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石台县茶叶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

2023-07-04钱泽平卢卫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石台县茶叶现状

钱泽平 卢卫华

摘要 安徽石台是典型的山区产茶县,茶叶是石台农业主导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石台县的特色产业。当今,石台县茶产业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短板突出等问题。本文结合石台县茶叶现状,提出了提升山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具体措施包括:推进茶园标准化建设、加大培育骨干性茶叶经营企业,提升经营能力、培育茶产业经营人才队伍、加强质量监管,做优硒茶品质、突出产品特色,加强品牌创建、制定相应政策推进石台县茶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茶叶;发展;现状;对策;石台县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9-0004-04

安徽石台县地处皖南山区腹地,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中重点产茶县,现有茶园面积5 400 hm2,其中无性系茶园1 900 hm2 [1]。茶叶是石台农业主导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石台县的特色产业。

1 茶产业发展的现状

茶叶是石台农业的传统、优势、骨干产业,也是该县在家务工农民最基本、最稳定、最可靠的收入来源。茶叶是一次种植多年循环收获的经济作物,经过多年累积发展,全县农村居民人均茶园面积0.1 hm2左右。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影响,该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且高山茶园云雾多、漫射光照、土壤有机质丰富,无工矿企业污染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不仅适宜茶树生长,更赋予了茶叶“香高味爽”的独特品质。据农业部门统计,石台县茶园面积共8 200 hm2,其中可采面积5 800 hm2 [2],涉茶全产业链人口约7.5万人。2022年全县茶产量5 400 t,一产产值4.5亿元,综合产值近10亿元。茶产业生产体系初步形成,全县有各类茶叶经营主体370余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2家,获取“食品生产许可证SC”认证的茶企36家[2]。品牌培育初显成效。

据调查,石台县一些重点产茶村户均茶叶收入超过2万元/年,而以名优茶生产为主的仙寓镇、七都镇、横渡镇少数专业产茶村的农户,年人均茶叶收入达到2万元。丁香镇、小河镇部分农户,利用无性系茶园机剪机采技术,延展夏秋茶生产,实现收入9 万元/hm2。茶产业的持续发展,也必将成为石台县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石台县茶产业持续发展,但从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短板突出等问题,包括茶叶品质下降、茶树品种混杂、石台硒茶品牌宣传不够、茶叶生产社会化服务较难、化学除草剂禁用方法不明确、茶园道路差。茶叶生产与发达地区茶业产业发展有很大差距。

2.1 茶园基础薄弱,管理粗放

石台县8 200 hm2茶园主栽品种呈现3个层次结构。一是高山茶园。主要是以当地“槠叶”群体实生种繁殖的丛植茶园,代表着该县的茶叶品质特色,受树龄老、产量低、生产路途远、采摘成本大等制约,综合效益不高。二是中低山茶园。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从浙江引进的“鸠坑”群体实生种建立的条植茶园,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约40%。这些茶园由于种植时未按照丰产型茶园标准栽植,行距小、密度大,不便机械化作业,且大多开园时间偏迟,需要逐步改种换植。三是低山及平地茶园。主要是2000年以来引进的迎霜、舒茶早、华茶8号、龙井43、红旗1号等十多个无性系品种栽植的条植茶园,面积约2 400 hm2,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约30%。由于引进的无性系茶苗品种混杂、茶树生长性状和茶叶品相差异较大,不便统一生产加工,“观感”较差,拉低了全县茶叶整体品质。

石台县茶园大多分布在山区、丘陵地带,水、电、路等配套滞后,很多山地茶园交通不便,给耕锄除草、茶园施肥、茶树修剪、茶叶采摘、病虫害防治等农事活动带来不便,造成了一定数量的退茶还林或茶园荒芜。近年来,可采摘茶园面积总量逐年减少,影响了该县茶产业规模效益,茶产业经济效益逐年下降,间接造成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青壮劳动力短缺,茶园管理粗放。

过早、过度修剪造成树冠培养不足,采摘面积小、周期短、产量低;茶园土壤祼露严重,水土流失,肥力衰退;除草剂和化学农药肥料滥用,生物肥料的不科学、不规范使用也严重影响茶叶品质。多重原因叠加,导致石台县茶叶品质总体呈下降趋势。

