水平。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要让历史走入到现实生活当中,历史老师要强调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将人类的起源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等等都列入其中。但是老师也要正确地认知到,以史为鉴并不是简单地将考点影射于现实问题当中,而是借由考点体现出当下社会的问题,预测其走向。所以老师在复习阶段,要结合比较典型且具有前瞻性的史实材料开展专题训练。比如在复习《中印关系》时,老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补充相应的背景材料,带领学生回顾中印两国交往的历史,中印两国以佛教为纽带开展了友好交往,并且同为被压迫民族所进行的共同抗争,经历十九世纪的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觉醒,相继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且成为世界上两大发展中国家。老师可以在这一前提下启发学生思考,基于这一关系,如今中印两国应该如何发展双边关系?中印两国的关系发展有何作用?利用实时热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其责任意识。
四、利用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启发
比较启发是依据相应的标准,将相关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明确其中的异同。这一方法能够显著地提升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历史综合水平。在历史教学当中,老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比较当中产生思维的火花,能够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组合起来进行比较。老师要引导学生将相同或者相似的歷史事件进行比较,在比较当中获取信息,提取其中的共同点,以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将相关的概念、事件、人物、思想之间进行比较,能够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入现象当中提取本质,提升其思维的灵活性,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直击问题核心,顺利找到问题的解决之法。在比较启发中,老师要能够结合可比的知识,用不同的比较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思路。
比如老师可以将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目的、影响等等角度来对其中的内容进行认知,在比较当中促使学生思考。郑和下西洋其航行的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关系的形成;新航路的开辟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发生,形成了世界市场,推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老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没有将中国推入到国际市场上?而新航路的开辟则让世界形成了统一市场?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得出答案:郑和下西洋之所以没有促使中国和其他各国在经济上形成密切的往来,主要原因是由于当时各国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经济上比较独立。同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友好交往,所以政治意义更大。而新航路开辟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其行为的经济意义要大于政治意义,目的在于掠夺财富,开辟市场。所以造成两种相似行为的结果不同。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来提高学生在比较思维上的能力,从而摆脱其认知的束缚,让学生能够形成多项思维的习惯。再比如在复习《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时,老师可以将19世纪末的世界发展特征和同时期下资本主义国家及经济发展的特征之间进行对比,询问学生:为什么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没有能够同步发展?学生通过分析得出: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随后老师可以通过问题:为什么后来中国资本主义又得到初步发展?以加深学生的思考深度,升华学生的理性认知,提升其历史水平。
五、围绕某一知识进行发散启发
围绕某一个知识点为核心,借由思维发散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束缚,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复习《金的建立与宋金和战》这一内容时,老师可以由金、南宋对峙形势图作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自行读图来获取相应的信息,从而打开学生在思维上的枷锁,充分地进行发散。有的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到南宋和金的对峙界限,从而联想到对峙局面出现的原因;有的学生读取到图中民族政权的并立,联想到南宋和金之间民族矛盾纷争不断;有的学生则依据南宋和金划界,想到了虽然在这一时期有着诸多的纷争,但是和平依然是主旋律,借由民族之间的互通,极大地推动了南北经济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会有不同,所以在开放性更大的对峙形式图当中,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的想法,脱离简单的知识记忆来发展思维,形成更好的学习效果。再比如在复习《辛亥革命》时,老师可以结合之前所学的三权分立知识点,让学生对其进行的分析。三权分立起源于雅典的奴隶民主政治,到17世纪中期西方的契约说,再到18世纪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通过对这一背景的分析,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孙中山所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行不通呢?这表明了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些知识,同时还发散了思维,对相关的内容产生了疑惑。在老师的引导下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除了有封建势力的压迫,帝国主义也限制了资产阶级的形成,因此学生在这一分析下得出三权分立在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结论,从而丰富学生的思考角度,让学生在联想当中产生疑问,在疑问当中进行解答,完成创新。
六、創设问题情境进行情境启发
在历史课堂当中,老师可以借由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够浸润于良好的情境氛围里,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带领学生感悟。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所以老师要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跟随历史的足迹,去感受当时的历史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可以借由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等方式,让学生成为历史当中的某个人物,置身于当时的历史场景当中,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给予学生更为鲜活的学习体验感,在巨大的感官冲击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模式,加深学生的印象。
比如在教学孝文帝改革的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利用情境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不同的角色去进行演绎。孝文帝、保守派的大臣等等,通过演绎重现当时的历史场面,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改革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想要顺利地进行变法,就要有披荆斩棘的勇气。继而提升学生对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认知和理解。再比如在复习华盛顿体系时,老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不同小组分别饰演当时巴黎和会当中的不同国家,尝试站在英、法、美、日四国的立场上,结合之前所学的内容来进行讨论,学生在这一情境下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并且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基于自我的利益来完成探讨。然后老师可以让小组代表进行发言,表述自己小组的想法,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巴黎和会中各国之间矛盾的来源,这一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当中,更好地感受教学主题,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七、利用错误解答进行故谬启发
老师可以通过创设与史实相反的情境,或者故意给出错误的答案来对学生进行故谬启发,让学生在错误当中进行新的思考,开辟新的思路,形成良好的批判能力,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在故谬启发当中,老师要凸显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参与到整个故谬的过程里,基于批判形成合理的认知。
比如在教西安事变时,对于张、杨两位将军对蒋介石这一扣押行为,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共产党会如何处置蒋介石?如何解决西安事变?学生受到其思维定式的影响,往往认为中共要杀掉蒋介石以谢国人,老师可以学着顺着学生的这一思维让学生设想。如果蒋介石被杀,那么当时以何应钦为首的国民党将会有何行动?这一行动会不会加深民族矛盾?让学生能够认知杀掉蒋介石非常简单,但是其所引起的内战则会更为激烈,这是有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的。在这一故谬的过程当中,防止学生出现思维上的偏差,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综上所述,将启发式教学应用于高三历史教学中,老师要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启发式教学,将其贯穿于复习教学的始终,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