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种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2023-07-04张利敏姚卫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预防

张利敏 姚卫平

摘要 为筛选出适合贵池区小麦赤霉病的高效防治药剂,对30%丙硫菌唑、43%戊唑醇、48%氰烯·戊唑醇、20%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40%唑醚·戊唑醇、15%丙硫·戊唑醇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20%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15%丙硫·戊唑醇、48%氰烯·戊唑醇药剂2次用药对小麦赤霉病的预防效果较好。建议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有降雨、雾、霾等有利于赤霉病重发条件下,在抽穗见花期第1次用药重点推荐20%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48%氰烯·戊唑醇、15%丙硫·戊唑醇药剂,在第1次用药后5~7 d再进行第2次防治时,推荐使用30%丙硫菌唑、40%唑醚·戊唑醇;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无降雨、雾、霾等利于赤霉病发病条件,预测小麦赤霉病轻发情况下,建议在小麦见花时重点推荐20%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48%氰烯·戊唑醇、15%丙硫·戊唑醇一次足量用药预防。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预防;田间药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9-0146-03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发生流行与否及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抽穗至灌浆期温度、降雨量、雨日数)、菌源数量(稻桩带菌率)和寄主易感病生育期(抽穗至扬花期)及其吻合程度[1]。池州市地處长江中下游南岸,春季雨水较多,小麦赤霉病是池州市小麦的主要流行性病害,发病后不仅会降低小麦产量和品质,而且小麦籽粒中的DON毒素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调整,小麦面积扩大,加上秸秆大量还田,田间菌源量充足,池州地区小麦赤霉病自2012—2020年里有7年偏重到大流行,其中2012、2014、2015、2016、2018、2019年大流行,2017年偏重流行,重发流行频次明显增加,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制约农民增产增收。小麦赤霉病防控在做好选用抗病品种、春季清沟沥水等农业措施的基础上,最有效的手段仍是利用化学药剂进行预防[3]。为筛选出适合贵池区小麦赤霉病的高效防治药剂,本研究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4-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贵池区秋江街道办事处阮桥社区小麦田中进行。试验田田面平整,排灌便利,土壤类型为稻田土,pH 6.1左右,耕作层30 cm,有机质含量21 mg/kg,保肥、保水能力强。前茬为一季中稻,近年来均为稻—麦轮作,小麦栽培方式为机开沟撒播。试验小麦于2020年11月2日播种,播种量为240 kg/hm2。所有试验小区的土壤、栽培和肥水管理水平大体基本一致。

1.2 试验材料

1.2.1 试验对象和品种。试验对象为小麦赤霉病,小麦品种为苏麦188。

1.2.2 供试药剂。供试药剂均从贵池区农资市场采购,分别为30%丙硫菌唑(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并市售)、43%戊唑醇(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并市售)、48%氰烯·戊唑醇(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并市售)、20%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均由先正达公司生产并市售)、40%唑醚·戊唑醇(宜兴兴农化工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并市售)、15%丙硫·戊唑醇(贵州道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并市售)。

1.2.3 施药器械和方法。采用台州市路桥维稼兴喷雾器厂生产的3WBD-18L电动喷雾器喷雾,喷头为扇型喷头,工作压力为0.2~0.4 Mpa,人工喷雾前先计算出各处理区用药量及对水量,再采用二次稀释法配制药液,试验用水量450 kg/hm2,均匀喷雾于麦穗及上部麦叶上,空白区喷等量清水,施药均由一人操作完成,田间各处用药量基本均匀一致。

1.2.4 施药时间和次数。第1次施药于2021年4月4日上午进行,小麦正处齐穗至扬花初期,扬花约5%~10%左右,第2次于4月11日上午进行,小麦处于扬花盛末期,共施药2次。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7个处理:①30%丙硫菌唑675 mL/hm2;②43%戊唑醇510 mL/hm2;③48%氰烯·戊唑醇750 mL/hm2;④20%氟唑菌酰羟胺900 mL+25%丙环唑600 mL/hm2;⑤40%唑醚·戊唑醇450 mL/hm2;⑥15%丙硫·戊唑醇900 mL/hm2;⑦空白对照(CK),仅喷清水。试验共设7个处理,3次重复,共21个小区,每小区面积0.004 4 hm2,各处理区均随机排列。

1.4 试验期间天气

4月4日第1次施药当天晴天,平均温度12.9 ℃,最高温度16.6 ℃,无风。4月7—9日有小到中雨,4月11日第2次施药当天为晴天,平均温度14.8 ℃,最高温度18.2 ℃,无风,4月14—15日小雨,4月19—22日小到中雨,4月25—28日中雨。小麦抽穗扬花期雨日数较多,天气非常适宜赤霉病大发生。

1.5 药效调查

施药后3、7、13、19、27 d目测长势,药后31 d小麦赤霉病病情已基本稳定,调查病穗率和病指。赤霉病以穗为单位,每小区对角线10点取样,每点调查50穗,共调查500穗,统计病穗数并对病穗进行分级,计算防效。小麦赤霉病分级标准:0级为不发病,1级为发病小穗数占总小穗数1/4以下,3级为发病小穗数占总小穗数1/4~1/2,5级为发病小穗数占总小穗数1/2~3/4,7级为发病小穗数占总小穗数3/4以上。

