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党史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经验

2023-07-04蒙运芳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基本经验思政课高校

【摘要】本文论述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政课教学的发展历程,提出百年党史视野下,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和根本内容,坚持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高度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传播、价值引领与科学理性的统一,坚持“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统一,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教师发展与学生成人成才的统一。

【关键词】百年党史 高校 思政课 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03-0031-05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是一部百年立德树人的教育史,也是一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发展史。当前,全国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全面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见精神,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充实专任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批青年教师走上了思政课教学岗位。本文从宏观的角度,以党的百年思政课教学史为依据,总结探究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经验,为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打造高质量的高校思政课堂提供参考,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政课教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为高校青年教师更好地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依据党的百年思政课教学史呈现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以来。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适应中国革命斗争的需要,一批先进分子和革命分子用先进的理论和思想发动群众,“唤起工农千百万”。从行军打仗的宣传动员到有计划、有目的的课堂教学,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零散到相对系统,从包含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主义或党派学派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以政治教育为主到较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使这一时期的思政教育逐渐系统化、规范化。其中,比较集中开展思政课教学的是军队、农民运动讲习所及训练班、军校等。军校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阵地之一,是党在军队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初步尝试。军校采取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的方式,通过报告、演讲、讨论会、问答、测验等形式,对学生、军官、士兵进行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课程主要围绕三民主义、共产主义、不同党派和学派的思想理论设置,开设了包括“中国国民党史”“三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中国近代史”“帝国主义”“政治学”“经济学”“中国政治经济状况”“世界政治经济状况”“政治经济地理”等主干课程。

农民运动讲习所和训练班等,也是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阵地。在广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每届学员都要学习20多门思政课程,主要有“三民主义”“中国国民党史”“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教学中重视理论联系实践,主要讨论土地、武装、乡村自治、农村教育等问题。同时,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邀请贫苦农民和农运干部到讲习所做报告;组织学员深入农村调查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情况和揭露地主土豪劣绅的罪恶。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培养人才,创办了许多干部教育学校,如中共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延安大学、华北联合大学、抗大分校等。干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理论教育、业务教育与文化教育。毛泽东撰写的《反对自由主义》《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刘少奇撰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文章和论著,成为教育党员干部的重要素材。其中抗日军政大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设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政治经济学”“哲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运工作”“中国问题”“中国革命运动史”等课程,重点教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结合实际进行国内外形势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加强艰苦奋斗、组织纪律和团结的教育。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等活动,在军队、农民、干部中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统一全党思想、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迎接执政考验、形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我们党和国家着手制定思政课程设置方案,把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的思政课教学内容除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包括了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等。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学科、年级等设置不同的课程、学时及课程教学顺序要求等。

1949年10月,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发布《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提出本年度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文、法、教育(或师范)学院毕业班学生必修政治经济学。1952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规定全国高校开设“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課程,其中综合院校及财经类、艺术类院校还要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课程,明确规定了每门课程开设的学年、学时和教学顺序。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确定“马列主义基础”自1953年度起为各类型高等学校及专修科(二年以上)二年级必修课程,把课程“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1956年9月,教育部规定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一到四年级分别开设“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年制专科只开设“中国革命史”,三年制专科同时可根据专业性质开设“马列主义基础”或“政治经济学”或“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并规定了各门课程的学时。1964年10月,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提出了改进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今后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除继续开设“形势与任务”外,设置“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

(三)改革开放以来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将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并重,除了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还有思想品德和法律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教材与要求逐步形成全国统一。

1980年7月,教育部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的通知,对马列主义课的地位和任务、教学方针、课程、学时、大纲和教材、教学制度、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研室的设置与任务、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提出了明确的规定。1982年,教育部要求高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并于1984年对该门课的任务、内容、教学原则、教师队伍、教学机构等进行了明确规定。1985年,中共中央要求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明确了小学、中学、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从1986年起,教育部组织编写高校政治理论课试用教材,并要求逐步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4门思政课程。1986年9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通知在全国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1987年10月,教育部规定“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为必修课程,“大學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为选修课程。1993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委员会提出要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进一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教学改革。1998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通知普通高校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同年6月,在普通高校本专科设置“两课”的课程:在二年制专科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邓小平理论概论”,在三年制专科加设“毛泽东思想概论”;本科除开设三年制专科的课程外,增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文科类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本专科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2003年,教育部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3门思政课程,本科院校还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并规定了本专科的学分、教学和教材全国统一的要求。