2.2 茶叶经营主体能力不强

据调查,石台县茶叶加工企业现有300多家,基本以小作坊、家庭经营为主,规模小、厂房简陋,设备老化,标准化程度低,大部分茶叶加工户只加工春季绿茶,夏秋茶生产少,产品结构单一,由于市场开拓能力不足,只能靠为外地茶叶经销主体代加工维持微薄的利润。持续多年春茶鲜叶收购价未能突破180 元/kg,远远低于周边产茶县。茶叶销售商大多依靠线下批发和门店零售的传统销售方式,渠道单一,销量较小,在传统茶叶市场低迷的状况下,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弱,茶叶销售价格多年低位徘徊。

2.3 从业人员老化,人才结构不优

茶产业链的从业人员基本为中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除少数规模企业以外,其他经营主体很少有青年人从业,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青年领军人才尤其缺乏。人员老化与素质提升困难,严重制约了茶叶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質量安全控制、市场营销渠道开拓等产业转型升级进程[3]。茶叶体系综合服务能力不完善,服务特长偏向生产、加工领域,缺少品牌创建、市场营销以及平台融资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无法满足全产业链发展需求。

2.4 品牌创建滞后,市场知名度不高

一是“石台硒茶”品牌导入与规范管理弱化,品牌创建主管部门与职能部门分工不明,合力不强。二是品牌运营主体尚未建立专业品牌运营团队,未锁定目标消费群体、制定科学的品牌营销策略、开展实质性品牌运营和品牌维护。三是宣传不够,除石台茶城市场和省会合肥等地外,其他茶叶主销区几乎见不到“石台硒茶”的宣传广告,市场对“石台硒茶”品牌的认知度、知名度和忠诚度不高。四是企业开展茶业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偏少,品牌内核竞争力不强[4]。

3 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市场对茶叶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安全更为重视。目前茶农外出务工不愿回乡,留守的农民逐渐老去,谁来种茶、采茶、制茶的问题已经显现,并将日益突出,石台县农业后继乏人问题严重。迫切需要围绕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市场营销全面发力,突出高产高效、机耕机采、优质优价,强力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3.1 推进茶园标准化建设

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开展集中连片茶园建设,实现“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采取植树、留草等综合措施,保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茶园生态。实施低产茶园改造,通过改种换植无性系茶叶良种、健身栽培管理、合理整形修剪等农艺农机措施,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推进高效标准化茶园建设。加快茶园路网改造,不断完善灌溉、机械作业面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茶园宜机化改造[5]。

围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集成推广茶叶绿色生产模式。改进施肥方式,推广机械耕作施肥和施肥器等新设备,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实现控肥增效。推广茶园以草控草、行间覆草(或防草布)、套种油菜大豆等绿色控草技术[6]。加强茶树病虫监测预警,重点推广太阳能杀虫灯、诱虫板、性诱剂和微生物药剂防治[7]。全面禁止茶农使用明令禁止的农药和化学除草剂,确保茶叶源头可溯、质量安全。

3.2 强化主体培育,增强企业经营能力

积极培育茶叶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扶持茶叶主体开展茶苗统供统育、病虫绿色防控、肥料统配统施、茶园统一机械化管理、茶叶标准化加工等绿色生产社会化服务。鼓励通过联合重组、合资合作、兼并收购等方式,对现有茶企、茶厂、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整合重组,推进“户转企”“企升规”,扶持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茶叶龙头企业。引进产业资本、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等与县内茶企合作,借力推进石台硒茶走向更广市场。引导县内茶叶企业向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做强产业链,发展壮大“石台硒茶”产业集群。鼓励企业更新设备,建设智能化加工流水线,提升茶叶加工品质。按照生产环境、加工燃料、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全程清洁化的要求,全面提升茶企清洁加工水平。结合全县茶厂加工布点规划,扶持改造升级一批标准化茶厂。

3.3 培育茶产业经营人才队伍

依托石台县技术推广机构,加快专业人才引进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院企合作,引进高素质人才“坐诊”指导茶产业发展。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扩招、校地合作等政策机遇,加强茶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选派优秀年轻农技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到技术前沿阵地对口学习。

鼓励生态经济学校开办茶学班,培养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评审、茶艺表演专业人才,造就一批茶产业领军人才、科技研发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新型实用人才,为茶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加强茶区种植能手、新型职业农民、经济能人培训,重点培育一批“茶二代”和对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有浓厚兴趣的年轻人,鼓励支持他们在茶叶种植、生产、营销、文创等领域创业,使其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3.4 加强质量监管,做优硒茶品质

加强农药农资投入管理,建立供销合作社统一配送主渠道,鼓励懂技术、守信用农资经销商联合新型经营主体创建绿色农资专营店,规范农资经营行为,提供放心农资,开展技物结合专业化服务。抓好农药残留和污染物管控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示范,推进茶园托管、服务外包防治模式。

