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3-07-04肖海雁顿方圆杨丽丽
肖海雁,顿方圆,付 政,王 燕,张 宇,杨丽丽
(1.山西大同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山西大同 037009;2.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31;3.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烟台 264000)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面向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对提高大学生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发布的关于心理健康的指导性文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也强调了心理健康对当代人们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是指一种与生活状态相适应的良好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恰当的应对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有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它反映了一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的适应良好的心理状态[1-2]。有研究指出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的好坏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3]。睡眠是大脑主动选择的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动,好的睡眠对于体力恢复,记忆巩固,思维整合等个体所必需的健康状态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4-5]。父母教养方式一直是影响学生生活和心理健康的一大重要因素[6]。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子女养育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态度,这种行为方式的子女会通过观察学习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身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健康[8-9]。还有研究发现人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10-14]。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10]。健康的人格会让个体能够良好的适应环境,积极的与社会互动,而有人格障碍的个体则无法正常与他人进行交往,从而产生心理问题[11-14]。文章试图探究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睡眠质量、人格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一种什么关系,为提高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整群取样的办法,以班级为单位,在山西大同大学大学一年级班级中随机抽取50 个班级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抽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936份,其中男 生582 份(30.1%),女 生1 354 份(69.9%),理 科858 份(44.3%),文 科422 份(21.8%),医科656 份(33.9%)。测评主试经过统一培训,测评环境统一。
1.2 方法
1.2.1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采用的是我国岳冬梅等人引进并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na Minnen av Barndoms Uppfostran,EMBU),共66 题。问卷采用四级评分,1表示从不,4 表示总是[15]。问卷有父亲(6 因子)、母亲(5 因子)两个分量表,全量表的内部α 系数为0.950。
1.2.2 症状自评量表
采用的是Derogatis 于1973 年编制的(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量表,90 道题,对躯体化等10维度的严重程度进行一周内的个人评估[16]。问卷采用五点评分,1表示从不,5表示总是。量表各症状效度系数为0.77~0.99(P<0.01)BI。研究量表的克朗巴赫系数为0.99,KMO值为0.95。
1.2.3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
采用的是匹兹堡的Buysse 博士等人在1989 年编制的(the Ρ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ΡSQI)问卷,在我国上个世纪90 年代中期由刘贤臣等人经过翻译和施测编制成了中文版[17]。本问卷采用四级评分,主要评价的是参与研究的被试在近一个月之内睡眠情况与表现。本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是0.85。
1.2.4 艾森克人格问卷
采用龚耀先编制的成人版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Ρ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ΡQ),共88 题,均为是非题[18]。该问卷中文版具有良好信度与效度,四个问卷E、N、Ρ、L 量表的信度分别为0.799、0.842、0.617、0.615。
1.3 统计处理
采用Excel 进行原始数据的录入与核查,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ΡSS22.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调节效应检验和中介效应检验。
2 结果
2.1 描述统计
2.1.1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睡眠、人格的得分情况
对研究对象的四个问卷得分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均值和标准差如表1。
表1 大学一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人格特质量表得分情况
2.1.2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睡眠、人格的性别差异分析
对不同性别大学一年级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睡眠、人格上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差异显著;在心理健康上差异不显著;在睡眠上差异显著;在人格上差异不显著(见表2)。
表2 大学一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睡眠及人格的性别差异分析
2.1.3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睡眠、人格的专业差异分析
