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生角度”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23-07-05何树江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师德师专业发展

何树江

心理学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青年教师不断朝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能够促进其自身专业发展的途径。如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教研组、备课组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学校组织的各类展评课,各类研学、培训、课后反思等等。但是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了一条途径,即学生也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观念,转变角色定位,从学生角度出发,再探一条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一、学生为什么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论语·述而》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肯定有人是值得效仿的,我应该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也有,我应该加以改正。这体现了一种虚心学习的态度,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提高自己的一种途径。作为教师,面对的远不止几个人,在众多学生中,每个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他们身上必然有教师不懂的东西,每个学生都足以成为一个“小老师”。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到一些时事新闻,学生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与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那么作为教师,是否赞同或否定他们的观点?原因是什么?依据是什么?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上化学选修《三》时,就会讲到金刚石的结构问题,在谈到每个碳原子参与形成几个六元环时,按照传统观念,老师通常会告诉学生是12个六元环。那么这12个六元环怎么来的呢?老师就会拿着金刚石的球棍模型在学生面前演示。但是由于空间结构复杂,导致数了半天还是没数完,学生也没有搞明白。这时就有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可不可以用数学的排列组合方式来计算?”这个学生想通过一种数学手段将一个困难的化学问题简单化,这种手段其实正是学科之间融合发展的结果,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化学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尝试并积极参加到他们的活动中,果然,有同学从排列组合角度算出12个,即C42×2=12个。用数学方法完美解决这一问题,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学生储备的知识不是单一化的,而是系统化的,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可以跨学科解决问题。所以,在某些问题上,他们确实可以当一回老师,而教师也可以当一回学生,这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研究学生有助于教师站位“学生角度”

平时的教学过程年轻的教师觉得学生不听话,难教难管,对教育教学失去了激情,蔓延出一种“躺平”的心态,对工作开始倦怠。有些老教师总是感叹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学啥啥不会,教啥啥不懂,整天嘴里唠叨着这个学生笨那个学生蠢。有些有经验的教师教书几十年,学生年年变,唯一不变的是他上课的内容和上课的方式,结果发现学生成绩越来越差,彻底没了工作热情,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了怀疑。出现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对自己的学生缺乏足够的了解。而在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进行教学或者管理,就会使得这些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当然也阻碍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教师是处在学生角度,他们会如何学习,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管理方式等是否存在适应困难的现象?因此,了解学生,进行角色转变,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研究。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研究,使教师获得对学生尽可能全面与深入的了解,从学生角度了解学习的困境,从而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进,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研究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的研究应该分為两部分,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和学习外动力。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发自内心去获得知识的渴望,比如好奇心、兴趣、成就感、意志力等等,内动力一般比较持久,能使学生持续处在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研究学生的学习内动力有助于教师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着力点。教师也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外动力问题。比如适当引导不同的学生定下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目标的设定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又比如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应多鼓励学生,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他们的进步,就及时予以肯定、表扬;特别是后进生,教师更应特殊对待,哪怕是“芝麻”大小的成绩也要及时表扬、鼓励,满足学生“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再比如教师把班级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在榜样的带动下,形成“优秀的更优秀,后进的转优秀”的学习氛围。

(二)研究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研究这方面的问题,能为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一般来讲,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研究要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学习习惯不好,比如课上听讲不认真,课上做别的学科作业,课后作业完成不及时,作业抄袭答案以应付检查,甚至故意不完成作业,在考试中成绩较差的学生;第二种是学习习惯欠缺,课上满足于能够基本听得懂、也能勉强做完练习题、考试成绩一般,对知识的预习、学习、复习缺乏主见,不会系统学习的学生;第三种是有着较好的学习习惯,注重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能独立思考问题、完成作业,遇到困难能够善于借助同学或任课教师的支持解决问题,在各种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研究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对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设置对应的作业难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真正实现分层教学,让教师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三)研究学生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指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的物理环境条件。在学校教育中,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操场等设施和设备条件。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非数字化实体学习环境正在向虚实结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变化。借助互联网的开放性与跨时空性,线上教育已经变得如火如荼,各种网络课程层出不穷。可以看出,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将打破传统学习环境中学校、课堂、家庭、社会之间的物理界限,打破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时间界限,在这种虚实结合的数字化环境下发生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加大了学习的开放度,学习变得易于实现与控制。研究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是了解教育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无论是对青年教师,还是从教多年的教师,都是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必要途径。

