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驱动角度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2023-07-05汤永林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驱动数学课堂

汤永林

新时期教学背景下,倡导初中数学教学要将学习的机会交在学生手中。因此,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问题驱动教学主要是结合特定计划,按照固定逻辑、思维設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跟随相关问题参加学习活动,打开学生学习视野,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建构高效数学课堂的目标。

初中数学教师执教过程中要重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在数学教学活动进行时,教师要突出学生主人翁意识,面向全体学生执教,保障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得学生在数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学习能力。在此种形势下,教师灵活设计数学问题驱动,鼓励学生主动挖掘问题以及分析问题,针对数学问题进行交流,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即可持续维持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保障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一、初中数学问题驱动教学内涵

数学问题驱动教学主要是设计有序性数学主干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的框架,同时也为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提供了可能性。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法主要是通过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建构数学知识框架。在提出问题过程中,通过结合数学活动经验和对数学基本思考方式的体验,提倡为学生准备更多“冷静思考”和“充分表达”的机会。关于问题驱动的具体含义,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

其一,问题驱动是有秩序的,问题和问题是有一定联系,具有整体特点。数学问题驱动教学旨在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基本的数学思维模式,让其有机会去研究数学。所以,“序”是为了体现数学问题驱动基础学习思想。

其二,教师和学生互动条件下预设问题。这便意味着,在课堂上问题驱动中的问题并非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一一呈现,呈现顺序、跨度、方式、内容等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其三,问题驱动教学提倡运用主体问题和相关知识来引导学生冷静思考、充分表达自身思想。在课堂中,怎样设计和运用问题驱动来推动教学进程,属于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是目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行为。实质上,在课堂上如果出现了一个数学问题,或者采用了一种问答式的教学方法,那就是问题驱动教学方法。首先,问题驱动教学注重以提问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数学学习要求冥想、领悟,而缺乏冷静、独立思考的数学学习是一种肤浅的现象。当然,学生的思考常常具有内隐特点,有时也具有混乱特点,而表象则是学生把思考所得、领悟外显的过程,以及对思考的进一步整理。那些能引起学生思考、让其去表达的数学问题,通常不会一眼就能看出来,但会给人以深刻的启发。所以,问题驱动教学提倡的并非只是一步一步地提问式的提问,而是运用“大问题”激发学生冷静地思考和充分地表达。其次,问题驱动教学力图让学生在逻辑上经历和学习数学的基础架构和思维方式。所以问题驱动教学提倡的不是单纯的多个问题,而是要从多个问题中反映出某种思路。

二、初中数学课堂问题驱动教学原则

(一)问题驱动指向性原则

1.突出定向点拨功能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掌握好“点拨”的方向。有针对性的点拨,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应该包含在学习思想中,只有这样思想才能跟上教学的目的,真正符合教育的方向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并且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判断,只有在回答之时,教师才能准确判断出问题答案,而当学生回答出现了偏差时,就必须将问题思路和问题实质联系起来,让问题的本质变得更加清晰。在“圆的定义”教学时,可以先设定问题,让学生去思索。如“汽车的轮子和脚踏车的轮子是怎样的?”“汽车的轮胎能不能做成四四方方的?”等问题,先令学生理解“圆”,并进行更深层次的解释,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2.体现学习引领功能

在问题驱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让学生对知识和问题充满好奇心理,从而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这样一来,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都充满了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举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式”的例子,结合二次函数的顶点形式内容,即可以解决一元二次方程。在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寻找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中,学生可以自行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问题驱动的设计要求教师站在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全面思考,既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要分析出二次方程的正确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数学水平,建立起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确保课堂的质量。

(二)问题驱动差异性原则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主体,采用最多莫属直接灌输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难发挥出自己的主体性,加之教学方式陈旧,课堂气氛单调,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潜力。因此设计问题驱动可以令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当然,在进行教学前,必须先掌握课堂的实际情况,再根据学生的分类,根据自己的知识层次,设计出符合自己学习要求的问题驱动,这样既能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又能让每位同学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进步。对于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在问题驱动的设计上应注重基础知识水平,并适当扩展;对于基础知识较为扎实的同学,可以将题目的难点进一步加大,增加题目的挑战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比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学情展开分析,设计出问题驱动。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正确地掌握一次函数和比例函数的概念,理解两者的联系,并能相应地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对于那些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同学,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困难指数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利用一次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已知的情况下完成一次函数的表达。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并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能均衡发展。

