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涵容 沐阳成长
——“家-校-医-社”协同应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2023-07-04鞠康郑宏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编辑长歌
文/鞠康 郑宏 (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 编辑/长歌
“叛逆出格”的乖孩子
小美(化名)的父母是高知,从小就给她设计了“完美”的人生——一路直通“双一流”。而小美也是大家眼中的“乖孩子”,可就是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最近一年却“变”了:为了一些“小”事情,小美总是与父母“对着干”,让人觉得不可理喻。更有甚者,上周日小美妈妈竟然发现小美的手臂上密密麻麻都是伤痕,再三追问才知道,这是小美自己划的!抱着疑惑不解和焦虑不安的心情,小美和父母来到了治疗室寻求帮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小美终于说出了“划手臂的行为”的原因:从小看似完美的她,却始终感受不到父母的“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发排斥所谓的“规矩”,却又无法与父母面对和沟通。每当用刀片划自己的时候,她似乎找到了疏泄的出口,这一年来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这样做了。
为什么小美会出现如此“叛逆的行为”
经过专业评估,小美出现的“叛逆的行为”有十多次并持续超过一年的时间,每当她心情不好或是面对难以解决的人际冲突的时候,她就会出现这样的“行为”。虽然小美其实并不是真的想死,与医生的交流中,她也表示知道这样的行为并不是那么好,但“只要感觉爸爸妈妈在‘管’自己,无视自己的存在,内心就会有情绪涌上来,就控制不住这样的行为”。而一旦小美这样做了,内心的这股情绪和不适的感觉,似乎就会好一些。时间一长,看似叛逆的“划自己”似乎成了小美舒缓情绪的“好办法”。
事实上,小美的“叛逆行为”在精神医学上被称为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一系列不以自杀死亡为目的的故意、反复伤害自己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一般在1年中会出现5次以上,引发当事人痛苦或是身心功能问题。NSSI的行为对于个体而言,可以减轻负性感受,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以及产生积极的感受或情绪。因此,NSSI行为会反复出现且不受控制。
研究表明,普通青少年N S S I 发生率约为17.2%,远高于整体人群的4%,其中13~17岁最多见,15~17岁左右达到顶峰,男女比例为1∶1.5。研究发现,导致NSSI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大脑发育、童年创伤、学业困难、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以及不良的家庭、学校环境等。
“家-校-医-社”协同应对青少年的NSSI行为
接诊的精神科医生一方面从精神心理专业出发,建议小美进行一个阶段的“药物+心理+康复”的综合干预;另一方面从家庭、学校因素着手,例如,指导小美的父母摆脱“小美就是青春期,在耍性子”观念的束缚,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从孩子的“叛逆行为”着眼,看到孩子“爱的需求”同时希望小美学校的班主任老师以及小美的心理咨询师一起努力,共同帮助小美,形成一个“涵容和关爱的守护网”。这个“守护网”便是目前在青少年NSSI行为治疗中较为倡导的“家-校-医-社”协同应对的模式。所谓的“家-校-医-社”协同应对,是指面对NSSI行为等危害青少年心身健康的状况,青少年的家庭、所在学校、就诊的医院以及所在的社区环境可以形成一种协同的联盟,共同应对。“家-校-医-社”协同应对的方式一般可以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稳”下来,专业评估、直面疾病
一旦家长、教师或是其他社会人士发现青少年出现疑似的NSSI行为,首先要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稳定自我的情绪,避免一味地指责、惩罚,避免过度关注伤口。要尽早由家长带青少年去专科医院进行精神心理的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由专业的医生对青少年个体的NSSI行为进行综合干预。在此期间,家长和教师乃至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社会人士要保持联系和协同,成为协助青少年舒缓负性情绪和NSSI行为的“稳定器”。
第二阶段:“通”心里,全面了解、提供支持
由于目前尚没有治疗NSSI的特效药物,因此,提高治疗依从性、减少不良刺激、提高社会支持就显得特别重要。面对小美的NSSI行为,小美父母可以逐步学习和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读懂小美叛逆行为的“潜台词”,及时调整家庭教养方式,增进亲子沟通,融洽家庭关系。
学校的教师可以通过与专科医生协作,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增加对NSSI行为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恐慌,与发生NSSI的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与家长保持联系,在注重对青少年的隐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悉心的观察和积极的鼓励,在班级中形成培育学生的正性情绪的氛围。
接到出现NSSI行为青少年咨询需求的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可以尝试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教授情绪调节和自我管理等技能,提高青少年压力调适和问题解决能力,减少NSSI行为的发生。
第三阶段:“合”起来,全民倡导、关爱身心
青少年NSSI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由综合原因造成的,需要从源头进行预防,减少歧视。我们建议,可以由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社会机构协同,借助融媒体平台,持续开展青少年心身健康的宣教;在普通民众之中,可以逐步普及“精神急救”的培训,尽早发现和积极干预青少年NSSI;作为专业机构,精神科医疗机构可以通过组建多功能专业服务团队,探索采用“前端科普宣教-中端识别指导-后端综合干预”模式,防患于未然;同时,也可以引入同伴教育理念,在已痊愈的青少年或健康未成年人中组建志愿者队伍,进行公众倡导,形成全民关注和关爱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家-校-医-社”协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只要我们家长、学校、医生和社会各界携手共进,构筑一个洋溢着关爱、理解和支持的成长天地,孩子们便能在阳光灿烂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勇敢地迈向人生的新篇章。
让我们齐心协力,守护每一颗年轻的心灵,为他们播撒关爱的种子。让孩子们在关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绽放出无尽的光彩,一路砥砺前行,追寻属于他们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