对各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睡眠、人格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父母教养方式的主效应显著(F(1933)=5.34,P<0.01);睡眠的主效应显著(F(1933)=4.00,P<0.05);人格的主效应不显著(F(1933)=0.49,P>0.05)(见表3)。
表3 大学一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睡眠及人格的专业差异分析
2.2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睡眠质量和人格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睡眠质量和人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两变量间相关显著(见表4)。
表4 大学一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睡眠质量和人格的相关分析
2.3 睡眠质量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
采用bias Corrected Bootstrap 程序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为0.20、父母教养方式通过睡眠影响心理健康的间接效应为0.07、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心理健康的总效应为0.27。其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25.9%,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74.1%(见表5)。
表5 睡眠的标准化中介效应
对睡眠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心里健康的中介效应做了逐层回归分析发现,总效应(心理健康)=c’×父母教养方式+b×睡眠;间接效应(睡眠)=a×父母教养方式;直接效应(心理健康)=c×父母教养方式(见图1)。
图1 睡眠中介效应模型图
2.4 人格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
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对人格的调节作用的检验,结果显示引入交互作用项后回归方程的解释量显著,交互项“父母教养方式×艾森克人格”的回归系数值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人格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中有调节作用(见表6)。
表6 人格的调节作用
对人格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调节效应做了分层回归分析发现,调节效应(心理健康)=β2×人格+(β1+β3×人格)×父母教养方式(见图2)。
图2 人格调节效应路径图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大一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男生和女生是有显著差异的。中国家庭对儿子的教育比女儿严厉,经常会对男生实行“棍棒教育”,此外男生还比较喜欢做一些冒险、刺激的事情,做事情考虑不周全,容易冲动,所以这几个维度分数更高。在专业这一因素上也有显著的差异。其中文科类学生比理科、医科的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得分显著低。可能的原因是文科类学生的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比较宽容些,不会对其严加看管,发挥他们自己的自觉自律来完成学业,而理科、医科类学生的家长较为严谨,对孩子的课业要求较严格。在心理健康方面,专业这一因素上差异显著。其中医科类学生比文科、理科类学生显著低。可能因为医科类学生选择当医学生是早有打算的,会提前了解这一行业这一领域的知识,不会有很多事情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心情更加平静,心无旁骛。在睡眠质量方面,专业这一因素上也有显著差异。其中文科类学生比理科类、医科类学生显著高。文科类大学一年级学生课业比较轻松,主要是阅读,写文章之类的,而理科类学生需要做实验,有高等数学的学习,还有物理化学等科目需要学习,需要耗费很大精力,医科类学生主要是由于书本很多,而且都是重点,大小知识必须牢记不忘,由于书本知识多,课程也多需要加班,所以睡眠质量文科类学生最好,理科类学生次之,医科类学生最差。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睡眠、人格之间两两相关都有显著的差异。情感温暖、理解子女的父母会让子女感受到正面的鼓励,积极的情绪,和积极的与人相处的能力,那么子女的心理就会健康,积极正面,能够处理好消极情绪[8]。父母教养方式也会通过影响子女的情绪、心情,从而间接影响孩子的睡眠。在温暖、理解子女的家庭中,子女能更好的放松自己,心理负担有倾诉的对象,家长也不会给子女施加额外压力,其睡眠质量高。而且心理是否处于健康水平也会影响睡眠情况。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的消极情绪会使人们的内心压力大,神经紧绷,这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2]。人格也会受到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和睡眠的影响。人格特质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后天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就是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就是家庭因素中重要一环。心理健康和人格互相影响[12-13]。外向的人热情、乐观、好交际,适应能力更强,这几个因素对心理健康有正向作用。而偏执,遇事冲动,不计后果的人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对他人有敌意,情绪不稳定,不利于心理健康。人格受睡眠影响是因为睡眠质量好的人情绪稳定,精力充沛,能够集中精神,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这有利于稳定情绪,提升自信,这对于人格塑造来说很重要。
睡眠质量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积极的温暖理解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使子女变得乐观、开朗、外向,积极的适应环境,从而子女的心理保持健康,也可使子女减轻心理负担,精神放松,提高睡眠质量质量,白天有更充沛的精力,集中精神,专注于要做的事情,使自己有更多成功的条件,增加自信,促进了心理健康。
人格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有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在内外向这一维度上与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而在神经质和精神质这两个维度上与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在内外向这一维度上随着内外向得分高,父母教养方式可正向预测心理健康。在神经质和精神质这两个维度上得分高,父母教养方式可负向预测心理健康。这可能是因为在积极温暖的家庭中,子女能更多的感受积极情绪,学习积极情绪,从而变得活泼外向,更好的适应环境,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水平也高。相反,如果在严厉打压的家庭中,子女经常承受负面的信息,负面的情绪,会导致子女变得敏感,内向,封闭,不会与人相处,环境适应不良,最终出现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