大力推行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创建工程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多样性防治示范茶园,在开展茶园禁用除草剂的同时,大力推广茶园抑草、控草新技术。建立茶园投入品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绿色防控行政和技术责任人,严格执行茶园诱虫板等农资废弃物回收,防止茶园土壤污染。

依托富硒产品检测中心,健全常态化送检、抽检机制,动态监测茶叶中各类农残和其他污染物指标,坚决守住茶叶质量安全“生命线”。引导各类茶叶经营主体开展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充分运用质量管理体系推动茶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加强《石台硒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标准宣贯,推进清洁化、标准化、精细化生产,提高茶叶感观、味觉与安全品质。

提升清洁加工水平。鼓励企业更新设备,建设智能化加工流水线,提升茶叶加工品质。按照生产环境、加工燃料、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全程清洁化的要求,全面提升茶企清洁加工水平。结合全县茶厂加工布点规划,扶持改造升级一批标准化茶厂。严格茶叶质量标准认证制度,鼓励规模茶企(专业合作社)开展“SC”认证。

3.5 突出产品特色,加强品牌创建

重点围绕茶叶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公共品牌、商标使用管理等问题,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机制。加强茶叶生产各环节全程监管,切实做好日常监督和检查,构建全产业链质量安全保障体系[8]。

支持建设第三方检测平台,加强质量检测,推动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促进各类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和监管信息共享。指导督促茶叶企业及门店建立茶叶生产销售台账,依法依规查处生产不合格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推进“石台硒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充分发挥县茶业协会和硒产业协会作用,围绕“石台硒茶”公共品牌建设总要求,制定公共品牌使用管理办法,通过“五统一”(统一产业布局、统一品牌标志、统一准入机制、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市场形象),逐步实现全县茶叶使用“石台硒茶”作为公共品牌。

加强茶叶包装管理,全面升级石台硒茶公用包装设计,建立茶叶分级体系,对不同等级产品进行多元、多样、分类包装,推动茶包装提档升级,提升市场品牌价值。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国际茶文化活动,开展有实质的宣传推介活动。支持企业在茶叶销区开展“石台硒茶”品牌推介和产品营销,在县内旅游景区、酒店、餐饮店、高速公路服务区、超市广泛设立展销区。创新商业模式,实施线上线下结合,促进茶叶电子商务规范发展。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平台,加强细分市场研究,从视觉标识、隐喻图案、故事导向、包装要求等角度,打造系统完整、定位准确、结构清晰的“石台硒茶”品牌识别系统,增强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和选择,提升品牌发展力与带动力。

3.6 制定相应政策推进石台县茶产业健康发展

把茶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强化跟踪问效,营造浓厚的茶产业发展氛围。制定出台《石台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和《石台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2027年)五年行动计划》,整合乡村振兴及相关项目资金,按照“先急后缓”原则,重点解决茶产业发展短板问题。

出台精准扶持政策,通过资金配套和贷款贴息等方式,对茶园流转、基础设施建设、低产茶园改种换植、土壤增硒、茶园除草以及机剪机采技术推广应用、骨干企业培育、品牌宣传推介、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进行支持,加快硒茶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 毛雪,吴传海,朱海娣,等.石台县富硒茶产业现状与发展[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32-35.

[2] 桂南阳,张青,朱小妹,等.石台县硒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J]. 茶业通报,2019(2):58-61.

[3] 凌云強,张必桦,张家侠,等.安徽茶园现状及现代可持续茶园生产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6):323-325.

[4] 许爱国,马进福,邓安石,等.石门县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J]. 茶叶通讯,2014(4):48-51.

[5] 周海东.山地茶园机剪机采技术探讨[J]. 茶叶,2011,37(3):160-162.

[6] 桂南阳,王成庭,朱小妹.石台县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实验效果研究[J]. 河南农业,2019(5):12-14.

[7] 郑登舟,黄青松.山区茶产业发展现状与措施[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4):145,149.

[8] 张晓琳,周跃斌,周宇,等.茶旅一体化发展对策探讨[J]. 茶叶通讯,2017,44(3):49-53.

(责编:张 蓓)

作者简介 钱泽平(1964—),男,安徽池州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石台县茶叶现状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探析——以池州市石台县为例
全域旅游对安徽省石台县脱贫的作用机制分析
香喷喷的茶叶
便携式茶叶