1.6 药效计算方法

病穗(株)率(%)=病穗(株)数/调查总穗(株)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穗数×7)×100;

赤霉病病穗防效(%)=空白CK区病穗率-药剂处理区病穗率/空白CK区病穗率×100;

赤霉病病指(%)=空白CK区病指-药剂处理区病指/空白CK区病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作物的影响

施药后3、7、13、19、27、31 d目测长势,各药剂处理区的小麦均生长正常,与清水对照基本一致,未见明显叶片卷曲、皱缩等扭曲畸形现象,末发现明显的药害,说明试验条件下各药剂对小麦生长安全。空白CK区有小麦纹枯病、条锈病发生,而各药剂处理区小麦纹枯病病害程度明显比CK要轻,小麦条锈病病叶较少,表明各药剂均对小麦纹枯病和条锈病均有一定的兼治作用。同时施用麦甜900 mL/hm2+伴侣600 mL/hm2药剂处理区对小麦剑叶保护也较好,比空白CK区落黄要略迟2 d以上,有一定的保叶效果。

2.2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

从表1可以看出,第1次施药后31 d小麦赤霉病病情稳定时调查,清水空白区赤霉病病穗率平均56.3%,病穗率极高。处理④、处理⑥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平均为5.10%、9.40%,病穗防效分别为90.94%、83.30%,对赤霉病的病穗防效最高;其次为处理③、处理①赤霉病病穗率平均为11.70%、13.50%,病穗防效分别为79.22%、76.02%,防效明显比处理④和处理⑥低,防效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处理⑤、处理②赤霉病病穗率平均为18.50%、21.70%,病穗防效分别为67.14%、61.46%,极显著低于处理④,在几种试验药剂中防效总体一般至偏差。经DPS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方差分析,处理④与处理⑥之间对赤霉病病穗防效差异不显著;处理④与处理①、处理③之间对赤霉病病穗防效差异显著,但达不到极显著水平;而处理④与处理②、处理⑤之间对赤霉病的病穗防效达极显著差异。2021年小麦赤霉病为大发生级别。

2.3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

从表2可以看出,清水空白区赤霉病病指达12.9,发病较重,6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总体与病穗防效趋势大体一致,以处理④、处理⑥对赤霉病的病指防效最高,其病指防效分别为93.02%、86.82%;其次处理为③、处理①、处理⑤,其病指防效分别为82.17%、75.19%、72.87%,防效比处理④和处理⑥低;而处理②43%戊唑醇510 mL/hm2病指防效为63.57%,病指防效略差。经DPS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方差分析,处理④与处理③、处理⑥之间对赤霉病病指防效差异不显著;处理④与处理①、处理⑤之间对赤霉病病指防效差异显著,但未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④与处②之间对赤霉病病指防效达极显著差异。

3 结论与建议

3.1 对小麦生产安全

通过对比试验,6种药剂均对小麦生长安全,未见明显叶片卷曲、皱缩等扭曲畸形现象,未发现明显的药害,说明试验剂量下各药剂对小麦生长安全。

3.2 对小麦纹枯病和条锈病均有一定的兼治作用

空白CK区有小麦纹枯病、条锈病发生,而各药剂处理区小麦基部要明顯较CK区基部清秀,纹枯病病害程度明显比CK轻,小麦条锈病病叶较少,表明各药剂均对小麦纹枯病和条锈病均有一定的兼治作用。

3.3 科学合理选用药剂,并轮换用药

针对小麦赤霉病防难治的特点,坚持“主动出击,积极预防”的防治策略,按照“一次适期用好药,二次防治看天气”的原则,并根据抽穗扬花期天气情况灵活把握用药时间。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有降雨、雾、霾等有利于赤霉病重发条件,在抽穗扬花期就要适时选用好药剂进行第1次预防,重点推荐20%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48%氰烯·戊唑醇、15%丙硫·戊唑醇等药剂,在第1次用药后5~7 d再进行第2次防治时,推荐使用30%丙硫菌唑、40%唑醚·戊唑醇药剂,与首次药剂进行轮换,以延缓抗药性产生;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无降雨、雾、霾等利于赤霉病发病条件,预测小麦赤霉病轻发情况下,建议在小麦见花时重点推荐20%氟唑菌酰羟胺+25%丙环唑、48%氰烯·戊唑醇、15%丙硫·戊唑醇药剂一次足量用药预防。

参考文献

[1] 曾娟,姜玉英.2012年我国小麦赤霉病暴发原因分析及持续监控与治理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3(4):38-41.

[2] 张艳梅.苏北沿海地区2010年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4):189.

[3] 刘艳,王振军,李梦姣.河南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J]. 农业科技通讯,2019(10):192-193.

[4] 喻璋,刘庆元,陈志申,等.不同农药及不同喷药次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试验研究[J].河南科技,1986(4):20-24.

[5] 胡飞,王学峰,谷春艳,等.36%多·酮SC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6):65-68.

(责编:何 艳)

作者简介 张利敏(1978—),男,安徽贵池人,农艺师,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预防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