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R-FT成像技术定量评估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3-07-04赵冰洋文梅霞
赵冰洋, 文梅霞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人民医院, 广西 河池 547000)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主要特征为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且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猝死、心律失常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1]。相关研究发现,左心室功能障碍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生MACE的主要病理特征,也可用于诊断各类心脏疾病和评估预后[2]。心肌应变是指静止状态到施加张力后心肌大小变化的百分比,而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CMR-FT)是评估心肌应变的有效途径,可反映左心室心肌整体或局部形变,临床上已广泛用于评估各类心脏疾病早期心功能异常、疾病预后等[3]。基于此,本研究尝试探讨CMR-FT成像技术定量评估DCM治疗前后心肌应变情况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旨在为临床及早预测预后不良风险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选取对象:选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94例DC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3例,女31例;年龄30~61(45.57±5.38)岁;体质量指数(BMI)18.4~27.6(23.22±1.92)kg/m2;心功能分级:Ⅱ级23例,Ⅲ级63例,Ⅳ级8例。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相关诊断标准[4],经MRI检查显示左心室扩大,且心肌收缩功能减弱[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或高血压性心脏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既往存在着过敏史;恶性肿瘤;精神障碍疾病;图像追踪效果不佳者。
1.2疗效评估标准:依据指南推荐给予标准治疗并随访6个月,将MACE作为评价DCM预后不良的指标,MACE包括严重心律失常,短阵室性或持续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心室颤动、心房扑动;随访期间因心力衰竭病情恶化需再次住院、经标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判定无效者等。根据是否发生MACE分为预后不良组(发生MACE,23例)、预后良好组(未发生MACE,71例)。
1.3检查方法
1.3.1CMR-FT检查:应用MAGNETOM Prisma 3.0T MRI成像设备(德国西门子),患者需仰卧位,检查前训练患者屏气、吸气,检查时连接无线心电门控,确保患者在平静状态下进行心脏检查,且不受心跳、呼吸影响。以真实稳态自由进动序列进行检查,并采取快速小角度激发成像序列,获取心脏横轴面、矢状面、冠状面图像,定位扫描矢状面图像获取心脏假短轴图像。在假短轴图像定位左心房中心、心尖、二尖瓣中心、右心室角、主动脉根部,获取3个左心室长轴位、覆盖整个左心室的短轴位图像。采集参数:视野350mm×350mm,矩阵176×150,重复时间3.1ms,回波时间1.53ms,翻转角60度,层厚8.0mm,采集层数8~12。
1.3.2图像后处理及分析:图像扫描后传送至后处理工作站,采用Circle Cardiovascular Imaging CVI 42软件(加拿大Circle CVI 公司)处理分析,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具有两年心脏MRI诊断经验)分析图像。以盲法独立进行测量分析,手动勾画双心室心外膜轮廓、心内膜,分析心功能、心肌应变参数,包括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总应变(εs)、被动应变(εe)、主动应变(εa)、左心室收缩期峰值正向应变率(SRs)、左心室舒张早期左心房峰值负向应变率(SRe)、左心室舒张晚期左心房峰值负向应变率(SRa)等,并测量左室舒张末期标准四腔心切面中长轴、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Dd)。以上参数测量3次,取平均值。根据LVEDV、左室舒张末期标准四腔心切面中长轴,计算左心室球形指数(LVSI),具体公式参考文献[5]。
1.4血清指标检测:收集所有患者静脉血3mL,离心后取上清液,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试剂盒购自上海广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5观察指标:①统计两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病程、心率、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形态指标(LAD、LVEDd、LVSI)、服用药物种类。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LVEF、NT-proBNP)。③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MR-FT成像技术定量心肌应变参数。④Pearson分析CMR-FT成像技术定量心肌应变参数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⑤Logistic分析CMR-FT成像技术定量心肌应变参数差值对预后的影响。⑥分析CMR-FT成像技术定量心肌应变参数差值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2 结 果