(三)问题驱动主体性原则

在初中学习期间,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相互联系。所以,设计问题驱动,既可将新知识和旧知识完美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能更好地巩固数学基础。比如,在“有理数”教学中,可以考虑到学生学情,首先引导学生对有理数概念进行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知识,通过问题驱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复习既往时期所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加清晰的知识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初中数学课堂问题驱动教学策略

(一)设置启发问题驱动,引导解决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尽量避免将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要用提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连锁式问题刺激学生求解,逐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比如讲解“圆”时,关于学生提出的“圆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不予以回答,而是用启发式方法,让学生回答“生活中都有哪些圆的东西”,引出诸如车轮,玻璃珠,月饼等。教师根据车轮和玻璃珠等,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车轮和玻璃珠都是圆的?”“圆心与圆周之间的各点都存在什么关系?”。通过激发学生对“圆的性质”的探究,从而得出车轮和玻璃珠为什么是圆的原因,深化“圆周与圆心之间的距离相等”的结论。可见,启发式提问由基础知识开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背后的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思考。

(二)设置精细问题驱动,消除教学盲点

由于数学内容丰富,而且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盲点,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精细问题驱动来解决教学问题盲点。正如,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坐标代表着方位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问“怎样准确地说出某人的位置?”“坐标在现实中的运用都体现在哪些地方?”“坐标的组成元素是什么?”“使用坐标分析问题的优势和缺点都有什么?”等问题,吸引学生逐层探究。通过设计精巧问题避免学生出现较大的认识误区,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整。

(三)设置分层问题驱动,简化数学难题

分层问题驱动就是将问题分成不同层次的问题,学生在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就可以轻松深化问题背后的知识点。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可以采用层次问题驱动来简化问题。如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便可以采取分层问题驱动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在两条直线上分别画一条3厘米、4厘米的直角边三角形,动员学生量一下这条直线的长度,然后提问“另外一条斜边有多长?”,学生会发现,不管用什么方法,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都是5厘米,于是便有人提出了质疑性问题。此时此刻,教师继续用问题启迪学生“直角三角形三个边长的关系是什么?”,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得到勾股定理答案。课堂结束时,教师即可再为学生设置一个探究性问题:“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这种性质吗?”层次问题驱动是一种从简单到复杂、层次分明的层次问题,每个问题都有特定的目标。当学生将这些问题一一解答后,学生所积累的数学知识会发生质的变化,从而达到简化数学问题的目的。

(四)设置趣味问题驱动,增强学习兴趣

在提问过程中,可以加入有趣内容,这样即可增加问题趣味性,以促进学生生成解题兴趣。比如讲解“圆”时,教师可以问一些有趣的问题,即“小明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A,B,C,D,E5个孩子,如何分配?”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在迅速提出第二个问题“如若你要如何说服五个孩子,让他们接受你的分法,应该怎么说明呢?”结合学生回答,指引学生联系圆的性质继续思考,从不同角度检验自身想法。在提问过程中,教师适当联系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尝试用诙谐方法提问,即可促使学生开始思考合理地分配月饼的方法,从而达到了一种寓教于乐的效果。总之,趣味问题驱动可以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五)设置情境问题驱动,促进自主学习

有效提问必须建立在特定数学教学情境基础上,教师要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建立多元数学情境和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产生“认知真空”以及“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兴趣。初中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都比较强,教师要针对学生难点进行引导,以此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教师在具体授课时,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方法助力学生创建正确逻辑框架,结合教学情境梳理数学知识点和知识点间的关系。比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两名小朋友同一时间出发,小朋友A1秒钟可以跑4米,小朋友B1秒钟可以跑6米,跑步时间为2分钟,请问同学A和同学B之间距离多少米呢?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有可能受到固定思维的影响,并未精准筛选题干信息,所以教师即可使用思维导图,助力学生整理符合提干的所有信息。

第一个方案:A和B从同一地方开始,朝着同一方向奔跑。

第二種情况:A和B从同一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

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还有第三种情形吗?”教师在授课时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解题思维习惯,防止学生在日常习题训练或考试时出现低级错误。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即可逐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高度,加强数学新知和数学旧知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积极设置问题驱动任务,即可有效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达到优化数学教学课堂的目标,使其成为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降低学生数学学习困难指数,防止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产生负担感。然而,教师在设计问题驱动时,要遵循固有原则,保障所设置的问题驱动具有启迪性以及指向性,指引学生深入分析数学问题,将所学内容学以致用,提高整体学习成效。

猜你喜欢

驱动数学课堂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