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一体化设计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课程目标,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在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各高校还要结合本校实际,在本科及高职院校专科统筹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门“四史”(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课程;同时,要求各高校要规范实践教学。

二、党的百年思政课教学史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和根本内容,以党的中心工作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根本任务

党的百年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它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并且是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应该强化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功能,实施思政课教学时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和根本内容;始终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和运用,推进党的中心工作的完成;始终突出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党性,把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根本任务。三者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缺一不可。

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思政课教学作为上层建筑方面的实践活动,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在课程设置上,开设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的课程,以适应和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坚持用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最新科学理论成果指导党的中心工作实践。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因而这一时期思政课教学除了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类课程,还开设了关于中国革命相关问题的课程,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运工作”“中国问题”等,并相应进行革命理想和信念教育、组织纪律和任务业务等方面的教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思政课教学是围绕党的主要任务而开展,即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而除了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还开设了“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形势与任务”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国内外形势、党的方针政策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主要任务是使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目标,因而思政课程除了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还有“思想品德和法律”“形势与政策”“思政实践”等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

(二)坚持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的高度统一

政治认同是指对政治制度、政治机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政治道路等政治体系的支持、赞成以及拥护的倾向。纵观党的百年思政课教学史,思政课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权力、政治立场、政治制度、政治价值以及权力的实施和运行等的认同,包括维护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党的治国理政方略等。没有对党和国家政治体系的高度认同,就无法在思想上、言行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无法实现党的主要任务。

思想认同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科学性、体系性、有效性、指导性的认同。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等各有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党和国家的性质、发展方向、道路、思想理论主张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认同。

理论认同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具体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与之相应的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思想理论。思政课教师只有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且做好思政育人工作,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根铸魂。

情感认同是指在感情态度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认可、赞同。在思政课中开展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法治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祖国、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稳定的态度与深厚的情感,从而将这种情感投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变成改造世界的行动自觉。

在这“四个认同”中,政治认同是前提,思想认同是根本,理论认同是基石,情感认同是灵魂和境界,四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在本质要求。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传播、价值引领与科学理性的统一

从党的百年思政课教学史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运用的过程,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大众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的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引领作用,又要坚持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态度研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思政课教学要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表明价值引领与科学理性是思政课教学的指针和方法。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把个人梦建立在中国梦的基础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个人力量;必须注重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和方法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入行,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課程。

(四)坚持“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统一

“全领域”是指世情、党情、国情以及学情等领域的实际情况。“全过程”是指思想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全方位”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内容。从党的百年思政课教学史中可知: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革命历史或中国共产党历史、国内外的形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的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要讲透、讲活这些教学内容,必须紧密联系世情、党情、国情和学情;必须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其创立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性,以及分析其对未来的指导作用;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全方位地了解和掌握其精神实质。这三个方面的教学要求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增强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的必然要求,缺一不可。

(五)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教师发展与学生成人成才的统一

纵观党的百年思政课教学史,思政课教学的过程既是理论教学的过程也是实践教学的过程,通过理论教学总结提升理论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教学感悟和检验理论、丰富和发展理论;既是教师不断地研究教法以有效传授理论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以促进学生有效接受理论的过程;既是教师在不断研究和传授理论中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有效传授理论中促进学生成人成才的过程。思政课教学离开实践谈理论就会空洞无力,离开学法谈教法则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力,而缺乏学习力的学生难以成人成才。在这三者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形式,教法研究与学法指导是方法,教师发展与学生成人成才是目的,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其中,思政课教师的发展是关键,没有思政课教师的发展,其他的一切均难以达成。党的百年思政课教学史也是一部思政课教师成长史。思政课教师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研究世情、党情、国情和学情,与时俱进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他们自我发展的过程。有了思政课教师的发展,才能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因此,高校要把思政课教师培养成为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百年党史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好思政课最好的智力资源。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在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至关重要。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百年党史中总结经验,深刻认识这些基本经验是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保障,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经济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作用,进而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和运用这些经验,以不负使命和担当,为学生导好航、为党育好人、为国育好才。

参考文献

[1]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胡椿,赵秉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历史与经验[J].高校理论战线,2009(12).

[3]崔秋灏.改革开放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沿革[J].世纪桥,2008(1).

[4]杨彩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J].教育与职业,2012(18).

注:本文系2020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野下广西高职院校大学生政治素养强化提升研究”(20FDJ010)、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高层次人才科技项目“基于立德树人视野下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建设研究”(2021GCC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蒙运芳(1971— ),广西贺州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基本经验思政课高校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平观的历史嬗变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