2.1两组临床资料:两组性别、年龄、BMI、服用药物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程、心率、心功能分级、LAD、LVEDd、LV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2.2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LVEF高于治疗前,NT-proBNP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预后不良组治疗前后LVEF均低于预后良好组,NT-proBNP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2.3两组治疗前后CMR-FT成像技术定量参数: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εs、εe、εa、SRs、SRe、SRa大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预后不良组治疗前后εs、εe、εa、SRs、SRe、SRa及差值均小于预后良好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MR-FT成像技术定量参数比较
2.4CMR-FT成像技术定量参数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治疗前后CMR-FT成像技术定量参数εs、εe、εa、SRs、SRe、SRa与LVEF呈正相关,与NT-proBNP呈负相关(P<0.05),见表4。
表4 CMR-FT成像技术定量参数与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2.5CMR-FT成像技术定量参数差值对预后的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将病程、心率、心功能分级、LAD、LVEDd、LVSI等其他因素校正前后,CMR-FT成像技术定量参数εs、εe、εa、SRs、SRe、SRa差值对预后均有重要影响(P<0.05),见表5。
表5 CMR-FT成像技术定量参数差值对预后的影响
2.6CMR-FT成像技术定量参数差值对预后的预测价值:以预后不良组作为阳性样本,预后良好组作为阴性样本,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CMR-FT成像技术定量参数εs、εe、εa、SRs、SRe、SRa差值预测预后的AUC分别为0.785(95%CI:0.688~0.863)、0.806(95%CI:0.711~0.880)、0.747(95%CI:0.647~0.831)、0.817(95%CI:0.724~0.889)、0.666(95%CI:0.562~0.760)、0.681(95%CI:0.577~0.774),联合预测预后的AUC为0.920(95%CI:0.846~0.966),大于各参数单一预测,见图1。
图1 CMR-FT成像技术定量参数差值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3 讨 论
DCM病因不明,临床认为,多与遗传、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且大部分患者在就诊时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此时,患者心室形态已发生明显改变,心功能受损严重,尤其是左心室出现不可逆的心力衰竭等MACE[6]。由此可见,应用敏感技术检测左心室功能对DCM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心肌应变即心肌形变,可准确反映心室舒缩期间心肌纤维径向、纵向及环向上的运动情况,临床上常用心肌应变评估DCM患者双心室心功能变化[7]。而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技术是临床上分析心肌应变的常用技术,相关研究发现,该技术存在声窗差、信噪比低、心肌不同层间伪影大等特点,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CMR因具有较高组织、时间分辨率,可精确的提供心脏功能信息[8]。目前,CMR-FT成像技术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评价不同类型心肌病,可简单快速量化左心室功能[9]。本研究使用CMR-FT成像技术评估DCM患者心肌应变情况,并结合患者心功能指标(LVEF、NT-proBNP),分析心肌应变参数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旨在为DCM患者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本研究发现,预后不良组治疗前后LVEF低于预后良好组,而NT-proBNP高于预后良好组,且治疗后心功能改善幅度均优于治疗前,这与任诗君等[10]研究结果相似。可能是因为LVEF可反映心功能整体变化,主要指心脏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比值,易受心肌代偿作用、拖带效应影响,且LVEF还与心肌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LVEF值就越大;NT-proBNP是无活性肽类激素,心功能正常状态下NT-proBNP含量较低;心功能衰竭时,由于心室容量负荷加剧、心室腔扩大等因素,导致心肌细胞合成更多NT-proBNP进入血液内,从而加重心功能损伤[11]。经过分析心肌应变参数,发现预后不良组治疗前后心肌应变参数(εs、εe、εa、SRs、SRe、SRa)及差值均小于预后良好组,且治疗后大于治疗前,提示CMR-FT成像技术定量的心肌应变参数可用于评估DCM患者预后。经过相关分析发现,治疗前后心肌应变参数与LVEF呈正相关,与NT-proBNP呈负相关,表明DCM患者心功能改变与CMR-FT成像技术定量的心肌应变参数存在一定关联性。笔者认为,DCM患者心功能受损严重时,NT-proBNP表达增加、LVEF降低,引起患者早期心肌纤维改变,进而引起心肌应变参数改变。本研究经过Logistic、ROC分析显示,CMR-FT成像技术定量评估参数差值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CMR-FT成像技术定量评估心肌应变参数对DCM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心功能损伤越严重,发生MACE风险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