三、学生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课堂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一语出自中国古书《礼记》中的《学记》,其指出:“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体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教”和“学”这两个环节其实是相互促进的。首先,教师要发展必须要学习,教育学家们常说:“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有一桶水都不够,必须要有一条河。”如果作为一名教师,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过关,面对学生的问题无法给出解答,这无疑是尴尬的。其次,积极的课堂教学互动是促进教师自己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或者在回答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疑问时,就会产生教师的“不知”,进而促进教师去解决,从而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而如果一堂课只有教师一人表演,或者教师不主动调动课堂氛围,课堂死气沉沉,这种课堂教学的效果肯定很差。所以,轻松愉快的课堂互动不仅对学生成长有好处,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学生质疑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提升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世界构建的过程,对新事物总会充满好奇和疑问,极具创新精神,不难想象,他们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想,而这些质疑和想法,也间接成为老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动力。学生的这些认知特征和提出的问题会对教师教学的习惯、经验和权威提出挑战,要求教师做出应答。张史展、郭振芳在其研究“教学相长”问题时,谈到了一个关于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孔子最推崇的学生就是颜回,但他对颜回却有不满,他讲:“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思是说,颜回对于孔子这个老师的话,从不质疑,老师说什么他就是什么,也因此孔子对于颜回不能帮助自己进步而感到非常遗憾。相反,他的其他弟子,诸如子路、子贡等都给孔子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孔子深研细品。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几个人,《论语》的内容就会大打折扣。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如此,学生每提出一个质疑,教师就会面临一个困难,而这些新的问题往往会提高教师去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也促使教师去与其他教师交流、讨论、查阅资料等。在这些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提升了自己专业知识、锻炼了整合资源的能力,当然也享受到团队合作的乐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学生的评价促进教师教学手段的改进

学生评价教师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的评价其实是一种质性评价,强调在自然情景下观察教师的所言、所行,是不受人为干扰的日常教学,这些平时收集的教师真实行为表现的资料具有规范性和参考意义。每个学校一个学期都会组织一次学生对教师的测评工作,主要涉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师德师风、管理水平、对待学生等方面,也专门设置了学生对教师的建议一栏。可见,学生评价对促进教师成长是有现实意义的。学生平时上课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教师,包括可以了解教师上一堂课,发一次言,组织一次活动,批改一次作业等等,教师的印象都能一次次印在学生的脑中,每个学生对教师都有一个基于内心的评价。特别是在教师给学生讲授知识时,学生从聆听和互動中感受到教师的知识能力、教学技巧和方法、教学风格等。课后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可以看到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否有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关注了,是否考虑到个别学生的特殊性等。学生是最了解教师的一个群体,所以基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具有天然的优势,最能体现出教师的真实情况。也正是基于这些评价,教师和学生之间就有了一个纽带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帮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重新认识到自我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把这种评价作为任课教师调整教学的依据之一,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对教师完善自身的专业能力,改进教学手段也起到督促作用。

(四)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有利于教师师德师风的改善

当前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首要任务,提出了“三个牢固树立”“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师德建设标准和要求,可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从国家、省、市、区通过组织学习培训等,并实行了“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可以看出国家已从政策层面对师德师风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部署。同时,由于发生的一些有违师德师风的事件,呼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声音更加迫切。而笔者要谈的是从教师个人层面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来自学生的“敬畏”—— 一种有温暖的尊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了五类,其中就有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达到一个良好的互动平衡,教师的能力和专业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自然而然,学生对教师就会产生一种由衷的尊敬,进而不仅崇拜教师个人的才能和见识,也会对教师的个人德行产生敬畏。而这种敬畏反过来对教师又具有督促和激励的作用,他激励教师朝着一个具有良好师德和人品的方面发展,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学生,抛开学生的教育是不可能存在的。从学生角度出发,开辟一条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从了解学生的促进作用到理解学生如何促进教师自我提升。可以看到,教师与学生并不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种“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新型师生观。就如何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方法,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这个维度。

猜你喜欢

师德师专业发展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